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0-06-15王波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拥有一定量的语言材料、人文知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习惯、写作习惯是衡量學生是否学好小学语文的关键所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由陌生到熟悉逐步深化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顺应新课改新趋势,加大重视识词认字能力、提炼丰富思想能力、提高训练能力、增加积淀底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搭建立意高远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6-0092-01
【本文著录格式】王波.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课外语文,2020,19(16):92,94.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标志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和支撑。只有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数学等学科的学习才能顺其自然。学好语文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大量的文字素材。语文学习和英语不同,英语学习中不同等级学生的单词掌握数量不同,但语文学习不像英语等级考试那样有具体的词汇量要求,平时要求最多的是读和写的要求。但读和写的深度和能力具体到什么程度没有严格要求。大多数情况下,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学生会做,但不能得全分,作文语言缺乏文学底蕴。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文的词汇量不够,对字词含义了解不深不透,进而影响阅读理解,造成不能拿全分的局面。为此,拥有大量的语言词汇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从定量的角度看,拥有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同时由此衍生出的5000条词汇和1000条成语及熟语。只有拥有一定量的语言材料,阅读和写作才能有深度。二是拥有一定量的人文知识。小学阶段阅读的书籍中要有大量的人文经典书籍,语文来源生活也要回归生活,生活中的科技、历史、社会等方面需要语言进行分析和归纳概括,为将来用好用活用足语文打下基础。三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概括起来是“听说读写”。面对新课改、面对大数据、面对智慧云教育等平台的不断更新,时刻打开倾听的窗口,让学生听各种经典,在听的过程中引发个性思考和传承;说出自己的感受,遇到具体的生活场景、精彩的表演等场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此刻的思考和感受,这是未来学生个性化最大的体现;读的习惯一直是学习语文的主线,经典诵读和阅读是好习惯,必须时刻培养,从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到看到字典中具体用法,再到联想记忆和深层次的分析,再到记录,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理解链条;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作文是写的最后呈现,在这之前时刻鼓励学生写随笔,具体的题材可以是多样的,关于一个话题的开展,不仅要有记叙文还要有诗歌,大胆运用诗歌体现所想所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打开学生的语言思维。四是拥有良好的语言习惯。面对新课改的趋势,我们已能把握到未来讲的是“大语文”,语文体现在“语”和“文”两个层面,其中面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目的,所要运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日常交际语言表达规范、清通而得体、多种风格语言形态等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五是拥有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的类型多种多样,好作文不仅是语言运用得当,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化,是自我心声的美好表达。在自身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感想表达出来,不管这个感想成熟与否,先让学生鼓起勇气勇于表达,然后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课文和课外书不断规范学生的写作语言,最终通过不断打磨,将学生的作文向语言形象、结构设计精巧引导。只有通过不断练笔,才能将读的、想的和学的进行统一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领和思路分析
小学语文的教学不同于数学学科,数学学科是“数感”的培养,语文教学不是由陌生到熟悉,而是由熟悉的陌生到熟悉的熟悉;不是由未知到已知,而是由知之肤浅到知之深刻。因此,语文教学的方法思路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熟悉到熟悉的逐步深化。思维方式是一个学生人生的体现,与数学等理科不同,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数学老师的任务是将我们由知识的陌生境界带领到知识的熟悉境界,由知识的未知境界带领到知识的已知境界;但小学语文教学则未必要老师把我们引领到全新的或者陌生的知识境界,因为我们所要学习的语文课程是熟悉而陌生的内容,是无须老师讲解也能读下去并能有一定理解的内容。“熟悉而陌生”的概念不难理解,简单的是一个学生对一篇课文看似会读,但不一定能读懂,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语文老师不断地分析、联想、拓展,引导学生由会到懂再到用的一条学习脉络中。所以,讲授小学语文课程,要深刻要创新,结合目前国家提倡的教育大数据,灵活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由会读转变为真懂真会的层面。二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未来语文学科教育应着重于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为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从激发兴趣为切入点,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比如在内容上,通过结合大时代背景讲述文学经典,在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中,感受先贤高洁的品行,观照历史,思考当下,让学生从小形成立意高远的视角,心怀家国天下;除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涉猎国外的经典文学读物,包括现当代的很多儿童文学经典,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视野更宽广,对文学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在形式上,采用专业通俗化的教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展开体验式学习。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课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是以人物、背景、历史、故事为线索,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既能学到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国学知识,还能学到历代成语典故由来、诗歌以及跟历史风貌有关的古代文化知识,重点是以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识词认字。字词是基础,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一定要及时查字典弄清意义,并结合语境弄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能用另一个近义词,在理解词语词典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它丰富的语境意义和言外意义,特别是随着新课改后小古文篇数的不断增加,对字词意思的理解更为重要,要讲深讲透。二是提炼丰富思想。课堂学习的不断拓展,最后必然要用精准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课堂中始终围绕通史博文(通晓历史脉络,博览文学经典)、知人论世(知晓人物生平,纵论古今中外)的学习理念,提升语文素养。三是提高训练能力。语文学习跟其他学科也是一样,要重视“练习”,不练相当于白学。新课改后的小学部编版教材的课文有一定的逻辑性,课文中有相应的写景写人甚至是童话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技巧,鼓励学生主动拓展写作领域、积累写作素材,尝试散文、诗歌、童话等多种形式,打开学生的写作窗口,基本原则是写作不拘泥于技巧的堆积,注重释放学生写作空间。四是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各种积累,最终以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呈现出来。每一年人民日报有优秀书单推荐,基本主题是读经典、悟经典。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了解历史、社会、人物、科学的脉络。让学生不断加深理解文章、领悟道理、吸收文化、鉴赏古今比较,不断评价和探索书籍的思维演变历程,从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同“一生一课”一样,让学生明白一本书能改变人的一生,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加大对科技、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只有加大阅读,才能理解社会、理解人情,将自身的处事方式不断修正,向优秀的人、向英雄人物靠近,学习其精神实质,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阅读不仅改变自身行为习惯,还能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不断积淀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刘顺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2]何立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激趣教学探究[J].中国课外教育,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