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2020-06-15杨智杰杨泽中龚雅洁
杨智杰 杨泽中 龚雅洁
[摘 要]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但是中国古代国家基本制度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理财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形成时期。文章以先秦理财思想作为研究主题,旨在通过研究探寻中国理财思想之渊源,考察其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价值,冀以古为今用,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服务。
[关键词]先秦;理财思想;渊源;基本特征;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K22;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0)05-0085-06
先秦时期在广义上是指自华夏远古人类产生伊始,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的历史。狭义上则指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选择先秦理财思想研究为题,旨在通过研究探寻中国理财思想之渊源,考察其基本特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总结中国理财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期古为今用,為当前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镜鉴。在我国古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经济学概念,汉语里的“理财学”与英文中的“经济学”一词大体相当。 ① “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传》中“理财正辞”之说,其文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是“理财”一词在我国出现的最早记载。从这个意义上说,《易经》是我国理财思想产生之源头。根据这里所引《易经》中这段话,所谓理财,可表述为依据正义原则为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生存和发展而生产、运筹和管理财富的活动。一般认为,先有行为,后有概念,由此论之,理财思想就是理财行为和理财现象反映到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认识和规律性总结。
一、人类早期的理财活动
人类最初的经济生活,只是利用自身生理上的优点战胜自然环境并利用自然物为其生活资源,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维持生存与繁衍。人类自身的优点或者说异于其它动物的地方,主要是拥有一个发达的大脑和一双灵巧的手。由于头脑和双手的合作,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工具的进步决定并推动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最初,人类只能利用树枝和石块,在森林中采食树木的果实和根茎,同时抵抗其它动物的侵袭。冬季来临,野果难以为继,人类便将目光转向鱼类和其它野生动物,于是发明了粗糙的石刀、石斧并开始狩猎生活。后来,由于懂得了用火,便将动物烤熟为食,于是可以沿着河流捕鱼,进而到原野捕食动物。再往后,为了增加食物的获取量,又发明了弓箭、渔网,乃至独木舟。先前是穴居的,其后逐步能够利用树枝树干建造原始的房屋,使用简单的木器,并能割裂树皮纤维,用手编织褴褛等用具。经过了无数次的寒来暑往和花开花落,人们通过观察动植物生长的规律,又发明了饲养家畜和播种植物。等到饲养家畜成为主要的需求以后,便转入游牧生活;到了人类从使用铜器进而使用铁器的时候,便适宜于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了。自发明农耕以至于盛行农耕,期间当然还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太古史从三皇到东周,还要经过两三千年。在这两三千年里,我们的祖先从各种生产方式之中选择最适合生存和繁衍的生产方式。到了周代,随着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加上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和水利气候环境,我们的祖先便决定主要从事农耕生活了。
太古人类的经济生活,比之我们的现代生活,固然陋劣,但是没有这个阶段,决不能一蹴而就地到达现代生活。而且最伟大的发明,如用火,乘舟、建屋、纺织、耕种、畜牧、熔铜、熔铁,都是在太古时代出现的。假如没有这些伟大的发明,现代文明也就没有基础。事实上,从绝对服从自然到能够自由选择生活的方式,比现代从手工业跃进到机器工业还要艰难得多。这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比农业生活以后的时间也要漫长得多。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② 班固说:“不能群则不能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 ③ 人类在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同时为了更多更安全地获取生活所需,必须结成群体,共产共食,通过集体活动战胜其他物种,改造自然。人类早期这种集体理财活动就是今天所讲的公共经济的雏形。当然有集体还要有组织、有分工、有纪律,才能维护群体秩序进而提高集体行动的效率,而组织需要组织者和首领,才能领袖群伦,协调各种关系。最初这些组织协调活动还只是生产的附带部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就变成专门由专人负责的公共事务了,这应该就是最初人类社会形成的大体情况。无论根据考古证据,还是按照历史逻辑,都会得出下述结论,即人类首先从原始人群进入氏族社会,后来又由氏族社会发展成为国家。而且毫无疑义,人类结成社会的成因首先是基于理财目的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理财的发展史。
太古时代没有历史记载,后世的学者从民族的传说、古书的记述、地下的发掘、现代未开化种族的观察(尤其是后两种是近代重用的科学方法),才概略地知道太古时代的大体情形。上面所说的,就是由全世界许多事例归纳起来的一般法则。根据现在已经出土的地下史料,再证以古书的记述,可知中国太古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与世界其他地方并无二致。
有几种古书上所称的三皇是燧人、伏羲和神农,这显然是古代人描绘出的太古时期先民生活的进化次序。燧人氏是发明用火的象征名称,取火的方法是钻木燧取火。发明取火之后,便能教民熟食。伏羲氏是发明渔猎以至饲养家畜的象征名称,那时能结绳作网罟从事狩猎和捕鱼,再因渔猎的结果,又懂得豢养六畜。神农氏是发明农耕的象征名称,那时打猎使用石器,但农具是木耒和木耜,因农耕生活而引起交易,即所谓“日中为市”。
古书上把许多重要的发明都说成是远古时候的成绩。集发明之大成者是五帝中的黄帝轩辕氏,所发明的有衣服、舟楫、使用牛马、杵臼、干戈、弓矢、房屋、棺椁、葬埋等;史传的仓颉造字表明文字的发明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到唐尧时代又发明了历法,而虞舜时代更发明了治水的良方。
唐尧虞舜均以仁义治天下,为中国儒家理想中之模范君王。唐尧曾设敢谏之鼓,立诽谤之木,以期君民无睽隔。《淮南子》曰:“尧之治天下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以上文字说明,在唐尧之时,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分工的好处,明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虞舜即位后,其政治教化更远及荒服。史称“舜陶于河滨”(今山东馆陵县陶丘),又称“舜造漆器,谏者七人”。由此可知,陶漆器之发明始于舜。此外,对于交通工具亦有改进:“舜明虞仲扰曲为轮,因直为辕,驾马服牛,浮舟杖楫,以代人力焉。” ④
夏禹承唐虞之盛,复平水土,重置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以冀州之安邑为帝都,于是山川奠定,人民得以安居。此外,又有开始使用铜器之传说,均为促进农业之条件。《论语·泰伯》篇曰:“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又《论语·宪问》篇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这些都是述说当时农业水利的情况。《尚书·禹贡》则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贡赋制度。
成汤灭夏,国号曰商。自汤至盘庚,五迁其都,盘庚都于殷(今河南偃师县),故称为殷商。殷出土之卜辞内有马、牛、羊、鸡、犬、豕等家畜名称,并有“牧”字的发见。由此可知,畜牧在商代仍有其经济地位,然家畜仅供祭祀及食用,或为交换手段。商代人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畜牧似并不居于主导地位。如盘庚迁都,遭人民反对,足以证明当时人民生活已非牧人生活,而是定居农业生活之倾向。此外,甲骨文中有“田、禾、米、麦、农、桑”等字,及“求禾、登麦、求年”等语,亦可作为农业生产在商代颇为重要的证明。商代以黍为主要农产物,以耒耜为主要耕作工具,耕作全用人力。商代既入定居阶段,其工商业渐兴。如卜辞中发见有“丝”“帛”等字,可知其时已有纺织。又如《尚书》中,多有关于商代人民好饮之描写,可推想商代之造酒业亦必发达。至于交换关系,则可谓始入间接交换阶段,最初或以家畜为交换手段,而后渐用贝帛为媒介。货币既兴,则商业之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武王灭商,即位之初,即实行封建宗法制度。列爵为五等,曰公、侯、伯、子、男,其下为附庸。公侯均分土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均五十里,不足五十里者为附庸。其封建之数,据《左传》所载:“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左传又有“成王分鲁公以殷民六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之记载。故西周之封建政治,其目的在于镇压异族、屏藩王室;在此基础上,土地推行井田制。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井田制度三足鼎立,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
以上主要是对我国上古五帝和三代先民们经济生产和理财活动的大略考察。中国历史悠久,自太古至唐尧即位,史家多称为传说时代。这一时代的历史,全部来自先民的口述,而尚无文字记载。由唐虞至西周,虽稍有书籍可考,但年代难以确详,事迹也不够连贯。直至春秋战国时代,始有确史。故唐虞至西周阶段,似可谓介于传说时代与历史时代之间。关于中国远古之经济记录,除传说之史料外,仍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来证实。
二、先秦理财思想研究之渊缘
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⑤ 本文主要以《尚书》《周易》《周礼》《管子》以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著作为考据资料,重点研究先秦时期的理财思想。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著作,其中《尧典》《洪范》《禹贡》诸篇记载了中国最古老的赋税制度。《易经》作为中国最早的经典,被尊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百家学术思想的源头。而《周礼》一书不但反映出西周时期的国家治理模式,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思想的精髓,奠定了中国后来封建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基础,而其中的理财思想又构成了《周礼》的主要内容。《管子》一书反映了管仲的理财思想,而管仲本人则是今天所能确知的创立完整国家理财体系的第一人。儒家、法家、道家和墨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经过诸子百家充分辩论,特别是经过社会实践的大浪淘沙,最后到汉武帝时,融百家精华于一炉的儒家被定为一尊,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今天,人类面临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人口危机、和平危机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挑战。在商业主义高度发展,虚拟世界笼罩全球,物质至上和科技万能思想充斥的今天,人类社会的高消费、高能耗、高污染,令人重新思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的理性价值。社会上的各种假冒伪劣则在不断拷问着人们的诚信与良知。如今科技进步使人们变得更加忙碌,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退步,这些又让人思考幸福与物质二者孰本孰末?对此茫无所措之际,整个世界开始重新关注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古老中国,又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人类如何才能度过危机?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在《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中说过,人类欲解决21世纪的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教,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无独有偶,20世纪80年代,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也指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上述观点表明,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以文化复兴为引领,而与国家治理关系极为密切的理财思想又在整个思想文化中占居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即是选择从源头上研究中国理财思想——先秦时期理财思想的重要原因。
三、先秦理财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价值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但是中国古代国家基本制度的奠基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理财思想和原则的形成时期。尤其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列国变法图强为各种治国理财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儒、法、道、墨等诸子百家思想激烈碰撞迸发出异常璀璨的火焰,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这一时期不但产生了诸如重农抑商、重义轻利、崇俭黜奢等充满伦理色彩的理财思想,而且在财计制度以及税收、预算、会计等理财专业技术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进步。毋庸置疑,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极大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走向,这一时期的理财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理财理论与实践,对今天国家与社会治理有着重要启示意義。综合言之,先秦时期的理财思想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先秦理财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本伦理特征
人类的生存需要是理财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后对物欲的无休止追求逐渐成为人类的惯性思维。理财学是研究财富的科学,更是研究人的科学。先秦各家的理财思想,无不是从人的欲望出发,分析人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之间的关系,试图解决现实世界中“欲多而物寡”的矛盾,也就是现代经济学所探讨的欲望和稀缺的问题。从人的欲望和稀缺出发,先秦理财家们提出各种主张,形成了各自的理财思想。他们在理论上阐述农商之间、义利之间的本末辩证关系,主张在实践中重视农业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反对商业和奇技淫巧的奢侈品生产活动,以仁义和礼法规范和调整人欲与稀缺的关系,以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民生幸福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理想状态。
先秦理财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理财思想的基本精神,即人本主义精神。《周易》将理财界定为理财聚人,体现了中国历代理财思想的精华。早期儒家、道家、法家继承了《周易》的“理财聚人”“当位以节”思想,在理人的框架下阐述理财主张。特别是儒家,秉持人性善的观念,主张理财必须首先关注民生,由此提出“轻徭薄赋”“节用爱民”等主张。《大学》所言“财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特别是“有德斯有人,有人斯有土,有土斯有财……”的观点则明确提出德本财末思想,从更深层次上体现出人本主义特征。在儒家思想家看来,文明社会不同于野蛮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充分尊重基本的人性,赞成人的逐利要求。这一点从儒家经典中总结出的一副对联“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可以证明。然而财富毕竟是有限的,有限的财富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即使分配极其公平,也无法使所有人感到满意,因为人欲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在财富分配之前,需要确定分配原则,孔子认为应该依据社会地位确定消费标准。由此概括总结出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任务选贤和理财,理财与选贤有机结合的思想和做法无疑抓住了国家治理问题的本质。正是因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理财思想以人性分析为基础,以人性善为出发点,才使其能够长期居于传统理财思想的正统地位。
计利当计天下利,成名始成万世名。无数史实表明,以义取利,常会名利双收;急功近利,往往义利尽失。《易经》有云“利者,义之和也”,高瞻远瞩地看,义就是利,而且是长远之利,更大之利,家和万事兴,合作才能共赢。这就是中国传统理财思想的智慧。总之,孔子“见利思义”“义以生利”乃至“以义为利”的思想,并不是一种脱离人的现实需求的空洞说教,而是在深刻反映人的逐利本性基础上提出的谋取利益的基本原则,深刻地揭示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为后世理财家提供了一条基本理财原则。对后世理财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按照上述原则从事理财活动,更有可能处理好功利与道德的关系,处理好人情与人欲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现实选择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先秦理财家所提出的义利观不但对于中国,而且对于全人类都是同样适用的原则。
为了扩大生产,现代理财论主张增加消费,然而,孔子的理财论则主张限制消费。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没有机器生产,所有工作均依赖人之双手,物质短缺,供不应求、不能满足消费。因此,为社会安定计,只有限制消费。此外,由于在社会等级上,并不存在不变的社会秩序,人人均能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找到自己的社会等级位置,高社会等级对任何人开放。假如他想消费更多,那么,他必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要为社会制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在这意义上说,节制消费不但不会阻止社会进步,相反,还会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上述理论即便在今天仍然适用。
总之,中国传统理财思想建立在对人性和欲望的正面分析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基本的人性,目的在于引导人们理性地进行理财活动,构建起基于礼法等级制度的和谐社会。另外儒家在言利的同时远不止于利,而是更加关注人生的幸福。洪范五福所言“长寿、健康、富贵、好德、善终”既是儒家的幸福观,更是儒家的财富观,由此可见儒家是把健康长寿和人生幸福看作最大的财富,最高的利益。与西方理财理论关注物质利益程度相较,中国传统理财思想更加关注幸福,关注人生。因而,更加深刻,更加圆满。
(二)先秦理财思想中显著的国家主义精神
先秦思想家们关于国家理财的认识,体现出鲜明的国家主义精神,奠定了我国古代国家理财思想的基本架构。 ⑥
西周建国之初,为了确保政权稳定,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对诸侯赐土授民,分封建国。分封制确定了天子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封君与封臣之间的臣属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国的经济地位和组织功能,使得国成为基本的理财组织,也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土地兼并。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频繁的兼并战争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的理财功能,也刺激了国家理财思想的繁荣,这一时期富国强兵称霸天下成为国家理财的基本目标,也是政治家、理财家们要实现的理想抱负。管子通过官山海,内修国财、外因天下,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以霸天下;商鞅力行农战,重农抑商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从而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上述理财思想行为反映了国家统制经济的基本特征,对我国后世理财思想模式和国家治理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诸多理财思想是在国家治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目标是为国家治理服务。无论儒家的孔孟荀、还是法家的管商韩,抑或道家的老庄、墨家墨翟,诸子思想大多如是。究其原因,在于他们都身处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又无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只不过由于生卒时间、阶级立场和思想角度不同,各个学派思想家对国家治理的认识有所侧重,因而导致各家的国家理财思想有所差异。在此,不再赘述。
(三)先秦理财思想中的节用思想
节用思想是先秦理财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我国传统理财思想中长期保存的主要特色之一,“崇俭节用”是我国历代理财思想家所倡导的基本理财原则。据文献考证,我国早期节用思想大抵可追溯到《周易》,《周易·彖下传》曰:“说以行俭,当位以节,中正以通”,明确提出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当位以节”的思想。“当位以节”是我国古代国家理财思想中关于节用思想的主流。与此相左,墨子则根据费用与国家财富之间的此消彼涨关系,提出“去其无用之费”的绝对节用思想,但是,墨子的绝对节用思想遭到以荀子为代表的理财家们的强烈反对,荀子认为,节用以礼,墨子不懂国家礼制,强调绝对节用,只会导致国家贫穷,“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事实上,由于墨子的绝对节用思想是静态的、消极的节用思想,对后世理财没有太大影响。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以“礼”“位”为基础的相对节用思想,这些思想曾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史地看,自国家财政产生以后,在“量入为出”原则的支配下,国家财政支出方面就非常注意节用,严格贯彻节用原则。从西周王朝的以式法制财,到管子的崇俭节用,先秦理财家们针对国家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行为大都主张在消费上,在财政支出上贯彻节用原则。并且主张节以制度,以礼法治财。特别是荀子提出的开源节流思想,使中国传统理财节用思想获得质的发展和升华,对古今中外理财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开源节流思想,把发展生产看成是财政富足的源泉,同时把节约财政支出看成发展生产的重要条件,从而正确地处理了经济与财政,生产和节约之间的辨证关系,从实质上讲,这是一种积极而能动的节用思想,故它在中国理财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虽然这种思想由先秦思想家荀况最早提出,并为以后历代理财家不断继承和发扬,但在古代中国理财史上,将其理解得最精深,阐发得最透彻,并在理财实践中应用最广的理财家却当推王安石。作为历史上一份珍贵的理财思想遗产,这一思想对今天的政府理财工作仍然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世易时移,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开源已不仅仅是粗放地发展生产,追求GDP和收入的增加,而且还要同时密切关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從而实现经济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节流也不仅仅是简单地局限于节支省费,而且更要放眼全局,深谋远虑,统筹兼顾地做到谋大计不惜小费,避免俭而伤事
历史证明,思想的发展是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直接反映。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农业一直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形态,商品生产和交换只是一种辅助形式。“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农耕社会,由于地力和农时的双重限制,人们靠天吃饭,财富生产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维持生活,只能注意节俭,因此人们大都持有朴素的“节用”观念。人类发展到今天,虽然生产力水平与农耕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目前所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同样告诫人类生产和消费是有边界的,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与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考量,都赋予了节用更大的社会意义,有鉴于此,对节用思想进行研究并对其历史规律进行总结是十分有益的。
(四)先秦理财思想中的财计一体化特征
财政源于公共权力对剩余产品的分配,而分配离不开会计的计量与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与会计具有天然的关联关系。历史地考察,财政与会计从源头上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国家和财政形成的过程中,最初的簿记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孟子·藤文公上》记载,早在夏代就有“五十而贡”的贡赋政策,毫无疑义,为做好赋税征管工作,当时必须对赋税的比率和贡赋收支情况进行计量与记录。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使用资金、预算、会计年度、财务报告等概念,并且设置了比较完整的账簿体系,对财政收支项目进行分类、分项核算,并设法使收支保持平衡。这些史实被记录在《周礼》一书中,至今仍在中国沿用。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说:“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较之公元前的任何国家,中国人早就将公共财政列入行政事务部门。在这里,会计主要用于评价政府计划的成功程度和官吏的工作效率。” ⑦ 事实上,社会经济越发展,财政关系越复杂,就越是需要会计的反映与监督作为支撑。考察财政与会计两者关系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一方面,会计体系的变化总是适应与配合国家财政分配需要的;另一方面,只有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会计体系,才有可能形成比较合理的财政分配体系。史实说明,没有财政,会计则没有立定之基;没有会计,财政则无法运行。在古代社会,财政与会计两者彼此包容,互相长入,共同构成国家理财的两大支柱。可以说,財计一体化是古代社会财政与会计关联关系的基本特征,因此,史家一般将财政与会计统称为财计,历史地看,财计一体不但体现在财计组织和财计制度建设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思想、理论和财计管理活动过程之中。
在古代社会,官厅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国家财政收支的工具,是实现国家财政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国家政权机构建设上,国家财政与官厅会计部门体现为一体化的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而官厅会计组织长期以来就是国家财政机构的一个重要部门。《周礼》财计制度设计正体现了这种思想。正是由于国家财政活动离不开官厅会计部门的组织工作,而官厅会计部门的工作又始终是为反映和监督国家财政收支服务的,所以,官厅会计制度作为国家财政的基本管理制度,也便始终融于国家财政制度中,形成国家的财计制度。而从实践层面上看,财政提出一系列目标和方针政策,会计则通过发挥其核算与监督作用去贯彻落实。财政控制着国家的土地、人户、田租、赋役、钱粮仓储,会计则对其进行逐一核算和监督。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财政收支项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也保持着一致性。以上都说明自古以来官厅会计就与国家财政之间存在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没有不重视会计的理财家,也没有撇开会计去阐发财政收支管理方面的财政理论。由此可见,理财离不开会计,反过来也可以说会计工作本身便是一种理财活动。事实上,无论是先秦还是古代其他历史时期乃至今天,财计一体一直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柱石。
(五)从古今中西参照对比中看先秦理财思想的历史价值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种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已经使得过去西方中心论判定“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受到质疑。仅就经济发展论,今天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贸易总量则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也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以今天中国的发展态势来看,正处在风鹏正举的上升阶段。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日渐式微,资本主义所引领的全球化已陷入困境。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至今拖累世界经济不能复苏,给全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和持续的痛苦。危机使世人不得不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和理财思想进行反思。自由放任地对利润无限制追逐是否正确?政府债台高筑,国民寅吃卯粮是否合理?预算原则是秉持“量入为出”还是贯彻“量出制入”?现代会计在政府理财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又该如何发挥作用?
本文在对先秦理财思想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西方主流理财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其一,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古今中西,国家经济都是一种混合经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西方长时间推崇市场调节和经济自由,而中国从不放弃政府的必要管制和干预;其二,在理财计划或预算原则上,“量入为出,略有节余”在中国居于主流地位,而西方则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奉行“量出制入,赤字财政”;其三,在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中国无论从传统还是现实,都主张“重视生产,积极节用”,历史上的重农抑商和开源节流,当前重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就是事实。西方国家则是“追逐利润,超前消费”。今天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和虚拟经济,乃至大规模借债就是明证,这些充分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自私、贪婪和纵欲的嘴脸。我们认为,自由放任和计划管制各有利弊,关键要审时度势,把握中庸;而作为预算原则,量入为出与量出制入原则的选择根本上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至近现代社会,则更多地受到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政策积极与否的影响。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来,自由放任、量出制入、超前消费,这些理财思想和行为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也是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资源稀缺与人类欲望这一矛盾的长期存在,量入为出和开源节流仍然是人类社会理财的基本原则。
而最终能够从根本上圆满解决人类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仍然是博爱共生的和合价值观和对世界大同的美好追求。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美美与共的崇高理想和情怀,有两千多年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当前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只要做到守正出新,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事业中,对人类和平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注 释]
① 陈焕章著,韩华译:《孔门理财学》第31页,中华书局,2010,8。
②《荀子·王制》。
③《汉书》第23卷。
④陆贾著《新语》。
⑤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第一》。
⑥王永海《中国古代理财思想史》,博士后出站报告,2004。
⑦[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中译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参考文献]
[1]诸 子集成[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
[2]高 享.周易古經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3]郭 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4]马 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5]王 永海.中国古代理财思想史[Z].2004.
[6]陈 焕章.孔门理财学[M].韩华,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7]杨 智杰.中国古代官厅理财思想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杨 智杰.《周礼》所反映的财计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思想[J].财会月刊,2007(17):84-86.
[9]朱 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10]朱 云汉.高思在云——中国兴起与全球秩序重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The Origins,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Pre-Qin Financial Thoughts to National Governance
Yang Zhijie 1 ,Yang Zezhong 1 ,Gong Yajie 2
(1.School of Accounting,Hebei GEO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2.China Post Group Corporation Training Center,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Abstract:
The Pre-Qin Period refers to the history previous to the Qin dynasty.In this period,there is the most prosperous academic thoughts in Chinese history.It not onl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ancient Chinese basic system but also formed Chinese traditional financial thoughts and basic principl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financial thoughts,investigate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in order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Key words: Pre-Qin Period;financial thought;origin;basic characteristic;national governance
(责任编辑:蔡晓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