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讲评有技巧 角度变换扩思路
2020-06-15孙林源
孙林源
摘 要:高中阶段考试频繁,面对各式各样的检测试卷,同一知识点试题命制又常常多变,使得部分考生疲于应付,题目做的很多,但又不得其法;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由于课时限制,教学任务重,讲评试题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教师讲的和学生们想的不一致的现象多有发生,导致学生遇到同一知识点或同一种题型,做了错了,错了又做,还是错误频出。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试题讲评时变换角度可以扩展思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样可以变“解题”为“解决问题”,提高师生对知识规律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试题讲评;滑块—木板;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0)5-0057-6
“滑块—木板”模型涉及多个物体,并且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叠放在一起的滑块和木板,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在其他外力作用下,它们的加速度相同或不同,或二者的速度不同。无论哪种情况,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都是关键所在。题目既可以求速度、时间、位移或相对位移,还可以求动能、动量、热量等,题目复杂而多变。遇到此类试题,学生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卷面反映出规律选用混乱,答案千奇百怪。从试题讲评的角度来说,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认识到解题的多样性,以及对同一物体同一过程规律的选用也是有技巧的,如果规律选用恰当合理,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简洁明了。同时,也想说明讲评试题不能只就题论题,还可以“借题发挥”,对题设条件或所求答案进行适当变换扩展,做到讲一题通一类,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就结合以下例题进行具体讲解,以供师生借鉴学习。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例 如图1所示,C是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一块木板,木板的质量为3m,在木板的上面有两块质量均为m的小滑块A和B,它们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最初木板静止,A、B两滑块同时以方向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在木板上滑动,木板足够长,A、B始终未滑离木板。求:
(1)滑块B从刚开始运动到与木板C速度刚好相等的过程中,滑块B的位移大小;
(2)滑块A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小速度;
(3)整个过程中,A、B两滑块相对于木板滑动的总路程是多少?
解题策略 首先要分析滑块A、B和木板C的受力情况,判断出三者是如何运动的;滑块A、B以不同的速度在木板上滑动时,A、B受木板C对它们的滑动摩擦力作用,两者都会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同时,木板C受到滑块A、B对它的滑动摩擦力作用,必然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地面光滑)。当滑块A速度减小到与木板C速度相等时,需要进一步分析滑块A和木板C将如何运动,此时滑块B仍然有向右的速度。
其次,在A、C速度相等之后,需要判断出下一步A、C将如何运动,是一起加速运动,还是匀速运动或是减速运动。此过程滑块B必然继续匀减速运动。把A、C作为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两者共同的加速度。与滑块A的最大加速度进行比较,如果小于,则说明两者共同加速运动,反之,则会发生相对运动。再分析A、C与B是如何运动的,最后判断出A、B、C一起匀速运动。
最后,在规律选择上,需要根据题中所问问题,选择相应的规律公式进行解答。如可以按照上述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如图2)。
也可以根据题中条件,选择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进行求解(如图3)。
还可以根據题中条件,选择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求出速度、时间,再根据运动学公式或者动能定理进行求解(如图4)。
甚至还可以采用系统观点,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求解。可选择的方法很多,但是千万不要用混淆。下面逐一求解。
解法1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常规方法一)
根据题意,对滑块A、B和木板C进行受力分析,如图5所示。
可以判断出滑块A、B均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板C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滑块A速度减小到与木板C的速度相等时,设用时t1,此时速度为v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以得:
v1=v0-μgt1= μgt1
解得:t1= ,v1= v0
所以,在0~t1时间内:
滑块A的位移为:
xA1= t1= × =
滑块B这一时刻的速度为:
vB1=2v0-μg× = v0
滑块B的位移为:
xB1= t1= × =
木板C的位移为:
xC1= t1= × =
可见,此过程中滑块A相对于木板C发生的位移为:
ΔxAC=xA1-xC1= - =
此过程中滑块B相对于木板C发生的位移为:
ΔxBC=xB1-xC1= - =
随后,对A、C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
aAC= = μg 说明A、C整体将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滑块B继续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设从该时刻到三者共速时所用时间为t2,此时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以得: v2=vB1-μgt2=v1+ μgt2 解得:t = = ,v2= v0 所以,在时间t1~t2内A、C的位移为: xAC2= t2= × = 滑块B的位移为: xB2= t2= × = 可见,此过程中滑块A相对于木板C发生的位移为:ΔxA2=0 此过程中滑块B相对于木板C发生的位移为: ΔxB2=xB2-xAC2= - = 整个过程滑块A、B与木板C的运动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因此,第1问滑块B从刚开始运动到与木板C速度刚好相等的过程中,滑块B的位移大小为: xB=xB1+xB2= + = 第2问滑块A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小速度应该为t1时刻A的速度v1= v0 第3问整个过程中,A、B两滑块相对于木板滑动的总路程是Δx =ΔxA1+ΔxB1+ΔxB2= + + = =1.6 【点评】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应该是最常规的解法之一。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分析起点低,过程清晰明了,只要基本功扎实,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这也是高中生必备的一种解题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不要总是好高骛远。练好双基,加强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分析应用能力的训练才是王道。 解法2 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进行求解(常规方法二) 根据题意,对滑块A、B和木板C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滑块A:μmg=maA,aA=μg 对滑块B:μmg=maB,aB=μg 对木板C:μmg+μmg=3maC,aC= μg 可以判断出滑块A、B均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板C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滑块A速度减小到与木板C增加的速度相等时,设用时t1,此时速度为v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以得: v1=v0-μgt1= ugt1 解得:t1= ,v1= v0 随后,对A、C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 aAC= = μg 说明A、C整体将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滑块B继续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设从该时刻到三者共速时所用时间为t2,此时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以得: v2=vB1-μgt2=v1+ μgt2 解得:t = = ,v2= v0 因此,第1问滑块B从刚开始运动到与木板C速度刚好相等的过程中,对滑块B而言,整个过程中只有木板C对滑块B的滑动摩擦力做了负功。设滑块B的位移为xB,由动能定理可得: -μmgxB= mv - m(2v0)2 解得: xB= = = 所以,滑块B生的位移为:xB= 第2问,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滑块A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小速度应该为t1时刻A的速度v1= v 。 第3问中,在0~t1时间内:对滑块A只有木板C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做负功。设滑块A发生的位移为xA1,由动能定理可得: -μmgxA1= mv - mv 解得: xA1= = = 在0~t1时间内:滑块A、B对木板C的滑动摩擦力做正功。设木板C发生的位移为xC1,由动能定理可得:(μmg+μmg)xC1= 3mv 解得: xC1= = = 所以,在0~t1时间内,滑块A相对木板C发生的位移为: ΔxAC=xA1-xC1= - = 在t1~t2时间内,滑块A与木板C共同运动,两者之间没有发生相对位移;对A、C整体而言,受滑块B对A、C整体的滑动摩擦力做正功,设A、C整体发生的位移为xAC2,根据动能定理可得: μmgxAC2 = 4mv - 4mv 解得: xAC2 = = = 在整个过程中,A、B两滑块相对于木板C滑动的总路程是: Δx =ΔxAC+ΔxB-xC1-xAC2= + - - = =1.6 【点评】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进行求解也是常规方法之一,由于本题中没有直接给出末速度,所以要先由牛顿运动定律对过程进行分析,运用运动学公式求出t1、t2以及v1、v2;然后再选择动能定理计算相应的位移,并根据三者的运动关系,求出所需要的物理量。方法虽然比较绕,但是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问题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要求考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方法之一。 解法3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进行求解(常规方法三) 由于地面光滑,所以把滑块A、B和木板C看作整体进行分析,整个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刚开始滑块A、B都做减速运动,且运动过程的加速度都一样,即任意时刻两者的速度差将保持不变。即vB-vA=2v0-v0=v0。木板C受滑块A、B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而向右加速运动,很容易判断出先是A、C速度一样,后再共同加速,最后与滑块B的速度一样,三者共同匀速运动。设滑块A与木板C第一次共速时的速度为v1,最后三者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2,则从开始到A、C第一次共速时,选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v0+m2v0=(m+3m)v1+mvB1 (1) 此時滑块A、B速度的差为: vB1-v1=v0(2) 联立(1)(2)式解得: v1= v0,vB1= v0 同理,对全过程而言,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mv0+m2v0=(m+m+3m)v2 解得:v2= v0 只要求出两者的速度,求解答案就显得轻松多了。 可以参考解法二的求解过程,这里不再续写。 【点评】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进行求解也是常规方法之一。本题求解中巧妙地引入滑块A、B速度之差不变这一结论,使得解题变得更加轻松了;但是,要注意这个条件成立只适合第一个过程,因为第一个过程中滑块A、B运动的加速度一样,两者速度减少的一样多,所以速度差才保持不变。第二个过程就不符合。 只要速度求出来,再运用动能定理求解滑块A、B和木板C的位移就类同解法二;其实也可以采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x= 计算位移,这里也不再作为新解法进行说明。 解法4 观察解法3,前两问求解不变;在第3问的求解中,我们可以对整个系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求解。对整个系统而言,最后的速度变小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地面光滑,没有能量损失,系统机械能减少的原因一定是系统中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摩擦生热。而系统摩擦生热不就是滑块A、B与木板C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吗?因此,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μmgΔxA+μmgΔxB= mv + m(2v )2- (m+m+3m)v 解得: ΔxA+ΔxB= = =1.6 【点评】 此种方法要比解法3更好。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体系统,且研究的都是整体过程的,所以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也是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 解法5 利用v-t图像进行求解。(常规方法五) 根据题意,对滑块A、B和木板C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滑块A:-μmg=maA,aA=-μg 对滑块B:-μmg=maB,aB=-μg 说明滑块A、B都将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对木板C: μmg+μmg=3maC,aC= μg 木板C将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作出滑块A、B和木板C的v-t图像如图7(a)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滑块A速度减小到与木板C增加的速度相等,设所用时间为t1,此时速度为v1;根据公式可以得: v1=v0-μgt1= μgt1 解得:t1= , v1= v0 此时滑块B的速度为vB1=2v0-μgt1= v0,将数据标入图7(a)中。 随后,对A、C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 aAC= = μg 说明A、C整体将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滑块B继续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设从该时刻到三者共速时所用时间为t2,此时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2。根据公式可以得: v2=vB1-μgt2=v1+ μgt2 解得:t2= = ,v2= v0,达到共速时值为 ,将数值标入图7(b)中。 最后,滑块A、B和木板C以 v0的速度共同运动下去。 观察作出的v-t图像可以求得: 第1问滑块B从刚开始运动到与木板C速度刚好相等的过程中,如图7(c)阴影部分面积,滑块B的位移大小为: x =S = × = 第2问从图7中可以看出,滑块A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小速度应该为t1时刻A的速度: v1= v0 第3问整个过程中,A、B两滑块相对于木板滑动的总路程[如图7(d)加图7(e)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是: Δx =ΔSA+ΔSB= v0× + × + ( v0- v0)× = + + = =1.6 【点评】 作v-t图像分析“滑块—木板”模型也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之一。其特点就是形象直观,我们可以从画图的过程中直观地找到速度的转折点,再根据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状态判断,求出加速度后,根据各个物体的运动性质继续补全图像,直到分析出最后的状态为止。然后,根据图像围成的面积求相对位移,根据图像直线的变化求出速度的最小值。当然,也可以求出所需要的时间、加速度等物理量,使用起来相当顺手。 下面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学着改编题目,真正“借题发挥”,让我们的试题讲评更进一步。 【变式】 题干不变,问法改变。 (1)刚开始运动时滑块A、B的加速度为多少?木板C的加速度为多少? (2)当滑块A与木板C速度相等时,用了多长时间?此时速度为多少?木板C发生的位移为多少? (3)系统最终的速度为多少?总共用了多长时间?此过程滑块A发生的位移为多少? (4)滑块A、B最终相对木板C发生的位移分别为多少? (5)整个运动过程中滑块B比滑块A多运动的位移是多少? (6)最终滑块B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 (7)当滑块A与木板C速度相等时,计算滑块B和木板C摩擦力的瞬时功率。 (8)整个运动过程中,因滑块B系统多增加的内能是多少?滑块A多还是滑块B多? (9)计算整个运动过程中,滑块A、B机械能的变化量。 (10)整个运动过程中,计算系统产生的内能。 (1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滑块A和滑块B动量变化了多少? (12)最终木板C动量是多少?相比滑块B而言,比较两者动量变化量的大小。 (13)试作出滑块A、B和木板C的速度图像。并求出滑块A和滑块B相对木板C运动的总路程。 ...... 总之,在试题讲评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方法,规范书写;并学會“借力打力”,巧借母题(典型题或常错题),一题多解,训练方法;一题多问,降阶发问;一题多变,适当扩展,提高试题讲评课的实效。(栏目编辑 罗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