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6-12-01张志辉
张志辉
摘 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逆向思维”“一题多变”这两个方向为突破口,就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培养策略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一题多变”
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呈现一种放射性、扩散性认知积极状态的思维方式。良好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迸发出高质量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最终学习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保障性作用。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就小学数学学科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培养策略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运用“逆向思维”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一段时间专业数学知识的学习之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再加上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凭借自身的力量从定式的思维思考方式中真正摆脱出来,这就致使他们在面对、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时产生极大的阻力,不利于其实际数学学习质量的显著提升。
鉴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方式,即借助“逆向思维”作为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渠道。举例来讲,在“四则运算”的系统数学内容中其实就蕴含有丰富的逆向思维原理,像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加法与减法、甚至加法与乘法之间、减法与除法之间都可互为逆运算。为此,笔者在教学“四则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就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笔宝贵的逆向思维财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24÷3=?”的数学练习题目中,笔者会在学生得出“8”这一正确结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思考“几个3相加能组成24?具体乘法口诀是什么?”……
这样一来,借助上述逆向思维的分析与思考,学生既能对计算结果进行一番细致的检查与验证,确保了高质量的数学计算结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他们认识到数学具体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而这很显然为他们自身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敢于打破思维的定式,以积极、创新的思维思考方式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更深刻认知、理解与充分掌握。这一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运用“逆向思维”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可行性。
二、运用“一题多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社会人生阅历十分有限,视野范围较为狭窄,此种视野上的不开阔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具体表现在“面对一道经常接触到的题目提问方法,可能会凭借已有经验轻松解答,但若是稍微转换一下提问方式,可能就读不懂题目,甚至完全将题目完全做错了。”这表明,思维上的局限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效率及质量。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会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借助特定的数学题目类型对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创新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此种“一题多变”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天性,有利于他们以同一道数学题目为依据,努力谋求最全面、最多角度的解题思路。对此,笔者感受颇深。例如,在“六年级一班学生植树共计40棵,六年级二班学生植树共计50棵, ?”这一练习题目中,笔者就要求学生结合已给出的条件,将题目补充完整,并进行正确的解答。以下即为部分学生的题目扩充结果:
(1)六年级二班比六年级一班学生多植树多少棵?
50-40=10(棵)
(2)六年级一班比六年级二班学生少植树多少棵?
50-40=10(棵)
(3)六年级二班比六年级一班学生植树数目增加了百分之多少?
(50-40)÷40=0.25=25%
(4)六年级一班比六年级二班学生植树数目少了百分之多少?
(50-40)÷40=0.25=25%
(5)六年级二班植树数目是六年级一班学生植树数目的百分之多少?
50÷40=1.25=125%
(6)六年级一班植树数目是六年级二班学生植树数目的百分之多少?
40÷50=0.75=75%
如此,借助上述“一题多变”的创新型学习模式,既能使学生养成了举一反三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又能使他们在依据同一题干创编多种形式数学题目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视野范围及思维水平都得到了有效的延伸与扩展,真正为其发散性数学思维的扩散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小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发散思维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轻松实现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持有一种始终坚持的顽强意念,并结合所教学生的主观认知需求及心理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思维发散策略,这样才能在实现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真正将培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目标更快、更好地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余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J].小学时代(教师),2012(7).
[2]董艺玲.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