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质执壶的时代特征
2020-06-15石宪左鹏
石宪 左鹏
执壶,亦称“注壶”“注子”,是盛水装酒及各种液体的日用器皿。基本造型是敞口、溜肩、鼓腹、执柄、管状流。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早期执壶的造型简单,一般没有明显的嘴、把和盖,看起来更像瓶或缸。在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已经有了这种执壶的造型。其后在唐宋两代是金银器中的一种酒具,这从唐宋绘画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现在,还有宋代青白瓷的执壶流传下来。明代青花执壶,采用金银器执壶造型的优点,安定、秀美而灵活。因为瓷的质料和青花绘画的关系,青花执壶显得高妙隽雅,正如明代同形状的雕漆器“仙盏瓶”一样,能够唤起一种梦幻的感觉。
在三国、两晋时期南方越窑、瓯窑始烧的一种鸡头壶,经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款式和造型的执壶。执壶在各个时代的实用器具中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器物造型特征,这是因为每个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制瓷工艺、审美风格等因素都各不相同,几乎各个朝代的瓷窑都曾经烧制过执壶,但在细节上都有不同。
(一)唐双系白釉执壶(图1)
高23、口径9.2、腹径15、底径8.3厘米。口部微撇,颈部修长,腹部长圆。肩上安有双系,另两侧置短流和曲形把手。壶体满施白釉但不及底,釉面滋润光亮。
唐代执壶的形式多数以色釉装饰,造型给人以矮、胖、敦实之感,常见器型多为敞口、短颈、宽肩、短而直线形的流,鼓腹,短足或无足。流的位置一般置于整个壶体的肩部,与之相呼应的壶柄置于颈部与肩部之间。由于短颈宽肩,决定了握柄提拿的空间较小,提拿壶体较为费力,而在肩部常有2至4个耳系,不仅是为了美观和装饰之用,更是为了配合空间较小的壶柄,在耳系上穿绳系带便于提拿、携带。此件执壶系河南洛阳出土,是唐代典型的执壶之一。在社会制度、文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执壶造型不断发展和演变,系逐漸消失。
宋代是我国古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执壶也是宋代的大宗产品,宋代执壶较唐代执壶造型,有了较大变化较多注重造型艺术。其形制也由简单化向多元化发展,如葫芦形执壶、胆瓶形执壶、瓜棱形执壶等,还出现了大量的瓜果形执壶,但以瓷胎执壶为多。不仅顾及到实用性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宋代斗茶比较盛行促使宋代瓷质茶具的大量生产,而执壶作为饮茶具的重要工具占据了主要地位。执壶除了作为茶具使用,也作为酒具使用。造型上受到同时期的金银器执壶造型影响,功能上为了防止酒精的挥发,执壶整体调整了壶嘴和壶身的关系,壶体重心下移,腹部较大,口部加宽,颈部与口部距离拉长,好似—个漏斗状,流明显伸长而弧度更曲,更利于出水的流畅。壶柄虽仍置于颈部与肩部之间,却随着颈部的拉长而空问变大,更便于握拿和省力。执壶的足部也明显增高,坚挺而稍带外撇的足部不仅使造型更为完整,也增添了细节和亮点,使造型更为挺拔精神。宋代执壶精美不仅仅体现了宋时在制瓷方面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当时特有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而此时北部的辽代瓷器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陶瓷器皿,大都按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契丹形式的瓷器,都是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容器烧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
(二)辽代黄釉葫芦形执壶(图2)
足径3.3、高15.1、底径5.3厘米。模仿葫芦形制,上部细小如蛋形,下部硕大而圆整,适于盛酒水。两层接胎成形,底为圈足,通体施黄釉,近足部露胎,胎质较粗,釉下施白色化妆土,单色釉瓷。其烧制技术取法中原,又保持本民族的特有风貌。虽然在制瓷技术上囿于中原发达地区,但辽瓷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创造出许多极富边疆游牧民族特色的新颖造型。
宋辽是中国历史多民族文化融合时期,辽瓷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并吸收了中原地区的瓷文化创造出独具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日用器皿及工艺品。
(三)描金麒麟纹执壶(图3)
这件执壶为扶余明墓出土。壶盖现缺失,壶体完整,盘口,细颈,溜肩,心形扁腹略鼓,壶嘴较直,壶嘴上端有云形壶链连接;壶把弯曲,壶把顶端有一圆形的梁鼻,腹中部有一道接胎痕,腹底部内收呈束状,下接圈足。胎质细腻,坚硬,釉色甜白晶亮。扁腹两侧各堆塑有一只麒麟,回首飞奔貌,身披鳞甲,通体贴金,金光灿灿。造型生动,形态逼真。壶颈部堆塑的云形纹饰,纹饰用贴金装饰。贴金是陶瓷装饰的一种,即“金箔贴金”,亦称“戗金”。将金箔切割成所需形状,用类似树脂的胶粘剂贴在陶瓷器制品上,烧成后在其上涂一层薄釉,撒上细砂,入窑烧成。再覆盖一层金箔,并用短毛刷子敲打表面,使之粗糙,然后用一般方法施釉。我国陶瓷很早就有用贴金装饰的,至明代更为盛行,直到清代才为描金取代。从这件明代执壶可以看出,明代执壶在造型设计上不但优美饱满且具有实用性,在装饰手法上更为讲究。壶体的重心在腹部,又加宽颈部的高度,口部有明显的撇口,既有利于装盛酒浆,不易于酒香的挥发,又使造型更为俏丽、俊秀。高而外撇的足部设计不仅呼应了口部,更增大了足与底面的承力面积,增加造型的稳定性及美观;而流和壶柄继续沿用了元代执壶的处理方式,修长而有弧度。壶柄上端留出小圆孔呼应,穿系上一根细绳用来防止斟酒时壶盖的滑落,瓶身使用有一定寓意的动物装饰,既形象又生动逼真。
执壶在各个时代实用酒具中就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执壶在装饰上经历从单色釉装饰、青花装饰到彩绘装饰、描金等过程。在造型上经历了从短流、无柄、带耳系、无盖的低矮墩实的造型逐渐向长流、曲柄、细颈、肥腹、高足、有盖的挺拔隽美的造型发展,功能上从简单的实用器具发展到兼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器具。
明代执壶虽不是陶瓷器皿中的大宗,但它却是一枝独秀,以其独特的装饰特征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历代执壶中亮丽的明珠。明朝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的阶段。明代制瓷业获得了杰出的发展,品种多、工艺精。各类产品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单色釉瓷器烧制在明代也有明显的进步,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品种日益增多。执壶样式在宋元瓷器的基础上也越来越丰富。
(四)孔雀蓝釉牡丹纹执壶(图4)
高18.5、宽9、底宽5.5、口径4.7厘米,1975年扶余县风华乡斑德古城出土。单色釉瓷。现状嘴残,把断粘接,腹部有一裂纹。壶身作四棱状,方口,长颈,肩微斜,腹略鼓,平底。流细长而上翘,柄扁而宽,壶身主体纹饰为牡丹纹,颈部饰有如意纹,色泽艳丽,制作精巧。“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是低温釉。生坯挂釉,或于白釉器上二次挂釉烧制。生坯挂釉者,釉层极易开片剥落。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孔雀蓝釉”原是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此件执壶应为明代中晚期,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款执壶。
执壶虽然不是瓷器的大宗,但无论是从器型、制法、胎质、形制、釉色、纹饰等方面都能明显看出时代的风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各种质地造型的执壶式样越来越多,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实用的器物中还是在艺术观赏品中,执壶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