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米SiO2颗粒表面疏水化改性与调控

2020-06-15燕永利宋兆洋吴春生贺炳成

应用化工 2020年5期
关键词:二甲基硅烷改性剂

燕永利,宋兆洋,吴春生,贺炳成

(1.西安石油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十厂,甘肃 庆城 745100)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受表面化学成分和几何微观结构的影响,其不同的润湿性在许多自然和工艺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如在光子晶体等应用中,保持粒子表面改性后的单分散性至关重要[2]。本文以硅酸四乙酯(TEOS)作为硅源,采用经典的Stöber法制备纳米SiO2颗粒,研究了氨水用量、改性剂用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粒径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制备工艺。以二氯二甲基硅烷作为纳米SiO2两步修饰的改性剂,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对纳米SiO2颗粒粒径和接触角进行了表征。探索了偶联剂用量对SiO2纳米颗粒表面改性的影响,进而研究纳米SiO2颗粒粒径的控制以及对其表面改性程度的调控机制。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无水乙醇、氨水、正硅酸四乙酯、二氯二甲基硅烷均为分析纯。

Omni多角度粒度及高灵敏度Zeta电位分析仪;OCA15型接触角测试仪。

1.2 实验方法

1.2.1 纳米SiO2的制备 采用Stöber法制备纳米SiO2微粒[3]。依次量取50 mL无水乙醇,1.0 mL去离子水,1.0 mL正硅酸四乙酯以及4.0 mL氨水溶液于250 mL烧杯中,在25 ℃,300 r/min下、搅拌 8 h 结束反应。样品经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2次(13 000 r/min,20 min),放入60 ℃恒温鼓风干燥箱中干燥24 h,研磨成细小粉末,即可得到纳米SiO2粉末。

1.2.2 纳米SiO2颗粒表面疏水化改性 以自制纳米SiO2为原料,乙醇为溶剂,二氯二甲基硅烷为改性剂,水为改性助剂对纳米SiO2表面进行改性。首先将自制的纳米SiO2粉末在120 ℃下,恒温搅拌 50 min,待SiO2粉完全干燥;然后称取干燥后的定量纳米SiO2粉末置于三口烧瓶中,量筒量取150 mL无水乙醇然后加入其中,超声分散30 min,配制成质量分数为4.8%的纳米SiO2悬浮液;加入定量的改性剂二氯二甲基硅烷,之后缓慢滴加一定量的蒸馏水,滴加完毕后,升温至130 ℃,回流50 min。待反应结束后,用无水乙醇离心洗涤悬浮液3~4次,经干燥至恒重即可[4]。

1.2.3 改性纳米SiO2颗粒的表征 采用Omni多角度粒度及高灵敏度Zeta电位分析仪对改性前后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进行测试,温度为 25 ℃,将分散完成的样品放入比色皿的2/3处进行检测。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纳米SiO2颗粒的表面接触角进行表征,温度为25 ℃,设置水滴体积为 4 μL,将改性纳米SiO2颗粒研磨成超细粉末后,使用压片机对纳米SiO2颗粒压片,将经过压片处理的纳米SiO2颗粒平放于实验平台上,通过微机控制,在测试样品表面滴微量去离子水,每个样品至少平行测三组数据。

2 结果与讨论

2.1 纳米SiO2的制备与粒径的调控

在制备纳米SiO2颗粒的实验中,影响纳米SiO2颗粒粒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氨水溶液、TEOS、去离子水等的用量,都会对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5-7]。

2.1.1 氨水加量对纳米SiO2颗粒粒径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1.2.1节所述的情况下,氨水溶液的用量变化对其粒径的影响见图1。

图1 氨水用量对纳米SiO2粒径的影响Fig.1 Effect of ammonia concentration on SiO2 particle size

由图1可知,随着氨水溶液的用量增加,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逐渐增大。当氨水的用量从 1.0 mL 增加到4.0 mL时,SiO2颗粒的粒径大小从30.04 nm增加到42.66 nm;当氨水的用量从 3.0 mL 增加到4.0 mL时,粒径增加的幅度最大,在4.0 mL以后粒径变化比较缓慢。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是,在氨水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TEOS水解这一过程属于亲核取代反应,其中OH-作为亲核试剂,有较强的亲核性,可以直接进攻硅原子核,半径不仅会变小,且中间的步骤也会减少,简化了反应,因此水解速率快。整个反应过程是快速的水解和缓慢的缩合的过程。单分散SiO2颗粒的形成是一个互相竞争的过程,主要涉及水解、成核及颗粒生长,三者之间呈现复杂的竞争关系。而在整个反应过程,水解过程起着控制反应的作用,在反应的开始阶段,晶核迅速形成,并且还促进成核与颗粒生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氨水浓度的增加,溶液中OH-浓度也相应增加,使得平衡反应向有利于TEOS的水解进行,进而使产生的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也随之增大。

2.1.2 反应温度对纳米SiO2颗粒粒径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温度的变化对纳米SiO2颗粒粒径的影响见图2。

图2 反应温度对纳米SiO2粒径的影响Fig.2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particle size of nano-SiO2

由图2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从10~25 ℃,随着温度升高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缓慢减小。在 25 ℃ 之后,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减小的速度加快。这可以从反应温度对液相中均匀成核影响的公式得出。

J=J0e(-ΔGD/RT)e(-ΔG*/RT)

式中J——成核的速率,晶核个数/(s·am3);

J0——初始阶段成核速率,晶核个数/(s·am3);

ΔGD——扩散活化自由能改变量,J;

ΔG*——临界自由能改变量,J。

由上式可知,温度同成核速率正相关,即反应温度的升高,成核速率将变大。高的成核速率又会使粒径变小。所以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逐渐减小。

2.1.3 反应时间对纳米SiO2颗粒粒径的影响 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反应时间的变化对纳米SiO2颗粒粒径的影响见图3。

图3 反应时间对纳米SiO2粒径的影响Fig.3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particle size of nano-SiO2

由图3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先是呈现增大趋势,随后就基本保持不变的状态。这是因为纳米SiO2的形成需要经过水解、成核及颗粒生长这三个过程,其中颗粒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反应时间越长,颗粒生长直径越大。可以根据所需粒径来选择反应时间,在这里选择反应时间为8 h。

2.2 纳米SiO2表面疏水化改性与调控

在纳米SiO2颗粒改性实验中,改性工艺条件,如改性剂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都会对改性纳米SiO2颗粒表面润湿性产生影响[8-12]。本文主要讨论改性剂的用量对接触角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图4。

表1 改性剂二氯二甲基硅烷用量对改性纳米SiO2接触角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dosage of dimethyl dichlorosiloxane oncontact angle of modified nano-SiO2

图4 改性纳米SiO2接触角图片Fig.4 Contact angle photographs of modified nano-SiO2

由表1及图4a~e可知,改性后的纳米SiO2颗粒的接触角随着改性剂二氯二甲基硅烷的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改性剂的用量>3.5%时,接触角>90°,呈现出明显的疏水性质。用量3%时,接触角<75.5°,呈现出明显的亲水性质。水滴滴到纳米二氧化硅圆片上,很快就在其表面铺开,快速地渗入纳米二氧化硅圆片;当改性剂二氯二甲基硅烷的用量为7.5%时,达到最大接触角146.1°。

3 结论

(1)采用Stöber法制备纳米SiO2颗粒,其工艺条件氨水溶液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均会对纳米SiO2颗粒粒径产生影响。当氨水用量逐渐增加时,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逐渐增大;当反应温度逐渐升高时,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逐渐减小;当反应时间逐渐增加时,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先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随后保持稳定不变的状态。本文选择工艺条件控制纳米SiO2颗粒的粒径在40 nm左右。

(2)采用二氯二甲基硅烷为改性剂对纳米SiO2颗粒表面进行了疏水化改性。探讨了改性剂的用量对纳米SiO2颗粒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角随改性剂二氯二甲基硅烷的用量的增加而变大,改性剂二氯二甲基硅烷用量7.5%时,最大接触角可达146.1°。

猜你喜欢

二甲基硅烷改性剂
聚碳硅烷转化碳化硅陶瓷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沥青改性剂的作用机理及路用性能评价
超支化聚碳硅烷结构、交联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红外光谱法测定SBS改性剂含量在沥青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二甲基硅油结构及热稳定性
复合溶剂萃取N,N-二甲基乙酰胺
不锈钢金属表面硅烷化处理的应用研究
硅烷偶联剂对PE-HD基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芦丁-二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物理化学表征及体外溶出研究
ACR抗冲击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聚乳酸改性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