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疫情期间和疫情后眼镜零售市场动态的几点思考
2020-06-15张明远
文 张明远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国内几乎所有的行业停摆,眼镜零售业也未能幸免。目前,虽然绝大部分眼镜店已复工开业,但业绩恢复情况却不容乐观。放眼整个行业,除了少数大型连锁企业和区域眼镜龙头企业恢复情况较好,相当多数的眼镜店业绩恢复缓慢,不少眼镜店门可罗雀,有的甚至被迫关门。
思考之一:疫情不是造成眼镜零售业窘境的全部原因
导致当下眼镜零售业面临如此尴尬境地的直接原因是疫情的冲击,这毋庸置疑,但并非全部因素。纵观近年来眼镜行业的发展状况,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不少眼镜零售企业已经普遍出现业绩下滑、销售不佳的颓势。进入2019年,由于总体经济形势和多种社会因素,眼镜零售业面临的市场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没有此次疫情的爆发,国内眼镜零售行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会出现形势一片大好,一些饱受成本压力之苦、在生死线上艰难挣扎的小微眼镜店,其业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思考之二:“跨界”经营的得与失
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此次疫情期间,迫于业绩下滑的压力,不少眼镜零售业同行做了很多“跨界”的工作,典型的例子:一些眼镜店把原本属于“医疗器械”的口罩、防护服、防护镜甚至呼吸机、额温枪统统拿来销售,口罩价格攀升到5~6元,额温枪涨到600元~700元。其目的不言而喻,短期内能够赚一笔。单纯从眼前的商业利益而论,这些同行的举措似乎无可厚非,跨界捞钱,能赚一点算一点,至少能缓解一下业绩萎缩的压力吧。但如从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长远来看,此举的荒唐和失当不言而喻:为了短暂和瞬间的蝇头小利,置主业于不顾,转而从事疫情期间特殊需求的抗疫物品,疫情过后,这些东西还会有多少人问津?果然,在疫情基本控制后的时间段,这些眼镜同行才在恍然间回过神来:究竟谁赚了谁的钱,谁也不知道。等到回头来再打理眼镜主业,早已比其他同行慢了半拍,恢复起来更加艰难,算是得不偿失吧!
思考之三:防蓝光镜片的大热可能导致市场周期缩短
不可否认,疫情还催生了防蓝光眼镜的热卖,这对于业绩恢复缓慢的眼镜店的确是一件好事,总算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防蓝光眼镜的过度销售,可能会缩短防蓝光眼镜的市场周期。因为目前不少商家在该产品销售中存在着非科学和夸大其词的宣传,似乎一副防蓝光眼镜就能包打天下,小孩的视力从此就不再有隐忧。在这种错误宣传的误导下,短时期内的确可以促成热卖和畅销,而一旦人们(主要是家长)发现孩子戴上防蓝光眼镜后,视力照样下降,消费者和家长们就会在的心理上对防蓝光眼镜逐渐产生排斥,这也是最令人担心的地方。此外,笔者判断,疫情之后的防蓝光眼镜市场趋向于高端产品,从而出现“变色镜+防蓝光”“防雾镜+防蓝光”这样的高端组合套餐。笔者所在的眼镜店近期内就推出了上述防蓝光眼镜结合其他视光产品的组合销售,很受消费者欢迎。
思考之四:疫情可能成为大力开发渐进多焦点镜片市场的契机
疫情过后,眼镜零售业可以大力开发,并有望成为又一个新的增长点的还有渐进多焦点眼镜市场。因为疫情的原因,在长达50多天里,大多数社会公众,包括许多中老年人被封闭在家里,平日里这些人无暇顾及自己的视力状况,但长时间封闭在家里的日子着实难过,许多中老年人同蜗居在家的儿童青少年学生一样,除了观剧,就是看书、看手机、玩游戏。他们在被封闭期间的用眼负担同样沉重,视力问题同样突出。笔者所在的眼镜店复工后来店配镜的顾客中,除了儿童青少年学生,中老年顾客人数也十分可观。这正是加大渐进多焦点眼镜市场推广的好时机。从2月中旬复工开业至今,短短两个多月里,笔者所在的眼镜店渐进多焦点眼镜的验配成交率远远高于疫情爆发前。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眼镜市场成年渐进多焦点眼镜验配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可以说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从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中老年人与电子产品接触的机会将更多,老花的年龄也逐渐年轻化,因此,中老年渐进多焦点眼镜验配市场必将迎来显著增长的时期。在此,笔者郑重向广大眼镜零售企业同行发出呼吁,审时度势,加大该产品的推广力度,应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