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的边缘和边缘的中心
——淮安城市辐射力研究
2020-06-15蔡安宁毛广雄毛彦君
蔡安宁, 毛广雄, 毛彦君
(1.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2.哈尔滨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中心—边缘理论
区域发展普遍存在着非均衡性现象[1]。为解释这种现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与边缘理论”等非均衡发展理论[2]。其中,中心—边缘理论是一种关于城市相互作用和扩散的理论。它是弗里德曼1966年在《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不同区域之间,因某种偶然因素导致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城市, 其他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3]。中心居于统治地位,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产生吸引和统治作用,其原因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易不平等,即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3]。随之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优势从外围获取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压力。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心—边缘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心可以变为边缘,边缘也可以变成中心[4]。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理论,讨论淮安如何从“中心的边缘”转变为“边缘的中心”。
二、淮安处于“中心的边缘”的现状分析
淮安地处淮河流域。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中部,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鄂、豫、皖、苏和鲁五省40个市,总人口为 1.65 亿,平均人口密度为 61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m2的 4.8 倍,人口压力大[5]。淮河流域由于处于东中部的南北分界区域,再加上历史上多次受黄河侵犯,特别是600多年(1128—1865年)的黄河夺淮的影响,因此,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患灾害严重。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经济落后,发展粗放,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另外,国家及鄂、豫、皖、苏、鲁五省都没有把淮河流域的开发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周边的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调发展、江苏沿海开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各类国家战略区域相比,淮河流域存在战略层次不高的问题。总的来说,淮河流域虽然我国东中部区域,但其整体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城镇化水平较低,属于中心的边缘地区。
为促进淮河流域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国家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按照流域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理论,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规划范围,包括河鄂、豫、皖、苏、鲁五省25个地级市和4个县(市)。以淮河干流为载体,以淮安、蚌埠、信阳为核心城市,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跨省域的生态经济带[5]。2018年11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2018—2035年)》的颁布,为沿淮河干流的核心城市淮安建设成为“边缘的中心”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淮安成为“边缘的中心”的机遇
淮安系江苏省省辖市之一,土地面积10 072km2,2018年末常住人口492.50万,城市化率62.44%,地区生产总值3 601亿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696元[6]。下辖清江浦、淮阴、淮安、洪泽4区和涟水、盱眙、金湖3县。淮安历史上曾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明清时期为漕运枢纽、盐运要冲,运河四大名都之一,后来因为邻近地区海运发展和津浦铁路开通,逐渐衰落。现今,国家、省、市等国家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实施,为淮安重新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主要有:
1.国家层面战略规划的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南京江北新区等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在淮安交汇叠加和密集实施,特别是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颁布,使得淮安首次得到国家战略规划的直接覆盖,为淮安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跨越提供了机遇。
2.区域层面战略规划的机遇。在江苏城镇化“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空间布局中,明确了淮安作为新兴增长极的城市定位,即把淮安培育成为全省特色增长极,带动苏北腹地发展。江苏省在“1+3”(1)“1”指扬子江城市群,"3"分别指连盐通一线的沿海经济带,以宿迁、淮安为主,包括苏中部分地区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中将淮安定位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目的是让淮安发挥生态优势,重点打造生态竞争力。这些战略为淮安更好地争取个性化的政策支持,集聚关键资源要素,激发自身内生源动力,增强生态优势提供了机遇。
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机遇。长三角是我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早、基础好、程度高的地区。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高铁开通使淮安进入高铁时代,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为淮安接轨长三角核心城市和核心地区,进入“上海2小时经济圈”和“南京1小时都市圈”,积极培育和提升区域服务职能,建设成为有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机遇。
四、淮安成为“边缘的中心”定量研究
对于淮安能否在国家和区域战略的带动下转变为边缘的中心,本文提出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淮安进行定量测度分析。
(一)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辐射力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括城市经济辐射力、政治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三个主要方面。城市经济辐射力主要由经济总量辐射实力、人均经济水平辐射力、产业辐射力、科技辐射力、金融辐射力等5等方面构成;城市政治辐射力主要由政府辐射力、开放辐射力、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生态环境状况等共同反映;城市文化辐射力主要由城市物质文化遗产、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历史知名人物、城市文化吸引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力、城市文化创新潜力、城市文化传播力等来反映。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淮安城市辐射力定量测算
以江苏区域为例,根据表1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并对其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计算出江苏各中心城市辐射力水平得分和排名,见表2。
根据表2,将江苏城市辐射力分为四类:第一类:上游水平:南京、苏州、无锡;第二类:中上游水平:南通、常州、徐州;第三类:中下游水平:扬州、盐城、泰州、镇江;第四类:下游水平:淮安、连云港、宿迁。可见,淮安的城市整体辐射力处于全省下游水平。其中,经济辐射力只相当于全省3.8%,政治辐射力占全省不足5.2%,文化辐射力占全省的9.3%,且经济辐射力、政治辐射力、文化辐射力发展不均衡,尤其是经济辐射力落后。但文化辐射力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因为,淮安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
表1 城市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江苏地级城市辐射力
资料来源: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2019年《江苏文化年鉴》、2019年《淮安统计年鉴》。
(三)淮安城市辐射力空间范围
用交通可达性来衡量城市辐射力空间范围。交通可达性是从某一区位到达指定区位的便捷程度[7]。交通可达性的计算公式为:
(1)
其中,Ai为区域i到达中心城市的可达性;j为区域i中的点;Tij为j通过交通网络中通行时间最短的路线到达中心城市所花费的时间;n为点的个数。公式(1)计算的交通可达性,是以时间长短来表示城市辐射力空间范围。周围城镇到达中心城市的时间越短,即达到中心城市越便利,表明越有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到达中心城市的时间越长,即达到中心城市越不便利,表明越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
由于铁路、航空和水运需要依赖固定的轨道、航线或航道上运输,限制多,不灵活。而公路运输具有点对点,灵活方便的特点,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城市辐射的空间范围,因此,选用公路来计算可达性。
综合国内对交通可达性的研究,考虑到路网等级、路网密度、路网质量以及路网人行状况等实际情况,对不同等级公路速度分别设置为:高速公路100km/h,国道60km/h,省道40km/h,县乡道30km/h,其他15km/h[8]。相应地,计算出不同等级道路的每公里时间成本为:高速0.6min、国道1.0min、省道1.5min、县乡道2.0min、其他4.0min。利用这些单位时间成本数据,结合淮安公路交通网络和自然地理基础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出淮安城市辐射力空间范围,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淮安城市辐射力空间范围大约在半径80公里范围内,主要包括淮安行政区和周边宿迁、连云港、盐城和扬州的部分地区。
淮安城市辐射力分布特征为:沿主要公路交通线延伸,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使其辐射的空间范围扩大,但由于受到河流和湖泊阻隔,使其对东部区域辐射空间范围大,西部区域辐射空间范围小,尤其是洪泽湖、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入江水道的阻隔,极大限制了淮安城市辐射力范围。见图1。
根据图1所示,淮安城市辐射力边界几乎在所有的方向均超过了自身的行政管辖范围。因此,《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将淮安城市定位为苏北重要的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规划将其定位为淮河干流核心城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表3 淮安城市辐射力空间范围
图1 淮安中心城市辐射力范围
五、淮安成为“边缘的中心”的对策
为实现淮安从“中心的边缘”转变为“边缘的中心”,以提升淮安城市辐射力的为突破口,即从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力,政治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一)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力
1.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淮安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质油基地、商品猪基地。淮安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达116个。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淮安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要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农场。要积极推广农业和电商合作销售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要与长三角大中城市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使淮安成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让淮安农业供应长三角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9]。
2.做强优势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淮安工业发展已步入新型工业化中期阶段[10],要围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食品四大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招大引强,做大做强;要加大研发投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依托重点特色产业和各类工业集中区,构筑多层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坚持走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11]。
3.积极发展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淮安要积极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中心商贸区、区县商业中心和乡镇(社区)商业点三个层次的商贸服务网络建设[12],鼓励发展一批基地型、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特色专业市场和商业特色街;要以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清浦现代商务集聚区、淮安留创园、淮安软件园、淮安综合物流园、空港物流园为建设重点,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金融服务业,支持科技服务业,培育商务服务业,整合物流服务业;要扩大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开发文旅产业,打造淮安节庆文化、美食文化、河湖文化、休闲文化品牌。
(二)提升城市政治辐射力
1.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发挥城市整治辐射力的物质基础和有效载体。淮安要围绕“一区两带一枢纽”(2)“一区”指江淮生态经济区;“两带”指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一枢纽”指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着力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心城区重点规划建设“双心、三轴、九组团”(3)“双心”指商业金融中心和行政文化中心;“三轴”指淮海路—洪泽湖大道发展轴、翔宇大道发展轴和枚皋路发展轴;“九组团”指中心组团、淮阴组团、高新区组团、开发区组团(含空港产业园)、淮安组团、运南组团、生态文旅组团、工业组团和洪泽组团。城市空间结构[1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一主、三副、多点、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加快构建外联内通的现代交通网络,以建设航空货运枢纽、高铁客运枢纽、内河航运枢纽为重点,对外加快打通“三大通道”(4)“三大通道”指京沪通道、宁淮连通道和沿淮河通道。,对内加快“双环”(5)“双环”是内环和中环的简称。内环指黄河路—西安路—延安路—宁连路环城快速通道,中环指由西安路-南苑路—城西干道、安澜路—淮河路环城快速通道。快速路和公共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打通城市交通堵点。依托空港物流园和高铁快运基地等项目,加快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专用物流配送场站三级交通物流枢纽体系[14]。要加大市政工程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
2.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激发社会动力活力
淮安要创新人才政策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保证人才投入、优先创新人才制度,促进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创业创新团队向淮安集聚;下大力气和决心筹建淮安综合性大学,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培育本土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宽容失败[15],营造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有作为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3.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幸福指数
淮安要以政府转型为契机,全力推进社会服务体制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要结合淮安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公共设施布局,形成多级多点、均衡发展、网络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筑淮安城市中心级、居住组团级、生活社区级三级公共设施中心体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非盈利性组织,加强对社会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训练,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完备社会服务保障制度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社会服务供给模式[16];要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开展幸福城市创建活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淮安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民的幸福感是判断淮安城市政治辐射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淮安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三)提升城市文化辐射力
1.厚植城市文化底蕴,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是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的、制度的和意识的财富。先进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可以起到展示城市性格、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9]。淮安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城市文化有以周恩来精神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以大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17]和以淮扬菜为特色的美食文化等,形成了兼容并蓄、融南汇北、包容天下的地域文化特征。淮安要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进一步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软实力。
2.创立城市文化品牌,传承淮安人文精神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18],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淮安要充分发挥名城、名人、名著、名菜、名湖优势,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传承弘扬人文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精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集聚度、知名度、美誉度和贡献度,扩大淮安城市文化影响力,把淮安建设成为更具创新影响力、更具产业竞争力、更具生态人文魅力的西游记文化创意中心、淮扬菜文化发源地、洪泽湖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地、运河名都、长三角北部文化创意中心以及华东地区文创产品制造基地。
3.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淮安要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极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继续办好台商淮安论坛,深化淮安与港澳台的文化交流[19]。充分利用淮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港澳台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展演场馆积极对接,形成优势合作[19]。不断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淮安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六、结语
城市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会随着客观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过去,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曾长期处于长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核心区的边缘。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以及沿淮各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淮河流域的各中心城市面临着发展机遇。淮安的城市辐射力虽在江苏省内还比较低,但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却发挥核心城市作用,其城市辐射力范围已经超越自身的行政管辖范围,正在从“中心的边缘”向“边缘的中心”转变。加强淮安的经济辐射力、政治辐射力和文化辐射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将有助于早日将淮安建设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和长三角北翼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