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06-15蔡安宁毛广雄李琪琳吴海深

关键词:淮安长三角生态

蔡安宁, 毛广雄, 李琪琳, 吴海深

(1.淮阴师范学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2.淮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 淮安 223001)

2019年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节点城市的淮安,如何利用这次机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尽快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跨越发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区域一体化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空间上相互联系的不同行政区域逐步克服和消除区域发展中的种种阻碍,实现市场的竞相开放和充分竞争的过程[1]。2009年,世界银行专门出版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世界发展报告构建了区域一体化的分析框架,即密度、距离和分割[2]。世界上大部分经济活动都活跃在发达国家、领先区域以及大城市,因为这些地方普遍遵循了区域一体化的三大典型特征:提高经济密度,缩短时空距离,减少区域分割[3]。为此,世界银行提出以区域一体化来提高地方的供给能力和以全球一体化来扩大需求的相容性并相互促进发展,以便为区域或城市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并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4]。在区域尺度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洲共同体等以及大湄公河等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区域之间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5]。在城市尺度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北部湾等一体化,在城市之间建立了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二)融入城市群成为城市发展主要趋势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高级空间组织形式,特别是全球城市群发展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代表和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格局[6]。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依靠城市单独发展显得力不从心,城市协同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7]。因此,地缘比较接近、文化认同较强的城市趋向采取同城化和一体化来构建城市群。城市群通过打破城市行政区界限,产业错位发展,基础设施共享,要素市场共建,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谋求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4]。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逐步形成六大城市群,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中国长三角城市群[8]。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拥有一个或多个世界级的城市群来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三)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为引擎

长三角是中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早、基础好、程度高的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活力最足、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9]。长三角区域以占全国3.7%的土地面积、全国16.1%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见表1。

表1 2018年长三角地区面积、人口和经济概况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特别是2008以后,长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高铁网建设和信息化深度发展,逐步走向深度同城化,形成发达便捷的立体交通,跨地区通勤普遍化,公共服务均等化[10]。《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期望通过一体化发展,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引领区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9]。

二、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融入长三角是淮安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淮安虽处于江苏腹地,但却处于长三角核心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临近外围区域,见图1。

目前,江苏沿江八市组成的扬子江城市群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北翼,是江苏参与国际竞争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载体。沿江八市间城市融合发展和交通设施一体化正在大力推进。由于淮安没有进入江苏的扬子江城市群,更没有进入长三角核心区,因而与长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核心区联系不紧密。在外部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情形下,淮安内部还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源要素流动不畅和城镇化质量不高等多重挑战。面对内外挑战,淮安要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淮安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二)融入长三角是淮安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优途径

淮安地处苏北,经济总量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而城镇常住人口可支配收入指标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淮安所处的东部沿海地理区位极不相符。淮安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滞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与上海、苏南、杭嘉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淮安城镇功能和产业吸引力不强,中心城区与市域各区县的联系不够紧密,造成每年净流出近70万人。因此,要改变欠发达局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嘱托,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淮安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最优途径。

图1 淮安在长三角的位置

表2 2018年淮安、长三角地区发展概况及全国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淮安2019年统计年鉴。

三、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淮安虽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员和2017年市长联席会轮值主席方,也加入了长三角2个专委会和4个联盟,但淮安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着长三角区域内一些共性问题,也面临着自身的一些个性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叠加,给淮安带来巨大的挑战。

(一)政策不统一,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

长三角地区目前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步伐不快,各省市之间仍处于横向自主合作,从而导致各地在产业发展和市场准入、社会保障、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政策不一。由于资源禀赋相近,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往往一拥而上,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低层次区域竞争陷入恶性循环,错位发展、分工协同难以落地落实。特别是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各自为战的现象仍然存在[11],争抢发展资源的冲动难以遏制。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时,各地政府更易关注局部利益,在土地和人才资源方面表现尤为严重。在早些年的招商引资过程中,部分发达地区率先将土地转让价格压到零地价,导致整个长三角区域陷入竞相压价的窘境,部分地方政府甚至以补贴形式将地价降至负值。从近年“人才大战”来看,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各地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发达地区由于实力更强,政策更加优惠,导致人才虹吸效应显著。淮安劣势凸显,目前吸引一名“双一流”高校研究生,付出成本要35万元左右,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仍然不足,每年“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前来就业的人数不足百人。加之优质公共资源难以共享,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医保基金跨省结算、定点医疗机构互认等推进不快,导致淮安在竞争中的弱势被放大。

(二)设施缺协同,互联互通存在制约瓶颈

长三角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现象仍然较为明显。上海、杭州、南京等核心区域已初步形成1—2小时交通圈,而苏北地区仍在核心区边缘徘徊,缩短时空距离尚需时日。淮安目前高速公路网络不够完善,横向通道不足,部分国家级高速通道容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二级及以上公路在公路网中占比仅为20%,而江苏省平均为27%。一级公路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中占比为67%,落后于全省70%的平均水平。铁路方面,虽然徐宿淮盐高铁开通,但连淮扬镇还在建设之中,因此,淮安还是仅有一条支线新长铁路与苏中地区相通,还未与上海、南京等长江以南城市直接贯通,干线铁路网密度仅为1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长三角地区1.5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铁路运输占比仅为1.5%,运输结构亟需调整。在新一轮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规划中,建设重点依然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苏北地区占比偏少。航空方面,淮安机场客货运量规模偏小,航线开辟依赖财政补贴支撑,同时还存在着货源支撑不足、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尚难以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地位。水运方面,港口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程度有待提升,亿吨大港还缺少标志性码头,交通建设资金筹集面临很大困难,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需求与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

(三)基础不均衡,地区发展差异需要正视

长三角区域间发展基础不均衡的问题依然严峻,经济极化趋势日益突出。目前,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的经济发达,而苏北和浙南的经济欠发达,导致长三角地区发展呈现出“上海—苏南(浙北)—苏北(浙南)”的三级梯度差异[12]。发达地区要素集聚速度加快,成为核心区域,而发展中地区不断被边缘化,成为外围区域。在金融方面,2018年淮安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 638亿元和3 303亿元,在吸引发达地区金融资本来淮投资兴业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还有大量资金被发达地区抽离。在人口流动方面,2018年淮安市户籍人口为560.9万人,常住人口为491.4万人,当年人口净流出69.5 万。在人才聚集方面,淮安每年培养各类高校毕业生(含高职、中职)5万人左右,但真正留在淮安就业创业的只有数千人,大量淮安发展急需的人才奔向了长三角核心区等发达地区。

(四)考核无差异,错位发展亟需政策支持

长三角地区依然以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体系作为考核标准。在同一指标体系下比拼搏杀,对欠发达地区不仅显失公平,也不利于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的转变。淮安由于地处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交汇点,被江苏省定位为江淮生态区核心区。近年来,淮安按照省里要求,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格禁止新上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各类项目,持续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顺利获批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成功通过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验收。但是,淮安在为长三角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因此,淮安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是一个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

四、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总体上遵循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三大原则:一是通过规划对接和产业联动,提高经济密度;二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短时空距离;三是通过体制机制共享共建,减少区域分割。具体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一)找准区位优势,谋划功能定位

淮安应找准自身优势,创新思路,深度谋划自己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的城市功能定位,实现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合理分工、错位发展。

1.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

淮安是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中心,素来就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曾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黄淮运河治理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等“五大中心”。2012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规划建设“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城镇空间结构,其中的“一极”即为“淮安增长极”。淮安应以公路、高铁、航空、内河航运为核心,积极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打造成长三角北翼重要的中心城市。

2.长三角的世界美食之都

淮安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拥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淮扬菜形成了鲜明的“和、清、精、新”的风格,具有普适、养生、美味、典雅四大特性,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与认可。早在2002年,淮安就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淮扬菜之乡”。在未来发展中,淮安要以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淮安美食节、盱眙龙虾节、洪泽螃蟹节、金湖荷花节等载体,以及淮安食品药品学院、淮安商校等大专院校,大力培养淮扬菜专门人才,为淮扬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撑,积极打造长三角的世界美食之都。

3.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带

淮安应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区建设为契机,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构建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生态廊道、江淮生态区、洪泽湖生态保护圈和京杭运河生态特色走廊,共建长三角北翼“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努力构建长三角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长三角人民群众满意的美丽后花园。

4.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淮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京杭大运河等四河穿城,洪泽湖等四湖镶嵌,水面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被誉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当前,淮安应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名湖名城名人名菜为主的文化旅游,全力打造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5.长三角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地

淮安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淮安着力打造的“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持续扩大,“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等11个特色品牌进入实体化运作。今后,淮安应继续加强优势稻米基地、区域优势园艺基地、特色畜禽品牌基地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丰富的生态农产品。

(二)实施重大战略,放大叠加效应

淮安处于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应着力实施这些重大战略,放大战略叠加效应,促进跨越发展。

1.充分发挥首倡城市牵头引领作用

2018年10月,由淮安首倡首推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淮安第一次有了最直接的国家战略支撑。淮安要围绕“一中心五枢纽”(1)“一中心”指区域中心城市,“五枢纽”指铁路枢纽、航空货运枢纽、成品油输储网络中心枢纽、淮河水运枢纽、区域物流枢纽。定位,高质量编制淮河生态经济带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争取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明确的项目的落地落实。要建立健全城市协作机制,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市长联盟,组建相关领域专业委员会及产业联盟,共同谋划、推动沿淮区域间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产业升级、公共服务等共建共享。要扎实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建设,扎实开展淮河干流二级航道建设和沂淮、蚌淮铁路前期工作,全力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高标准实施、城市协作机制高效率运转。

2.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是时代赋予淮安的重大机遇,更是历史托付淮安的重要责任。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有遗产区两处(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河道一段(淮扬运河淮安段)、遗产点五处(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要协同落实《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高质量编制淮安市实施规划,以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为重点,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为智力支撑,推动淮安段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生态修复和航运提升、大运河文化旅游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3.全面落实江淮生态区战略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把水的文章做足做活。要以建设生态文旅水城和洪泽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构建全域生态经济体系,支持洪泽、金湖、盱眙建设省级生态保护引领区,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试点,把淮安这方水土建成生活美好、令人向往的地方。

(三)构建产业体系,实现联动发展

要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淮海广场商圈、万达金融中心、宁淮现代商务集聚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重要平台为载体,构筑“433”(2)“433”指工业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食品四大产业;服务业聚焦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生态文旅三大产业;农业聚焦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和特色休闲观光三大农业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淮安产业迈上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工业

现代工业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食品四大产业。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充分利用淮安盐化凹土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积极发挥台资企业集聚高地效应,继续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优势企业和机构合作,着力引进高端项目和龙头企业,坚决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使工业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规模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形成以工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局面。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和生态文旅三大特色产业。要以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引领,加强与物流企业合作,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港口物流、公路物流和铁路物流。商贸业要全面转型升级,服务网点要向农村和社区延伸,服务方式要向“互联网+”转变。要依托淮扬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游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精心打造“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生态文旅品牌,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要发挥淮安作为农业大市的比较优势,重点打造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三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大力推动现代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主动与上海合作建设国家级食品产业园区,全力打造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品牌,支持淮安申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让淮安美食走遍长三角,走向世界。

(四)推进互联互通,提高接入能力

要扎实推进交通、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服务水平,尽快提高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接入能力。

1.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以高铁网络串联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全新的发展道路。淮安要紧跟趋势,加快构建结构合理且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首先,要以加快融入江苏“三纵四横”(3)“三纵”指京宁(杭)通道、淮扬镇(沿运河)通道、沿海通道,“四横”指东陇海通道、徐盐通道、沿江通道、沪宁通道。高铁网络为目标,重点围绕北京、上海、西安等方向,构建“X”形高铁干线网络,扎实推进徐宿淮盐、连淮扬镇、宁淮、沂淮等铁路建设,实现与沪宁杭、苏南等城市城际铁路全覆盖,全面进入上海“2小时经济圈”和“南京1小时都市圈”。支持沿淮铁路(蚌埠—盱眙—淮安)、蚌埠淮安大丰铁路、合新与宁淮铁路联络线以及新长铁路扩能规划建设,支持三(门峡)洋(口港)铁路、盱眙至枣庄铁路等远期预留项目。其次,以打造江苏航空货运枢纽为目标,加快淮安机场三期扩建,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推动与航空货运企业、电商快递龙头企业合作,加快金湖、盱眙、洪泽、清江浦、淮安区通用机场建设。再次,完善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淮安境内的京沪高速和长深高速扩建以及省道干线公路建设,新建盱眙至宝应、滨海至淮安高速公路和环洪泽湖大道。最后,以建设全国内河航运中心和内河集装箱枢纽港为目标,加快推进京杭运河沿线危货码头迁建、淮河入海水道二级航道、张福河航道、淮河出海航道整治等工程,实现海河湖联运大贯通。

2.建设泛在普惠信息网络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5G+4K网络布局,优化升级全市宽带网络,加快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设,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服务等新技术新业务领域合作,扩大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通信资源共建共享。全力推动“智慧淮安”建设,加快电信网络、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积极推动物联网重大示范应用工程和应用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基地。加强区域信息通信服务管理和协作,开通淮安至上海的互联网直连电路和国际专用通道。

3.构建外联内通淮安都市圈

都市圈是推动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6年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淮安建成苏北腹地辐射2 000万人口中心城市的目标,201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这些目标和意见为淮安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建设蓬勃发展起来。因此,要以淮安中心城市为核心来构建淮安都市圈,以淮安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目前,淮安要以“双环三轴”(4)“双环”是内环和中环的简称。内环指黄河路—西安路—延安路—宁连路环城快速通道,中环指由西安路—南苑路—城西干道、安澜路—淮河路环城快速通道;“三轴”指淮安—洪泽湖大道发展轴、淮安—涟水大道发展轴和淮安—金湖大道发展轴。为目标,加快构筑快速路环、轨道交通网和完善公路交通网,推动中心城区功能向外扩散;加快推进淮洪、淮涟一体化发展,辐射盱眙、泗阳、金湖、宝应和阜宁,加快形成30分钟快速通勤圈、1小时休闲旅游生活圈和1小时生产要素物流圈。

(五)保护生态环境,打造长三角美丽后花园

长三角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突出的环境问题。淮安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可利用河湖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建设“生态文旅水城”,构建长三角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长三角美丽的后花园。

1.塑造生态保护大格局

淮安可利用融南汇北之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构建我国东部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生态廊道、江淮生态区、洪泽湖生态保护圈和京杭运河生态特色走廊,与邻近区域共建长三角北翼“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并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北部生态环境主导城市。淮安要统筹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区域生态格局,发挥大运河生态价值,统筹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生态共享;构建环洪泽湖地区生态网络,主动承担牵头环洪泽湖地区协同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生态共保、文化共兴、协同共治”的“淮安共识”,实现环洪泽湖地区协同保护与发展。

2.推进环境联防联治

淮安要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环境防治协作机制,建立洪泽湖、白马湖等重点湖泊和大运河、淮河等重点流域环境污染治理体系,构建统一联防、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开展水体、土壤、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统筹实施控煤、治气、管车、降尘、禁烧,联合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削减;以“263”专项整治为抓手,以督查考核为动力,全面启动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沿岸两侧1公里范围内重点化工企业的搬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继续推进河(湖)长制,加强洪泽湖、白马湖等湖泊生态保护及入湖河流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水系联通、河湖清淤、黑臭水体治理;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开展受污染耕地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土壤环境监测,推动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产区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定期组织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体系。

3.落实国土空间规划

淮安应区分城镇、农业、生态等各类空间,加紧形成中心城区、两大产业城镇集聚片和四条联系轴的“一区两片四轴”(5)“一区”指中心城区;“两片”指南部产业城镇集聚片和北部产业城镇集聚片;“四轴”指构筑“东融西拓南联北接”联系轴,依托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东向全域融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南向连接长江经济带,西向拓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北向对接“一路一带”及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空间开发格局,落实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出台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配套政策,强化中心城区、重点城镇、农业和生态保护等区域的空间用途管制。转变中心城区等优化开发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提高存量空间再开发质量和效率[13];加快各区县重点开发区域人口、产业集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将其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主要载体;加强限制开发区域的开发和保护,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禁止污染项目进入;加快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大运河、二河和三河等禁止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六)开展主动对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契合了当前的时代背景,以新时代的淮安精神为精神支持,对外主动接轨长三角核心区,对内进行城乡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的融入发展。

1.主动接轨长三角核心区

全面深化接轨长三角核心区是淮安精神走出去的有效途径。随着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高铁的开通,淮安与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将被缩短,为淮安对外合作交流提供了契机。淮安应积极借鉴长三角核心区城市改革创新的经验,通过对接交流、宣传推介等活动,围绕“433”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以重特大项目招引为突破口,共建产业园区,以空间换经验,引入长三角成熟开发区运营经验。按照“一区多园”的思路,吸引上海自贸区在淮安设立分园,加强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建设,打造中韩、中日等产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淮安综合保税区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和管理法制化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型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

2.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淮安精神凝聚转化的重要内涵。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流入和流出数量。目前,淮安每年净流出近70万人,要延缓或改变这种现状,淮安要建设好“一主三副多点网络化”(6)“一主”指淮安中心城市;“三副”指涟水县城、盱眙县城和金湖县城三个次中心城市;“多点”指其他城镇;网络化指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为骨架,以市县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节点,构建开放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城镇体系,提高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治理“六个一体化”水平,重点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特而强”、功能叠加“聚而合”、建设形态“精而美”、制度供给“活而新”的产业特色小镇[14]。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淮安地域特色的田园乡村。

(七)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创新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创新联动发展机制体制

创新联动发展机制体制,共建优质教育公平共享体系、现代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公共事务协调治理,拓展共建合作领域和模式。学习上海“一网通办”、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苏“不见面审批”等便民服务经验,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畅通劳动者跨地区就业、医疗、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通道,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推动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

长三角区域市场开放度高,产权、技术、资本、人力和信息等要素全面流动[15]。淮安应加快构建完善的产权市场,积极参与跨地区跨行业产权市场互动融合,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拓宽技术引进渠道,探索成立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和创业资本市场。加快淮安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整合形成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市级人才资源市场,积极融入长三角人力资源需求共享市场。主动参与“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互联互通。

五、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路径

克服空间距离摩擦阻力,能够淮安提高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速度。为此,淮安加快畅通由高速公路、高铁和大运河组成的深度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四条空间通道,见图2。

(一)G205—宁淮城际铁路通道

实施G205淮安至南京段快速通道改造工程,串联环洪泽湖旅游圈、铁山寺—天泉湖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南京老山森林公园景区三大共建景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淮阴工业园、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洪泽工业园、宁淮新兴科技产业园四大共建园区,以及码头镇、马坝镇、天泉湖镇、竹镇四个重点镇,打造G205生态经济走廊[16]。

实施宁淮高铁建设工程,串联涟水工业园、金湖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以及高沟、红窑两大重点镇,实施涟水站、淮安东站、洪泽站、金湖站、天长站、南京北站枢纽地区综合开发,引导宁淮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沿线集聚,打造宁淮高铁创新走廊。

(二)G2—连淮扬镇高铁通道

实施G2—连淮扬镇高铁走廊以及京沪高铁第二通道,加快淮安—扬州—镇江之间的联通,打造淮安高铁新城,以高铁商务区来提升淮安城市的商务能力和服务能力,全面接轨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

(三)徐宿淮盐—盐泰锡常宜、沿海高铁通道

沿徐宿淮盐—盐泰锡常宜和沿海高铁走廊,加快淮安—盐城—泰州—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淮安—盐城—南通之间的联通,接轨苏南和上海。

(四)京杭运河通道

淮安作为大运河苏北段最主要的节点城市,应充分发挥水运成本低、绿色环保的优势,沿京杭大运河、金宝通道,加快淮安、扬州、苏锡常和杭州的港口功能分工,加强港口合作,构建分工合理、衔接紧密的内河航运体系;拓展淮安港与沿江沿海港口之间的集装箱航线,全力将淮安港打造成鲁南、苏北、皖北地区内河集装箱航线汇集配载的中转枢纽港[17],打造标志性的淮安港主港区,积极发展江海河联运。

图2 淮安深度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四条空间通道

猜你喜欢

淮安长三角生态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生态养生”娱晚年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