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06-15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仪

高 坤

山东省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检验科,山东泰安 271000

临床诊断疾病的一项基础检验项目则为血常规检验,也为全身检查的主要内容之一[1]。血常规检验结果中包括多项血液指标,可反映出细胞形态和细胞数量变化,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依据。随着医学技术逐步改进和发展,全自动仪器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因医院就诊量增多,加之全自动仪器具有快捷方便、检测速度快速、效率高等优势,导致医院平日检验时对血液细胞形态学有一定忽视。虽全自动检查仪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有明显缓解,但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仍存在缺陷,如血液疾病、寄生虫病等疾病,该方法检测效能较低[2]。为确保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准确,本研究提出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基础上联合应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现纳入180 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标本分组重点讨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 年5 月~2018 年12 月接受血常规检验的180 例标本纳入到本研究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纳入标准:(1)患者均自愿接受此次血常规检验;(2)在接受此次检查前均未接受相应治疗干预。排除标准:(1)精神、智力障碍者;(2)中途脱落研究者;(3)未按血液标本采集要求进行采血者;(4)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对照组:男48例,女42 例,年龄31 ~68 岁,平均(47.2±1.1)岁,病程1 ~10 年,平均(5.2±0.4)年,文化程度:文盲10 例,小学18 例,中学及以上62 例,参加医保74 例,无参加医保16 例,城镇患者53 例,农村患者37 例;研究组:男49 例,女41 例,年龄30 ~68 岁,平均(47.8±1.2)岁,病程1 ~10 年,平均(5.0±0.5)年,文化程度:文盲9 例,小学20 例,中学及以上61 例,参加医保77 例,无参加医保13 例,城镇患者55 例,农村患者3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组别 n RDW-SD(%) HCT(%) MCV(%) MCHC(g/L) MCH(pg)研究组 90 36.59±1.51 81.65±3.20 11.98±4.12 342.65±6.52 37.56±2.36对照组 90 36.87±1.52 82.46±3.26 12.23±4.65 341.23±6.53 37.65±2.34 t 1.284 1.682 0.382 1.460 0.257 P 0.201 0.094 0.703 0.146 0.798

表2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验效能比较[n(%)]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采血流程与研究组一致,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标本。由同一名护士负责采集本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液,将血液标本制备为血液涂片,用瑞氏染色法,加入剂量相同的缓冲液。并将标本放置在室温下6 ~7min,用蒸馏水清洗,待其干燥后,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各血液标本,检测项目包含淋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平均体积、白细胞数目等项目,按照全自动分析仪说明书做血常规检验,检测血液标本前,确定各控制变化领域,可控领域中检验血液标本。

研究组接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采血方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方法同对照组,随后用1000 倍光学显微镜进行检测,观察细胞数量、大小、形态等。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中所有血液标本均由我院检验科2 名专业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严格按照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检验,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各标本均需在采集完成后2h 内检验。

记录血常规检测结果,包含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数(MCH)、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RDW-SD)。

血常规检验值范围,HCT:35%~50%,RBC:(3.5 ~5.5)×1012/L,WBC:(4.0 ~10.2)×109/L,Hb:110 ~160g/L,PLT:(100 ~300)×109/L,MCH:26.5 ~33.5pg,MCHC:300 ~360g/L,MCV:80 ~97fL。

记录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比较血常规检验值范围,未在检验值范围内则定义为该项指标异常,统计指标异常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血常规检测结果)以()表示,计数资料(指标异常检出率)以百分数(%)表示,分别采用t 检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研究组RDW-SD、HCT、MCV、MCHC、MCH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种检查方法检验效能比较

研 究 组RDW-SD、HCT、MCV、MCHC、MCH 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医学界医学检验正朝着自动化、准确、快速的方向发展,目前临床诊治疾病也对医学检验结果的依赖性较高。医院大部分患者均需接受血常规检验,此为医院检验科的基础检验项目之一,可为较多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3]。以往常规血液标本检测中必须检测项目之一为血液形态学,包含外周血细胞检验和骨髓检验,其主要反应了细胞内部结构,但此类检测方式步骤较多且复杂,因此,一直未在临床成为主流[4-5]。随着医学技术逐步改进和发展,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凭借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等优势,已在临床血液检测中占一席之地,其可以准确反映出细胞数量和细胞分布,为医院血液检测提供了便利,逐步取代传统血液形态学检查[6]。

应当注意的是,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结果准确率相对较高,有推广应用前景。但实际使用中发现,此方式检测结果也存在漏诊、误诊状况,这是因为其无法显示细胞结构、形态,无法辨识具体白细胞数目、红细胞数目所致[7]。目前来看,大部分疾病发生后,人体血液中血细胞形态学均会出现一定改变,若仅依赖全自动血细胞分析结果诊治疾病,则无法发现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导致检查结果与实际不符[8]。如人体白细胞形态会因化脓性感染、放射性肿瘤、造血性疾病、中毒、重度传染病而出现变化;机体出现急性严重感染疾病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增高,发生核变性、中毒颗粒、体积大小不均匀、核右移、核左移等现象,发现大淋巴细胞、大片成簇血小板等[9-10];异淋巴细胞往往会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过敏、病毒感染等疾病中出现。在此类疾病检查中,若仅给予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所得到的临床参数准确性非常低[11-12]。所以,即使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医学界得到了推广,但在实施血常规检测中,为确保血常规检测结果更为准确,还需联合运用其他方式进行检测。

目前为止,血液细胞形态学方式已发展至成熟阶段,且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部分学者主张联合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达到降低漏诊、误诊的目的。如董秀荫[13]在报告中指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细胞形态学检测可提升检测质量,该方法可让医生直接掌握细胞内部形态和细胞内部结构,弥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缺陷。而在本研究中,分析了在做血常规检测时,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与联合运用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检测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血常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两种检查方法均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血常规指标水平。进一步关注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研究组RDW-SD、HCT、MCV、MCHC、MCH 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有效辨别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中的假阳性患者,诊断效能更高。

但需明确,血液形态学检查质量较高,但同样不可避免会出现漏诊、误诊状况,根据以往临床经验来看,此类漏诊、误诊状况多因人为因素而造成,如标本在做染色处理时,未严格依据标准程序,或不熟悉细胞形态学知识、操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等,均易发生漏诊、误诊[14-15]。因此,医院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培训有关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人员,培训有关细胞形态学知识,加强学习血液细胞形态学理论知识,提升医院检验科室中各工作人员对血液疾病的重视和认识,确保各上岗检测人员需通过资格认证考试,考核合格后,再从事医院检验工作,并为医院检验学科工作人员定期提供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提升临床判定疑难疾病的准确性和能力,以此降低漏诊、误诊发生率[16]。

综上,临床在做血常规检测时,可考虑采用血液细胞形态学方式进行检查,诊断准确性高,尤其是血液性寄生虫、骨髓转移疾病等,应用前景广。

猜你喜欢

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仪
Sekisui CP3000与STA Compact Max凝血分析仪检测项目比对分析
18例艾滋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的危险因素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Chirp变换频谱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便捷式家庭安全环境监测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