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的健康“家园”

2020-06-15史丽秀

建筑技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居住者物候韧性

史丽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间四月芳菲尽,今年的春天在各种不确定中悄然来到,亦将默默离去。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的工作、生活、社会交往方式都发生着不得已的变化,特别是长期居家使得人们对于健康住宅环境的需求变得尤为突出。“家园”——尤其是都市里人员相对密集的居住区的健康性,成为急需研究的课题。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疫情的担忧会逐渐消散并且忘却,然而家园是人们安放身心之所,是长久的存在,其适应性的思考在今天已成为不可缺失的任务。

过去人们清晨出门,华灯已上才返家,白天居住区基本以老人与孩童的活动居多。当我们改变工作模式居家办公时,全龄化的需求随之增长,卫生安全愈加重要。居住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其韧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提供更具适应性的住区环境。以下八个方面可能是未来韧性健康住区应关注的重点。

1 住区环境的地域性

健康安全的居所是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选址是第一步。健康住区应选择在远离污染的区域,环境良好、交通便利。其中,区域人口密度适中、城市功能配套完善、治安良好、社会管理优良等将成为更重要的选择条件,是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建立韧性健康家园的需要。

地域物候与住区环境的适应性思考,是健康性的重要方面。物候特点直接影响景观环境的形态选择与关注重点;场地的地形地貌、风向、日照是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约束条件,应重视这些条件并合理有机地加以利用和规避。例如,结合不同地貌条件,合理整合景观资源;避免将人员活动场所与设施布置在冬季的风口处,兼顾夏季的日晒与避雨等。植物种植与物候的关系更为密切,尊重场地地貌(包括原生大树)、适地适树乡土植物的选择将为实现低养护、可持续的住区环境提供可能。依据物候特征选择具有地域特征的植物,可以营造出当地独特的四季风景、春华秋实。

2 门区的设置

住区的管理模式分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两种。疫情时期,封闭式小区的防控管理更为便利,开放式住区与老旧住区在网格化管理时则需要临时设置管理点,有一定的管控难度。封闭式住区门区的空间形态更多是出于安防管理的考虑,多数并未将卫生安全考虑在内。未来应兼顾卫生防疫需求,提供更大面积的门区空间,设置全天候无接触快递区域,为弹性增设的卫生检测区域预留空间。

目前,无接触快递区域的设置已成为住区不可缺少的功能需求之一。虽然一些住区设有蜂巢快递服务点,但其设置的位置使得配送人员需要进入小区才能投递。无接触快递区域应独立设置于门卫可看护的地方,建立快递人员不必进入小区投递、小区居住者不必出小区收取的双面投递货柜区。

1 雨水旱溪

机动车出入口的防疫管控也存在盲点。有些是直接与城市道路相连,虽车行可控,但人员出入失控。为方便管理,应避免机动车出入口直接与城市道路连接,尽量设置于小区门区内。

3 社区的应急交通

在住区的交通设计中,除人车分流、无障碍等要素以外,消防与急救的需求是必须重视的。当前很多住区更侧重环境的绿量与美化,采用隐形消防通道的形式,路径的可达性与识别性较弱,可能影响住区的应急响应功能,需要为消防与急救车辆提供清晰、易识别、易于通过的路径。

4 住区环境的管护

管理养护对于住区环境的健康安全极为重要。一般来说,住区建设期的设施配置多受关注,其优良品质与可持续发展是其安全健康性的必要保障,需要建立在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及标准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在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清运方面,不同时期、规模的住区情况差别较大。从疫情防控角度来说,垃圾的回收清运管控十分重要,尤其是垃圾存放区域的设置,应避免与人员密集通过的区域交叉,易于无接触投放并配有防雨雪设施。

住区的设施安全、卫生清洁管理应常态化。例如,住区的康体、休闲设施的日常维护与清洁,尤其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定期维护清洁;重视宠物活动场地的管理与排泄物的处理,专设宠物活动区域并增设部分清洁设施,如宠物粪便收集区、洗手设施等,为居住者的卫生防护提供方便。

5 智能化的新生活模式

智能化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为便捷、安全的生活模式。智能化的管理为无接触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住区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未来可期。通过智能化建设,安全管控、卫生防疫测温、住区环境质量指标监测、服务预约等皆可无接触完成,将极大提升健康住区的韧性管理能力。

6 住区全龄化的需求

疫情导致的生活模式的变化,对住区环境日间的全龄化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需求应给予同等的重视。例如,住区除设置康体设施外,可利用内部道路形成适应多年龄段健身活动的健身路径,提供不同私密程度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需求,从而建立和谐平等的住区环境。

2 邻里空间

3 场地记忆

4 物候风景

7 健康花园的积极作用

在可能的情况下开辟一片健康花园,为住区带来别样生机。忙碌的都市生活常常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自然的相处是调节情绪与生理状态、安放身心、减轻压力的一种积极方式。居住者可参与花园的营建,体验劳动的乐趣,观看花开花落。由此,健康群体可以获得自我实现、帮助他人的愉悦感受;亚健康群体可获得压力舒缓、精神疗愈的帮助;孩童参与花园的建设与管护,有助于提升其认知与关爱的能力;共同的花园建设为建立邻里良性的互动带来更多可能。

8 景观用水的健康性需求

住区的室外环境是人员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景观用水的两个方面——景观水景和绿化灌溉用水,均与人接触频繁,其安全性尤为重要。目前景观用水从节能的角度要求采用中水,但中水来源各有不同,有集中的市政中水供给,有住区自己产生再利用的中水(多采用后者),而保障再生水的水质非常重要。这与水处理的相关设施及日常管理维护密切相关,而在水净化的理化指标中并没有明确病毒的去除率,应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并制定相关标准。绿化用水应避免使用大面积的非自然水体,可利用自然条件与场地状况设计雨水花园、旱溪等,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用水,既生态节能又能避免蚊蝇的滋生。

9 结语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不变的课题,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一直在面对多种不确定性,适应性思考——增加住区环境的韧性,将更大程度为居住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选择,而韧性健康“家园”的营建是一种全方位的行动,从功能分区、设施配置、种植设计,到人文关怀、环境管护,皆为重要元素。

猜你喜欢

居住者物候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随手拍,待拯救的漏水房屋!
气候变化对民和杏发育期影响分析
环境心理学对我国住宅与社区居住满意度的影响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古代物候知识和物候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