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健康背景下的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发展设想*
2020-06-15张磊周敏黄文财朱安博
张磊 周敏 黄文财 朱安博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深圳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1/3的疾病通过预防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沟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开展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需求的服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的个性化精准健康服务将大大提升用户健康体验,减轻社会财政负担。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健康管理服务,其服务对象可以精准到每个人,而它的最佳服务载体就是住宅,这使得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将成为未来健康住宅的标配。
1 我国健康服务发展背景
1.1 主动健康新理念落地于住宅
我国慢病防治工作和老龄化应对工作现已呈现高压态势,截至2018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1.9%[1],我国慢病发病人数约为3亿人,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病负担占50%[2]。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传统公共卫生服务以“被动医疗”为主,虽然现阶段国家大力实行家庭医生、分级诊疗和医联(共)体等政策,但优质的公共医疗服务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足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被动地接受治疗来达到延续生命的目的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中医很早就提出“治未病,不治已病”[3]的概念,即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个体功能的完善、全身心健康的维持、在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延续寿命。让公众树立“不患病、少得病、晚生病、更健康”的主动健康新理念,培养个人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舒适便利的生活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积极主动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重大需求,更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4],也是主动健康服务的主要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以健康水平提升、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健康产业规模扩大为重要发展目标,健康应作为各行业重要的创新着力点。个人健康管理作为主动健康服务体系的基础,在《“十三五”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明确将健康管理产品、环境健康产品、家庭健康服务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技术等作为重要发展内容,家庭作为连接用户最直接、紧密的载体,住宅及其配套建设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1.2 健康服务供给创新健康人居建设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提出“健康住宅”的概念,认为住宅应为其居住者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与住宅有关的技术、社会、规划和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居住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5]。我国《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2009)和《健康住宅评价标准》(T/CECS 462-2017)均强调了健康管理的要求。
围绕“健康中国2030”总战略要求,全国爱卫会提出了“健康社区”建设,强化社区的健康环境营造、健康服务供给、健康文化培育。
小城镇由于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人口规模适宜,应重点打造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软实力,将其建设成为健康乡村、健康小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吸引优质的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向村镇流动,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条件。
现阶段,我国的健康人居建设已经从建筑单体拓展到社区、城市,甚至覆盖小镇、乡村全体系,而仅关注“硬件”发展还不够,“硬件+服务”的新模式才能切实增加居民对健康的获得感和体验感,让健康人居建设落到实处。
2 健康服务供需矛盾
2.1 在家庭场景中健康服务供给不足
健康服务不仅包括医疗服务,还包括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6]。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规模可达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17%[2],而我国健康服务产业目前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前端产业(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持类)和后端产业(健康促进和提升类)规模小、内容少、发展滞后,且总量较小。当前产业大多聚焦于老年健康服务,对慢病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服务较为缺乏;而健康服务需求正由线下转到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由单次体检转变为长期、连续的监测和干预。新冠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生活模式更使人们意识到家庭场景中健康服务的缺失,比如无连续测量监测甚至上传个人健康体征数据的工具,无有效的通道让居民高效获得签约家庭医生的健康指导和治疗方案,无便捷的方式让居民获取高端增值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如膳食营养、健身)。
2.2 新时期健康需求特征
1 家庭智慧健康服务项目参与方关系
新时期健康需求一是体现在全人群覆盖,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对健康的关注度在增加,市场总体需求在增加。二是健康需求的个性化和优质化,环境、生活工作方式、体质和年龄等因素导致的健康状态存在差异,健康管理和干预策略也应贴合用户实际使用需求;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导致了优质医疗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但用户对优质服务的期望值和信任度却依然很高。三是健康服务的及时性和连续性,传统健康管理模式采用入院体检和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用户的健康状态变化情况,健康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多样性以及人工操作有可能导致的效率和误差等问题,都将影响健康服务的质量。另外,院外的健康服务应与院内医疗服务形成有效互动,弥补院外非医学干预手段的不足。
3 融合创新为居家健康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
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居家健康服务创造条件
基于语音控制和图像识别及相关感知识别技术的智能音箱、小区门禁等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住宅作为健康服务的主要场景,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尤其是弱势人群获取服务的便利性,各类服务资源应充分集成,面对服务用户多、个性需求差异大等问题,新兴的AI技术、IOT技术、云平台技术和区块链技术能够为既有和新建住宅以人为中心的健康服务下沉提供有力保障。
3.2 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提升居家健康服务质量
传统环境健康产品和智能家居产品多侧重于操作的便利性和设备本体性能(如新风产品),生产和营销均侧重新风量的大小、过滤效率、热回收和附属功能,却忽视了人为的非合理性操作也可能导致设备的功能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使室内环境仍存在污染风险。智能家居产品多以经验控制为主,即根据大量样本调查得到的使用体验数据,设计灯光、空调、窗帘等设备的启停和模式切换,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用户需求的动态差异。例如,以智能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家庭健康监测产品能够采集连续的睡眠、活动和生理数据,很多设备虽附带预警功能,却很少提供健康增进建议或措施,导致非专业人士难以基于有限的环境和生理数据,选择可靠、适宜的环境及行为等医学干预手段来维持或增强自身的健康水平。以家庭场景为中心的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要加强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等技术与居家生活场景的适配性,加强家庭健康终端产品与住宅建筑设备、建筑本体的融合,满足家庭成员的使用需求,同时培养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2 家庭场景下的典型智慧健康服务内容
4 家庭智慧健康服务模式分析
4.1 角色分析
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参与方主要有家庭用户、健康服务机构、政府机构、房地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各方典型需求如表1所示。
4.2 运行模式
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在收费、数据和售后等方面,如何强化房地产企业和家庭用户对健康服务机构的约束是关注的重点。第三方平台运营商的介入能满足并平衡各方利益,使所有的数据管理、使用授权、缴费投诉均在平台上完成,以实现所有信息的溯源,项目参与方关系如图1所示。
5 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实践研究
5.1 健康服务内容设计
主动健康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为用户提供主动、优质、快速、便捷、专业的服务。城镇快节奏生活方式和高密度居住方式与高品质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SARS、MERS和COVID-1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开发企业和业主对健康住宅、健康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内容设计应满足安全、健康和便利三大基本原则,典型健康服务内容设计如图2所示。
5.2 健康信息平台构建
3 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应用架构
4 全科医生在线智能健康管理
5 用户在家庭医生帮助下完成个人健康数据采集
表1 家庭智慧健康服务项目参与方典型需求
表2 家庭健康信息采集内容
覆盖居民全生活轨迹的健康信息是开展家庭智慧健康服务的基础,健康信息平台应具备签约管理、健康指标管理、健康数据查询、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交换与共享;应能接入智能健康终端设备,采集居民生命体征数并进行存储;具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功能,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应用等。依据健康服务内容的设计,健康信息主要可分为环境、行为、生理和设备四大类,选取原则如表2所示。不同功能房间由于从事的主要生活活动不同,污染源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厨房烹饪活动产生的油烟,卫生间消毒剂的使用等,另外也要综合考虑日常环境调控所参考的温湿度、CO2等常见表征指标。人员在室内的活动时间、活动轨迹和活动强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活行为习惯,日常无干扰情况下的生理数据相比较院内体检数据具有更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健康产品的使用维护情况则能够为干预方案的实施提供适当参考,信息之间的交叉应用使得干预方案的制定和效果验证方式有所创新。
5.3 实践案例
青岛红岛智慧园区开展了家庭智慧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开发商为园区居民住宅配置了环境监测和居民健康监测设备,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医疗服务扶持的合作,并与社区养老护理服务企业等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运营公司达成合作,通过居民与具备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经历的优秀全科医生签约的形式,因地制宜地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基础医疗、健康管理和养老护理服务,打造健康人居服务的新模式(图3)。
项目于2019年3月实施,通过与红岛区社会事务管理局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合作,面向园区居民提供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入住的居民可免费获得一台家用智能健康检测设备,并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完成服务签约,园区开发商通过搭建健康云服务平台,实时采集居民住宅室内环境的甲醛、噪声、PM2.5等环境数据,以及居民通过家用智能健康检测设备自助测量的血压、血氧、血糖、心电等健康体征数据,当这些数据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会自动提醒居民开启空气净化器或加强通风等环境改善措施,家庭医生也能根据居民健康自测结果,对居民的饮食、运动等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干预(图4,5)。
通过近一年的运营,小区居民对自身身体健康情况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每周平均互动0.7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的数据表明,通过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平台在线互动,本小区的慢病居民在家庭医生所反馈的饮食、运动等慢病管理措施方面的依从性与其他小区相比更高。通过对小区居民的调查问卷显示,居民对室内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的担心较之前的居住环境少很多,居民对开发商、物业的满意度较其他小区明显更高。同时,居民对自我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明显。
6 结语
我国健康服务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住宅中基于环境、行为、生理和设备四大类信息的关联关系,自动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的目标还未实现。伴随5G时代到来,以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平台技术为基础的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将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家庭健康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应以弥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的不足和用户新时期新需求为重点内容设计,住宅作为承接健康服务的载体,未来在空间和功能的设计方面也应做好相关配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