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间期综合征概述
2020-06-13陈小金
陈小金
(黄冈市中心医院心电图,湖北 黄冈 438000)
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又称为复极延迟综合征(dela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是一组有遗传倾向,以心室复极延长(QT间期延长)为特征、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和心源性猝死的综合征,可能伴有先天性耳聋。但近年来有了新的发现,认为此病有可能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或某种非感染性变性(主要为中毒),而不单单是遗传性疾病。这种慢性病毒感染会由母亲传给子女或在同胞兄妹中传播。
1 发病机制及原因
1991年首次报道了长QT间期综合征与11号染色体存在遗传连锁,不久以后证实在染色体7、3、4也有连锁关系。到目前为止共确定了10种基因型,充分肯定与完成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基因分子学的研究进展。
1.1 LQTS1型(LQT1)
编码钾通道(Iks)KCNQ基因突变,此基因为KCNQ,定位在染色体11p15.5,蛋白和亚单位为Kv7,1α,它的变异导致α亚单位异常,从而引起延迟整流钾电流(Iks)减小,心脏复极减慢,QT间期延长。临床见到比较多,约30%-35%。
1.2 LQTS2型(LQT2)
编码钾通道(Ikr)的KCNH2基因突变,定位在染色体7q35,蛋白及亚单位分别为Kv11,1α,它的变异导致快激活整流钾电流(Ikr)减小,从而改变心肌的复极延迟,QT间期延长。Ikr为迅速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临床发生率约为25%~30%
1.3 LQTS3型(LQT3)
编码钠通道(INa)的基因SCN5A基因突变,定位在染色体3p21,蛋白和亚单位为Nav1,5α,它的变异导致心脏钠通道异常,正常动作电位去极化时,钠通道快速开放形成内向钠电流,随之钠通道迅速失活。但SCN5A基因突变,钠通道的结构随之变异,不能够快速关闭,从而出现缓慢的内向钠离子电流,进而使得动作电位复极延长(QT间期延长),有时也可能触发延迟去极化,从而发生尖端扭转室速,室颤等心律失常。临床发生率为5%-10%
1.4 LQTS4型(LQT4)
编码钠,钾通道(Ina、k)和钠钙离子泵(Incx)的基因ANK2突变,定位在染色体4q25,蛋白及亚单位为Ankyrin-B。临床发生较少,只有1%-2%。
1.5 LQTS5型(LQT5)
编码钾通道(Iks)的基因KCNE1突变,定位在21q22.1,蛋白及亚单位为minKβ,临床发生只有1%。其他LQTS6,LQTS7,LQTS8,LQTS9,LQTS10临床罕见。
2 临床诊断
LOTS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心电图。随着被确诊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极大的提高了对此病的理解和认识。诊断主要从以下几点:(1)家族成员晕厥史,心源性猝死;(2)QT间期延长存在家族聚集性;(3)有晕厥和QT间期延长,在情感激动或运动应激时发作意识丧失事件;(4)心电图QTc(Bazelt公式:QTc=QT/RR0.5)在确定LQTS上的评分,其中QTc≥480ms为3分,QTc460-470ms为2分,QTc450 ms(男性)为1分,T波点交替为1分,三个导联T波切迹1分,相对与同年龄组心动过缓0.5分,临床晕厥病史为1-2分,先天性耳聋为0.5分,家族成员确诊LQTS1分,不能解释的30岁以下直系家族成员心脏性猝死0.5分。因LQTS患者QTc可随时变化,所以应该取得更多心电图记录。LQTS的分子诊断主要是分子遗传学诊断,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查出致病基因,30%-50%未检出致病基因。分子诊断的作用是找出无症状的基因携带者(特别是他们的QT间期正常时)。
长QT间期综合症的心电图如下图所示:
3 临床治疗
长QT间期综合征(LQTS)对于无症状,无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家族史的患者一般不需治疗。Yanowitzs等研究表明LQTS患者左交感神经功能反射性亢进,右交感神经功能减退,早期除了肾上腺素,神经刺激对心室复极的影响为其心律失常的生理基础。
(1)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发作时候应用钾镁离子可快速抑制尖端扭转性室速。
(2)左胸-颈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在保证无其他并发症的前提下,切除左侧下半部分的呈星状的神经节以及T1-T3神经节,用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欧洲心脏病协会推荐的LQT综合征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治疗指南是给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给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对于口服β受体阻滞剂后,心动过缓诱发尖端扭转室速或因心动过缓而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具有一定的作用。
(4)基因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已经取得较好疗效,但随着现代分子遗传学发展,长QT间期综合征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其发病机理随着现代分子水平的研究的深入也越来越清晰化,使得对于此病,在分子和离子通道水平的诊断和治疗在未来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