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2020-06-12彭贵荣
彭贵荣
【摘 要】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素养生长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生长,要给他们生长的机会,让他们真实地超出原有的状态,点滴地生长。基于此,教师要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每一项能力都有机会得到拓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长气息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还没有完全脱离题海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生长都是靠大量的做题积累出的识记能力与理解能力,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没能得到发展。同时,題海训练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怎么做都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因为这些题目不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基于此,生长要面对全体,要面对学生的多元能力,要面对学生的认知状态、情感状态等。
一、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对于生长来说,最外显的特征无疑是让学生展示。因为通过展示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学生的生长,看到他在原来基础上的提升。展示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依据学情来选取。教师可通过学生的作业展示,看到他们思维的短板与长处,看到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通过游戏展示,看到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配合程度以及思维的灵敏度。教师可通过动手能力的展示,看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将认知转化为能力的运用能力。当然对于课堂来说,最重要的展示就是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题目会不会做,从学生举手的多少,教师就能有所了解。但教师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注重学困生,才能让发言的参与度高起来。以这题为例: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这道题其实不难,但一下子就让学生举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先问学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中心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上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可让学困生来回答,对他们来说,能回答就是进步,就是生长。教师接着问:A图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图形的左右部分折叠后可以重合。以此类推,教师再问了B、C、D选项的相关问题。一个题目,教师让大多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得到了思考,得到了生长。
二、每个学生都有质疑的能力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要让学生得到真实的生长,就要让他们能发现问题,即让他们能主动质疑。因此,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要去发现问题,基础不好的会发现一些表面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会发现一次深层次的问题。总之,教师要激发每个学生质疑的潜力,对数学学习而言,问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更重要。以下面这题为例:已知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BD=50°。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一些条件,将图形的大致情形勾勒出来。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质疑。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能从这些条件里求得什么呢?这些条件跟什么知识有关联,跟什么定理有关系?根据这些定理通常会作哪些辅助线?也就是说,学生面对题目有了这三个方面的质疑。因此,对质疑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师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题目文本,自己去对照条件,发现其中的机密。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要再进一步引导,让他们也学会质疑。比如说,教师问:连接AC,可以得出什么?他们会回答,因为AB为直径,所以∠ACB=90°。接着他们却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连接AC?对他们来说,他们在质疑中将问题深化了。
三、每个学生都有肯定的时刻
好多学生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也是精神饱满的,面对教师的提问也是跃跃欲试的,可随着课堂的推进,随着问题的深入,他们反而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对教师而言,要立即调整这样的状态,让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课堂中来。学生出现这样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没能对他们的表现给予鼓励。他们一些错误的回答,甚至还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其实,即使是错误,有时候换一个角度也是生长,教师要转换教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一道简单的题目为例:化简:。教师先让学生写出这道题目运用的运算法则,可以欣慰的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上,利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运算。教师问个别学生:为什么今天聪明起来?他的回答是今天就学的这个。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今天上课是听讲了的。教师就要对他的这个回答给予表扬。这个机会对别的学生来说不难,但对他来说却很难,这一次的表扬,对他来说,就多了一次转化的机会。尽管他在第一步就算错了,将两个根式直接相减,但这次的肯定会让他在接下来的课上能专注地听讲。可见对一个学生来说,生长就要让他们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让他们在肯定的眼神里将自己的思维潜力挖掘出来。可见,“肯定”就是要给生长期待的目光,要给生长坚定不移地等待。
其实,生长的气息就是一股向上的气息,就是给学生不断求索的氛围,助力他们的成长。学生是生长的主体,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同时,教师又要成为他们生长的见证人、助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