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词语教学的情境追求
2020-06-12葛红卫
葛红卫
小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较少,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行积累。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是教师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甚至对词语意思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在实际使用中闹笑话。新课改背景下,出现了很多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应用较多,且经诸多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词语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有效策略进行总结探讨。
小学阶段是语言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的基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词语教学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照本宣科的讲解词语的意思,缺乏相应的情境衬托,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利于学生进行记忆。有些学生对词语的意思了解会有偏差,实际使用中无法做到正确使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钻研、使用更多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情境教学法便是被使用较多且效果显著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情境,服务于词语教学,能够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同时结合文本语境,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词语意思,增强理解与记忆。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有效的开展情景教学呢?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情景教学经验,分享如下。
1 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词语教学
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产生疑问并不断探究的过程。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过于被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然是机械的、肤浅的,因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避免知识的机械单向灌输,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而要想实现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的效果,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学生血清、心理特点等进行全面把握,设计的问题应当具有针对性、启迪性、趣味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取得收获。
例如教学《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其中涉及到“照例”、“连连点头”、“鸦雀无声”、“戒尺”、“厉声”等典型的词语。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有更加深刻正确的理解认识,教师可以这样设定问题:私塾老师对学生非常严厉,他们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如果学生不会背书或是犯其他错误,私塾老师会怎样进行处置?这时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在电视上看到过私塾老师手里拿着戒尺,对表现不好的学生,会拿戒尺打他们的手心。然后老师再进行引导:同学们都知道私塾老师的厉害了,那么“戒尺”、“厉声”、“鸦雀无声”也就很好理解了。然后教师再继续创设相关问题,将其他需要学习的词语引出,学生的理解难度会大大降低,并且会加深记忆。
2 利用媒体进行情境的创设
进入到21世纪,我们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带来极大的改变。在学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其具有直观形象、生多有趣、内容丰富、集声像于一体等诸多优点,是目前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合理使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效果得到极大提升。基于多媒体的特点,用其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语文教材中很多事物的描写都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想象力,才能够更加深刻体会到文本描写的精妙之处。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点,通过视频、动画、图片、音频等,给学生创设更加直观、有趣、丰富多彩的情境,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文本之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另外,实物、卡片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媒体,帮助学生对词语有更加直观立体的认知。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的壮美画面,航拍视频等,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对西沙群岛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使他们在充分感受祖国壮美山河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而直观多彩的画面配合文本内容,学生对西山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等的特色描写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學生的想象力也会在直观的画面中被打开,促进其思维发展。可以说,学生对多媒体有特殊的情节,这与小学生喜欢新奇有趣、丰富多彩的事物的心理特点有关。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避免陷入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形式主义误区。
3 创设活动情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采取一言堂的教学策略模式的课堂氛围沉闷,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上课时容易思想开小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些活动性的情境,例如游戏、表演、精彩、抢答等等,使学生在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中提升学习热情,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教学活动情境的设计应当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出较强的互动性特点,从而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活跃思维,更加自在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实现知识的积累。
例如教学《不会叫的狗》这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将其中不明白、不好理解的词语画出来,筛选出生僻词语,如“预测”、“缺陷”、“滑稽”、“陌生”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够跟深刻的理解这些词,教师设计了一个猜词游戏,老师对筛选出的词语进行关联性解读,让学生猜猜可以用什么词表述,看谁能够猜的又快又准,第一个猜对的可将奖励一个红五星。这是学生们都来了兴致,跃跃欲试。教师给出如下解释:“因为客观原因导致小狗存在不足之处”。学生很快回答出“缺陷”。教师继续说:“小狗学公鸡叫,发出来的声音怪怪的”。学生则很快回答“滑稽”。通过这样的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多,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跃,同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生僻词语有了更加深刻正确的理解认识。
4 创设生活化情境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际运用,同样的,要想学好语言,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语言积累有限,要想更好地让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应当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阅读经历,进行词语对比性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语境中词语所具有的的内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很多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为此,教师应当重视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特定语境中某一词语的内涵。
例如进行《金色的草地》一文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文本内容的阅读,指导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思路。阅读之后,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较好的认知。而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加深刻的感知、体验,教师将其中一些典型的词语筛选出来,如:盛开、“金色的”、“花瓣”、“合拢”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搜索,看看能否找到与这些词语相匹配的生活景象,并使用匹配的词语进行景象的描写。有的学生想到家中的栀子花,写道:“洁白的栀子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啊!”有的学生想到秋天的水稻,写道:“秋天到了,金色的稻田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对于学生的这些表现,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要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其今后的语文学习十分有益。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词语积累有限,需要通过学习词语积累更多的词语。而教师如果能够采取多种方法创设实际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加深对词语的记忆,这对于提升词语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海县前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