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斜”字的意蕴
2020-06-12王慧
摘 要:“斜”字很特殊,它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词性丰富,词义多蕴。本文主要从“名词性意义”、“方位性意义”、“状态性意义”等方面讨论“斜”字的内涵,并且从不同意蕴和不同角度来写“斜”字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倾向。
关键词:斜;内涵;思想观念;审美倾向
“斜”字是一个特殊而又充满韵味的字,它在《全唐诗》中出现了一千多次,其中仅在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中就出现了二十次。它的用法灵活多样,可做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出现在诗句中,构成了许多意象,如斜日、斜晖、斜景、斜影、斜月等。这些意象不仅使诗歌优美精雅,而且还反映出古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倾向。
一、“斜”字的名词性意义
从部分唐诗中可看出,“斜”可作为名词,有“小路”之意。
“曲台临上路,高门低狭斜。” ——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行》
“狭斜通凤阙,上路抵青楼。” ——杨续《安德山池宴集》
以上诗句表明,同一朝代的不同诗人都有用“狭斜”一词的现象,说明唐朝时“斜”字确有“小路”之意,但它必须和“狭”字连用。在古人的观念中,“路”有大路、小路之分,有主干道和岔道之分。主干道一般被认为“较直而宽敞”的,而岔道则偏离于主干道的,是岔开的,因此被认为是“斜”的。所以人们往往称大路为“道”,称小路、岔道为“斜”或“径”,
“斜”字作为名词,还特指古时汉中的一特定的谷名。
“蜀音连井路,秦分隔褒斜。” ——薛能《西县途中二十韵》
“长云湿褒斜,汉水绕巨石。” ——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以上诗句中都含有“褒斜”一词,《杜诗详注》是这样注解“褒斜”的:“崪若断岸,矗似长云。”《芜城赋》;“罢子午道,通褒斜路。”《汉书·顺帝纪》;褒斜,汉中谷名,南谷曰褒,北谷曰斜,首尾七百里。所以,在以上诗中,“斜”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谷名。从本质上讲,“斜”并非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但它活用为名词时词义就显得很单薄。
二、“斜”的方位性意义
“斜”,还指“偏离正中或正前方向的移动”。
“兰径香风满,梅梁暖日斜。” ——褚亮《咏花烛》
“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
以上两句诗都含有“日斜”二字,《全唐诗》中“日斜”、“斜日”出现的频率很高。古人以天的正中为“正”,偏“正”就成了“斜”。《尔雅义疏·释诂下》:“《文选·东京赋》注‘正,中也。”天空的中心为正,当太阳过了正中天,就偏向西方,因此傍晚的太阳被称为“斜阳”,此时的“斜”蕴含着一个动态的过程。
“卧闻海潮至,起视江月斜。” ——孟浩然《宿永嘉江》
“斜月才鉴帷,凝霜偏冷枕。” ——韦应物《答宾》
以上诗句中的“斜月”、“月斜 ”,同“斜日”、“日斜”在本質上具有相同的意义,都是指天体在运行时偏离天空正中方向的运动状态。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古人并不知道地球自转的原理,这就涉及到人们主观情感因素了,夕阳有回归之意。“斜阳”指夕阳而不是指朝阳,首先是因为“斜”中含有“残”意,有时“斜阳”和“残阳”非常相近。此时,“斜”蕴有人生的特征。太阳升起时,就在一步步走向黄昏,走向黑夜。人从出生开始,也在一步步走向坟墓,“斜阳”也蕴有生命即将消逝之意,因此具有一种伤势的情感基调。
三、“斜”与“曲”:“斜”的状态性意义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温庭筠《题卢处士山居》
“槿篱芳援樵家,垄麦青青一径斜。” ——温庭筠《鄂杜郊居》
“斜径”是曲折的小路,“径斜”是指小路蜿蜒。以上诗句中的“斜”字都是蜿蜒曲折的意思,“一径入云斜”把静态的小路,通过一个“斜”字动态地表现出来,使小径呈现出灵动、飘逸的姿态。此中的“斜”字不但具有“曲折”意,而且还具有“延伸”的意义。诗人常喜欢写“斜径”,因为“斜”给了诗人“别致”和“别趣”的灵感。小径的曲折是柔和的,给人带来美感。曲与直相对,直的状态单一、木讷、呆板,令人一眼便能看穿;而曲的状态丰富,灵活多变,充满灵动之气,令人百看不厌。所以比起直线来,曲线更具有诱惑力和想象力,曲线的多变令人感觉到它的神秘。险峰难于直攀,而曲折的山路虽然迂回崎岖,却能使人达到难以想象的高度,能“一径入云”去。
四、“斜”与古人的审美观念
“斜”字的意蕴是丰厚,从它的多项意义里可略微看出一些古人的审美思想和倾向。
首先,古人以“曲”为美。古人喜欢大道的笔直、宽敞,但更喜欢斜径的曲折。《老子》第五十三章写道:“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人为什么会有“舍道从轻”的爱好?古人总是以斜为美,以曲为美。对于一些盆景或植物,则以曲为美,如:“含情含怨一枝枝,斜压渔家短短篱”(崔橹《岸梅》),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曲梅压篱”的姿态,形成一种美感。梅是以斜曲为美的,如《病梅馆记》中表现出这样的思想:人们总喜欢人为地将梅弄曲,弄出千姿百态来提高梅的审美价值。
其次,“斜”与“曲”反映出唐朝时期的美学风貌。隋唐书法美学思想家释智果对书法美学的一些具体法则做了规定,比如“以侧映斜,以斜附曲”,这个法则涉及到书法美学中偏与正的根本问题。而以“斜”、以“曲”为主要特征的草书,体现着盛唐精神和美学风调。中唐美学在盛唐的基础上发展,是在审美领悟、范围、对象上的扩大,是在审美创作手法、方式上的变更,体现出唐人美学飞动的特征。中唐美学提倡奇美、荒诞美。韩愈、李贺便是这种文学美学的代表。
再次,古人以残缺为美。月亮是中国人情感激发的基点,圆月使人柔情满怀,但残月更使人思绪万千,因为残月有向完满迈进的希望,有向圆满挺进的过程。结果只是一种状态,而重要的是过程,因为人生需要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由残向圆的过程更令人欣喜。斜、残有一种不同于“直”、“圆满”的特殊内涵。《老子》四十一章写到:“进道若退,夷道若纇。”道,因其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斜”,因其卑屈、残缺,才有了向完美发展的内涵。
第四,“斜”字带有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庄子·在宥》云:“人大喜斜,毗于阳;大怒斜,毗于阴。”所以古人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观念。“残缺”只是“残”,并非“无”;残月虽然不完满,但它毕竟乐观存在并发出光亮,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寄托,它能引发人们哀伤情绪但不是大悲。
第五,“道性至柔,柔则必曲”,“斜”与“曲”体现出“道”文化底蕴。《管氏地理指蒙》云:“方者执而多忤,圆者顺而有情,方者必寓直线,圆者必曲。”因此曲线更具生活气息,更自然。波特曼曾说:“人们的才智与直线有关系,但感情却与大自然的曲线形式相关联。”由此看来,“斜”字利于诗人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他还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以曲线的形式出现的。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天圆”是古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曲线有关,所以斜线和曲线才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斜”字有时被看作事物的本真。“物皆斜仄生,鸟亦斜仄飞”(孟郊《峡哀》),诗中有这样的意味:万物生成时都是倾斜的、倾侧的,而万物的存在在状态(如鸟的飞行状态)也是曲侧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斜”在客观世界中是真实的,而“直”、“正”是暂时的、虚的。从道家的思想出发,“斜”只是一种虚,虽然它无定形,但虚容万物。“斜”因虚而蕴有多义,因虚而内涵丰富它把多种客观意义和多种主观情感结合起来,和古人的审美观念联系起来,使诗歌显得精妙而又富有别趣,精微而又博大,飘逸而又韵味无穷。
参考文献:
[1]道布.老子直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徐铉.汉小学四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吴功正.唐代美学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慧(1989--)女,汉族,山东高密人,助教,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