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0-06-12
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诞生了。
编纂民法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决策部署。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为编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使民法典编纂顺利进行,今天终于大成。
民法典体现了时代精神。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法典。进入21世纪,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的积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新科技的出现,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希望对权利的保护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法典应运而生。民法典紧扣时代脉搏,直面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新时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法治的迫切需求,民法典7编1260条,回应了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民法典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法典因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的广泛性,必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蕴涵着本民族鲜明的精神特质。民法典立足中国传统和实际来进行民事生活领域的规则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关注中国问题,反映人民意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新立法表达。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贯通;强调树立优良家风;凸显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涵;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入法,开启了财产权的中国化构建,等等,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每个个人息息相关。民法通过确定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总则,确定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债权责任等民事分则制度,来调整各类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方方面面。可以说从摇篮之前(胎儿权益保护)到坟墓之后,民法对人的关注是终其一生的。民法以体系性方式确立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各项权利的规范基础,明确了解决民事纠纷的基本规则,将民事权利法定化、具体化,从根本上解决各种民事法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对个体发展的保护。民法典既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又是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的宝典,更是一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良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民事法治保障。
民法典的出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一个里程碑的新开启点。学习、宣传、解读、贯彻好民法典,引领、繁荣民法学研究,是法学法律界的职责和使命。《东方法学》作为上海市法学会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法学学术刊物,紧跟时代步伐,牢记职责使命,在民法典即将颁布之际,率先组织国内民法学界著名法学家撰稿,编印《东方法学》民法典专刊,得到了国内民法学界法学专家们的大力支持,王利明、孙宪忠、崔建远、杨立新、刘士国、李永军、温世扬、谭启平、孟勤国、王轶、谢鸿飞、王歌雅、龙卫球、房绍坤、彭诚信15位民法学大家齐心聚力,贡献出他们关于民法典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在民法典颁布的第一时间,向广大读者呈献这本作者阵容空前强大的民法典专刊,以期为民法典的学习、宣傳、适用做出贡献,同时也借本专刊出版之际,向王利明等15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崔亚东
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