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地理综合题深度讲评初探

2020-06-12侯志坚王新

地理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三地理综合题

侯志坚 王新

摘 要: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地理备考增分提能的重要课型,也是薄弱环节。文章以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37题为例,从分析试题的命题立意、绘制思维导图和拓展(变式)设问三方面探讨如何深度讲评高三地理综合题,实现高效评讲,摆脱题海战术,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三地理;综合题;深度讲评

试卷讲评课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类重要课型,是高三备考实现增分提能的重要着力点和环节。高三地理综合题讲评中“对答案”“就题论题”“浅尝辄止”的现象普遍存在,缺少深度分析、反思和拓展,无法达到释疑解惑、总结提升的效果,成为备考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综合题讲评需借题发挥,举一反三,通过分析试题的命题立意,理清解题思路和脉络,拓展延伸挖掘试题内涵,形成系统、完整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实现深度讲评。结合多年探索和实践,本文以2020届广东惠州第二次调研37题为例,谈谈如何深度讲评高三地理综合题。

【原题呈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消融。

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大幅隆起,冻土发育。图1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地表年均温约-0.5℃~-1.76℃。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河谷平原多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其多年冻结层之下有常年存在的液态地下水。

(1)简析祁连山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4分)

(2)受地表覆被与水分影响,该地河谷平原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较基岩山区薄,试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判断河谷平原多年冻结层之下液态地下水的直接补给源(雨水、河水或冰雪融水),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4)观测显示,近年来该地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8分)

答案:(1)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以下(2分);山地降水增加,(暖季)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2分)    (2)河谷平原区相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2分) ;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1分),水分比热容大(1分),地表升温慢,地温低(1分),融化厚度小(1分)    (3)补给源:河水(2分);判断依据:受多年冻结层阻隔,夏季降水、冰雪融水均不能直接下渗至多年冻土层之下(2分);河流在多年冻土邊界外,河水可下渗、补给到多年冻结层之下(2分)    (4)导致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缩小(部分呈岛状分布)(2分);融冻期延长,冻结期缩短(活动层融化开始时间提前,冻结开始时间延后)(3分);活动层厚度增大,冻结层厚度缩小(3分)。

一、通过试题分析领悟命题立意

从试题涉及考点来看,本题从不同角度设问考查影响冻土形成的两个条件:“低温(0℃以下)”和“水分”,体现了“小切口,深挖掘”的命题特点。第(1)题,通过考查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间接考查影响冻土的形成条件:“低温(0℃以下)”和“水分”;第(2)题,从下垫面对气温的影响角度考查影响冻土发育的气温条件;第(3)题,分析冻土对水体补给的影响;第(4)题,考查气温变化对冻土的影响。从能力考查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及运用地理规律、原理分析与解释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学以致用的学科本质,对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如第(1)题,由材料提取冻土形成的两个条件:“低温(0℃以下)”与“水分”;结合设问中“祁连山隆起”信息,运用地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分析。第(3)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和“河谷平原多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两项信息。由“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可知,河床外其他地区下渗条件差,不可能成为地下液态水补给源;“季节性冻土”能够在夏季提供补给源,“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隐含了松散堆积物为河水补给地下液态水提供下渗条件的信息。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来看,本题从不同角度考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第(1)、(3)题分别考查地形对冻土形成的影响和冻土对地下液态水的补给的影响,考查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要素综合;第(2)题,分析河谷平原与基岩山区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区域尺度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区域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区域综合;第(4)题,从时间角度分析年均温变化对多年冻土的影响,体现了时空综合。综上分析不难看出,本题立足学科本质,聚焦能力要求,突出地理核心素养。考生解题时,一是审材料,要穷尽图文信息,强调关键信息,注意隐性信息,排除干扰信息;二是审设问,明确答题要求和限制条件,明确设问内容、角度和方式;三要明确命题意图,明确要考查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等。

二、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析解题思路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答综合题过程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不能提取试题的关键有效信息,不能把握信息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问题建立准确联系,不能与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规律建立联系或形成网络。解题时思维混乱,头脑一片空白,易出现无从下手或找不到问题关键的现象。实践证明,学习过程中或解题时如能多尝试绘制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的思考具体化的思维工具,能够把大脑的想法用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视觉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从而提高创造力和组织力[1],能从新的角度切入,把握信息之间、信息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第(1)~(4)题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的思维导图分别见图2~5。

以下四幅思维导图不管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联系都体现了解题思路的“逻辑美”。教师在试题讲评过程中可让学生多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提取试题中的关键信息,向上或向下追溯,利用箭头展现其逻辑关系,理清解题思路与脉络,找到快捷的解题方法。掌握思维导图这种简单有效的推理方法,可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使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就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出更为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同时对学生构建思维模式及拓展思维深度、广度也非常有效。

三、通过拓展(变式)设问挖掘试题功能

由于受考试卷面、时间等的限制,命题者往往以点带面来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与能力,不可能涉及所学知识的全部。解答试题本身不是讲评的最终目的,讲评时教师应抓住材料本质,借助试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变式设问或拓展设问,并拟定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挖掘试题的功能、深度与广度,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或问题链。在完成本题四小问之后,笔者有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之感,于是建议学生尝试对本题拓展设问。部分学生能从冻土的影响、危害及防御措施角度进行如下设问。

(1)多年凍土分布区的公路受冻土影响易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2)简述冻土分布地区在道路(管道)建设时如何防止季节性冻胀带来的危害。

参考答案:(1)多年冻土阻隔地表水下渗,使覆盖其上的活动层富含水分(2分);冬季加剧活动层土壤冻结体积膨胀程度,导致路面拱起严重(2分);夏季路面热量向下传导,使活动层冻土融化,体积收缩,导致路面凹陷(2分)    (2)抬高路基、铺设块石和排水管,地表开挖沟渠,排走地表水和地下水(2分);建设截水墙等阻水工程,阻止地下水流向路基(2分);铺设热棒或散热管,在路基中铺设保温材料(2分);在路基铺设遮阳板或利用碎块石护坡,降低路基温度(2分)。

两个设问始终将冻土形成的条件作为考查点并深入拓展,延续命题者的思维过程,挖掘命题材料丰富内涵和智力价值,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迁移和创新能力,提高备考效果。

总之,工欲善其“课”,必先利其“法”,要想使试卷讲评有效高效,摆脱题海战术,就必须进行深度讲评,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入钻研试题,理解试题的命题立意,与命题者进行思想交流,让高三备考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高三地理综合题
二次函数应用及综合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巧用微课优化高三地理复习
2017高三地理复习策略之我见
思维导图在现阶段高三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三地理复习课翻转课堂有效模式的思考
高三地理复习课翻转课堂有效模式的思考
抓“四量”破电磁感应综合题お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综合问题求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