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学地理“田野”教学的中国经验
2020-06-12张建珍
张建珍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中之重,户外学习是室内学习的有益补充,是落实核心素养和改变学习方式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中学地理横跨文理学科,是实施“田野”教学的良好载体。然而,与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倡导“研学旅行”、地理课程标准强调野外调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的“田野”教学并未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常态和有机组成部分。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界尚未对地理户外学习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回答,也未针对制约“田野”教学开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实践探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自2009年始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教学改革研究,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根据户外教学环境的特点开发“田野”课程?如何根据学生户外学习心理,创造性地融合相关教学方式、方法?如何评价学生户外学习效果?如何根据地理“田野”教学需求建构教师职业能力?
建立地理“田野”教学“四化”课程开发模式。在地理“田野”教学课程开发中,为了解决落实国家课标要求与凸显本土地域特色、教材知识零散与“田野”课程实施地点集中、“田野”学习环境干扰因素与潜在教育机会“两多”并存、动手活动与思维参与并举等问题,经过与一线教师长期的共同行动研究,探索建立起“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探究问题活动化—户外活动思维化”的“四化”课程开发理论,经十余年的实践检验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地理“田野”教学课程开发质量。
构建促进户外深度学习的“四要素”教学模式。基于对学生户外学习心理的长期研究,并引入美国著名户外体验学者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经长期的行动研究,形成了基于学生户外学习心理特点的“四要素”教学模式,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促使学生在户外学习环境中进行深度学习。在教师指导方面,遵循施瓦布户外探究学习水平进阶理念,采取教师“半推半就”(“推”是教师积极引导,“就”是尊重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的指导方式,受到实验学校师生好评。
创新地理“田野”教学的学习评价方式。创造性地将地方感、SOLO评价法和层析分析法等运用于地理“田野”教学的学习评价,在情感目标和高阶思维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如何证明地理“田野”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即如何突破地理户外实践活动的情感目标难以测量这一困扰教育界的难题?我们创造性地将文化地理学的“地方感”概念引入地理“田野”教育,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成功研制了基于“地方感”的地理“田野”教学学习效果测量工具,经检验能有效测度地理户外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地方感知、地方依恋等。同时,为测量地理“田野”学习中学生高阶思维的参与程度,将SOLO评价法和层析分析法应用于地理“田野”教学的学习评价。
创建基于地理“田野”教学的教师培养模式。经过持续的探索形成了基于“田野”教学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和职后教师培训体系,有力地保障了中学地理“田野”教育的实施。当前高师地理课程体系中户外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缺失造成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在户外学习心理、户外课程开发、户外教学设计、户外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缺失或不足。為培养新课程改革型、引领型的卓越地理教师,我们在全国首创构建了“地理户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探索出理论+实践、室内+室外、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共同体、职前+职后学习共同体、学校+研学基地的“五+”产教融合培养体系,十余年来培养近千名师范生、培训一万余名职后教师,形成了地理教师“田野”教学能力培养的“浙江经验”。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