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路径与启示

2020-06-12龚玉葵

地理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导图素养思维

龚玉葵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当代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文章透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三大路径:从图入手,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因地制宜,开辟实践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科学品质和创新意识,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反思。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培养;实践路径

新课标明确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户外考察、模拟实验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应包括手绘地图、绘制思维导图、地理摄影及解读、自制教具学具、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水文监测等学习活动,也包括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参加地理辩论会、发表地理演讲等综合实践活动[2] 。本文主要从实践活动角度探讨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将育人目标聚焦于国民素养的提高。地理新课标也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核心素养,这是国家育人方向的体现。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来源、认知的动力,也是思维品质的直接体现。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素养是通过地理实践体现出来的。因此,地理实践力在地理核心素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观察、调查、动手实验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养成“不畏艰难、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地理实践力”素养既是国家育人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为落实新课标理念,培育新时代接班人,笔者与本校教师合作进行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系列探索实践。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1.从图入手,激发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地图乃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有效载体。学生对地图并不陌生,因为图像直观生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故从图入手,激发兴趣便是重要途径,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层面和思维能力方面皆有差距,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措施。

高一学生以手绘地图为主。高一新生活泼好动,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充满着好奇,此时正是学科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机。而手绘地图简单易行,在绘图过程中可以逐步建立空间概念,落实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如开展“笔尖上的中国”“话说地理”“图说世界”等为主题的创意地图大赛,形式不拘,内容不限(可以是自然风光: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生物等,也可以是人文景观:代表性建筑、特色民居、民俗风情、突出物产等),作品要求原创、手绘,不可抄袭或复制。优秀作品以板报形式展出,供全校师生评鉴。这一活动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高二学生可绘图摄影并举。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适合思维导图绘制、地理摄影及解读等活动。其中,思维导图对区域地理学习意义重大,因为区域是所有地理事象的载体,但区域地理知识零碎又繁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把握区域特征,让区域认知提升到一定高度,此时教师的学法指导尤为关键。思维导图就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其突出优势有:一是学生亲自动手,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将零散知识梳理、归纳和整合,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三是将思维可视化,利于激发左右脑,发挥大脑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所以,善用思维导图可事半功倍。

与此同时,发动学生利用节假日拍摄有地理味的照片,并挖掘照片内涵,让照片丰富立体。此举也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作品多姿多彩,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审美能力,还能美化校园环境。

高三学生应图文结合、学以致用。高三阶段是学科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学段。此时思维导图专题化、地理照片命题化便是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适当示范,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有了高二的基础,高三的思维导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汇总,而是以某一主题为核心向广度、深度思维发散,相关联的要素逐级呈现,形成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知识网络图。有了脉络清晰的思维导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随之提高。至于照片命题,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取或挖掘照片中蕴含的地理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自主命题。尽管一开始学生的作业不尽人意,甚至有点幼稚,但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坚持,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比老师直接灌输要强许多。

事实证明,立足于学情、生情,简单易行、从图入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既动手又动脑,一举多得。

2.因地制宜,开辟课堂,拓宽视野和思维

我校搬入新校区后,校园面积是原来的5倍,硬件设施大为改善,且校园坐落于环境优美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高等学府云集的大学西路,四周有许多适合学生参观学习的企事业单位。同时地处自治区首府南宁,社会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辟第二课堂,走出去、请进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走出去:如一年一度的八桂田园现代农业考察,让学生现场感受科技和市场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现场感知覆膜、套袋、喷灌滴灌、温室调控等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具体作用;参观皇氏乳业、可口可乐公司和民族印刷厂等,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选择和工業布局的原理和规律;参观南宁水文站,亲临母亲河“邕江”,掌握水文要素的测量方法,理解水文要素的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参观广西气象台、广西地质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这一系列活动都是结合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生反响强烈,对地理实践大课堂充满了好奇。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生的观察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请进来:即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家长、已毕业学长等为学生讲学,给学生树立榜样。如开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题的地理大讲坛活动,邀请广西著名风光摄影师陈宇翔老师开启第一场讲座——“拥抱第三极”;邀请广西南极科考第一人李静锋高级工程师做“南极记忆”的专题讲座;邀请广西观星会会长、中国天文协会会员、广西著名的科普专家覃育老师做“漫步星空”的天文讲座和观星指导活动。这些讲座场场爆满,说明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生需要这样的讲座,期待更多这样的讲座。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通过专家们的现身说法,给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3.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

新课标倡导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那么,学习活动就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因势利导,发展学生个性,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创新意识。

师生动手,科学实验。自然地理知识相对深奥且抽象,而大多数学生空间概念弱,理解能力差。此时,若和学生一起动手实验,难点将迎刃而解。如正午太阳高度的实地测量,热力环流、流水地貌的模拟实验等。尽管实验不一定顺利,甚至失败,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意志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巧用资源,自制模具。学校有地理功能室、通用技术教室、创客空间等,有场地、有机床、有工具。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我们成立了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动手体验,如制作建筑模型、地理教具和学具、宫灯等。这些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擅长动手的学生如鱼得水,作品五彩纷呈,创意非凡。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分工合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主钻研的意志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育。

研学旅行,教师先行。受客观因素所限,学生的研学计划往往搁浅。但教师可利用假期先行一步,给学生以示范。笔者和本组同仁不远千里奔赴新疆研学,获益匪浅,归来后给学生做了“印象新疆”的专题讲座,分享研学过程的认知体验及认知冲突,深受学生欢迎。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效果与启示

1.实践成效

(1)激发学习兴趣,凸显美育追求。持续的创意地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活动惠及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浓,由热爱地理进而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地理,学会感知和欣赏身边的美、大自然的美。如创意地图“笔尖上的中国”多姿多彩,不仅呈现中国之大美,而且透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展出的板报获全校师生高度赞赏(图1)。

(2)激励奋发向上,提升实践素养。作品展览对学生而言是极大的鼓励和肯定,这比一张奖状更有意义。有作品展出的学生会感到无比自豪,之后会更加努力,暂时没被选上的学生也在暗中加劲。与此同时,展览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伴的作品既是直观生动的教材,也是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只要活动持续,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所以,创意地图、思维导图、地理摄影解读及命题、自制模具等实践活动不是一般的作业,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相互激励、奋发向上,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自开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理讲坛活动后,学生积极参与,由此带动学校“悦读”文化講坛的兴起,为打造书香校园献了一份力;师生自制建模、地理教具学具等大获丰收,多件作品荣获市级、区级奖励。在面向全市的课改成果展示中,制作精良的模型、五彩缤纷的创意地图、大方实用的教具获全市同行高度赞赏(图2)。自制教具既突破教学难点,又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

2.有益启示

(1)教师先行,加强实践。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修和外研,通过系统培训、课题研究、野外实践等实现。

(2)基于“培”,重在“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将实践活动有条不紊地融进教学环节中,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持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才是核心素养落地、提高实践力素养的有效途径。

(3)拓宽渠道,积极行动。从周边的环境出发,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乡土资源(含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及社会发展资源),形成乡土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定期走进高校、 科研机构、现代企业、美丽乡村等;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深入社区、福利院等,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验。

(4)创造条件,研学旅行。大自然是地理最美的课堂,研学旅行当然是践行实践力的最佳选择。尽管受客观条件所限,实施比较困难。但只要有胆识、有规划、有组织,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合作,整合资源,寒暑假即可进行。这对锻炼学生的科学品质、学习意志力和行动能力更为有效。

(5)多维评测,综合评价。实践力等素养评价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如何设置公平公正、多元多维、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是目前需要攻克的课题。实践证明,科学的评价标准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立足于课堂教学、因地制宜巧用校内资源、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实选择。让活动成为常态,让动手成为习惯就是实践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蔡叶斌.解构校园“微”研学实践,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J].地理教育,2020(01):59-61.

猜你喜欢

导图素养思维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第6章 一次函数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