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糖代谢、斑块易损性的影响
2020-06-12李明浩
李明浩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该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引起脑组织出血,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同时,脑血管病还与心血管病及肿瘤并称人类三大疾病。在我国,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已经居所有疾病的首位,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8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并且有70%为缺血性脑卒中[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是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作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本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抑制炎症反应发生的作用,但有研究显示[2],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残率与病死率。同时,研究发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降脂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病残率与病死率,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降脂药物[3]。本研究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间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1.38±6.63)岁;神经功能评分(NDS)(10.26±2.14)分。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0.92±6.48)岁;NDS为(10.21±2.20)分。所有患者均无脑血管病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中的诊断标准[4]者;(2)经颈动脉超声检查为颈动脉血管狭窄者;(3)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2)存在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5)存在精神心理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口服治疗,1片/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70)口服治疗,1片/次,睡前服用。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2)治疗后,抽取所有患者静脉血,抽血前禁食12 h,并且前3 d禁食高脂饮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TC、TG、HDL-C和LDL-C等血脂指标水平。(3)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斑块情况(包括斑块个数、位置以及回声特征)进行检查。(4)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行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p-PLA2和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Lp-PLA2和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p-PLA2和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p-PLA2和hs-CRP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p-PLA2和hs-CRP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为P<0.05。
组别对照组(n=48)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8)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t治疗前P治疗后t治疗后P Lp-PLA2(μg/L)hs-CRP(mg/L)331.72±101.34 161.16±63.82a 6.27±1.32 3.53±0.41a 318.69±89.37 105.43±25.26a 0.668>0.05 5.625<0.05 6.33±1.29 2.06±0.25a 0.225>0.05 21.208<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TC、TG、LDL-C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以及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DL-C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mmol/L
2.3 两组患者斑块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低回声斑块降至1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例(χ2=12.480,P<0.05);观察组高回声斑块数为23例,高于对照组的15例(χ2=2.788,P>0.05);观察组斑块消失数为14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例(χ2=5.31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斑块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共出现不良反应5例,包括皮疹2例、胃肠道症状2例和肾损伤1例;观察组共出现不良反应3例,包括皮疹1例和胃肠道症状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5,P=0.460)。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在所有病患死亡排名中位于前两位,在欧洲国家,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要高于脑血管病,而我国则与之相反[6-7]。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血管病例数超过200万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0~80%,而每年因脑血管病死亡的患者超过150万例[8-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发病机制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栓的形成这一病理过程。有研究显示[1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该病的一项重要临床预测指标,其中炎性反应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s-CRP作为一种炎性反应的标志因子,可有效反应机体的炎症状态[11-12]。近年来,Lp-PLA2这种新的炎性因子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有研究显示[13-14],Lp-PLA2几乎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个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因此对hs-CRP以及Lp-PLA2的关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两项因子的检测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两项指标水平较之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要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能够较好的控制炎症反应。
血脂代谢紊乱也是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作俑者,目前降脂治疗仍是控制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项重要措施[15]。本研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以及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要低于对照组,这提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斑块情况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高回声斑块例数以及斑块消失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这表明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有效减少低回声斑块数量,增加高回声斑块以及消退斑块。
用药安全性直接关乎到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预后,药物使用后是否会引起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必须考虑的问题。本研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用药符合用药安全,不增加治疗风险。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Lp-PLA2和hs-CRP水平,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减少、消除易损斑块数目,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