斒斓新熠
2020-06-11项顼罗琦
项顼 罗琦
2009至2019年,李汝宽家族相继向青岛市博物馆捐赠了27件又物,其中不乏珍贵的漆器,如2019年李经泽代表家族向青岛市博物馆捐赠的一件“明正德至嘉靖戗金雕填龙纹万盘”就十分珍稀。该器物制作精湛、造型美观,是一件珍贵的雕填器。上海博物馆相关技术部门对该漆器进行了CT扫描,为进一步研究漆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是一件明正德至嘉靖时期的戗金雕填龙纹万盘(图1),长18.9、宽18.9、高2.1厘米。倭角万形,浅腹微鼓,平底,矮圈足,夹纻胎,盘腹壁使用圈叠胎,底部有弧形4足。通体采用戗金填漆技法装饰,盘面用绿、黑、红等彩漆饰龙纹、海水纹图案,在彩漆图案的轮廓边沿用刀刻出凹槽,填入金彩。所饰双龙纹,鬃毛成蓬,毛有向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圆睁视前,张口伸舌,龙爪三趾,绘成风车状,螭龙尾,周边为如意云纹和海水纹,盘内壁雕缠枝菊花纹。本文就器物的制作工艺与艺术风格,做简要的分析。
一、髹饰工艺
雕填,雕填可以分为雕填彩漆、戗彩和戗金三种。明代早已存在填与描两种做法,《髹饰录》分别名之曰:“戗金细勾填漆”和“戗金细勾描漆”,并把它们都列入了谝斓门。俗称戗金彩漆,北京文物界统称为雕填漆器。
戗金细钩填漆,是在漆地上按照所需要的图案,刻划出低陷的花纹图案,在刻划的低陷线条内填上色漆后再经打磨,使其花纹表面光滑平整。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及纹理用刻刀勾勒出纹路,再在刻划的阴线中打上金胶填金,使原本的填漆花纹具有金色的阴文边框和纹理。戗金细钩填漆,在日本称之为“存星”。
戗金细钩描漆,是用彩漆在器物上画花纹,然后用刀沿着花纹的轮廓及花纹间的纹理刻划出纹路,打金胶再填漆,使描漆花纹有金色的阴文边框和纹理。这两种做法虽然不同,但其外貌效果却十分相似,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得出,因此现在文物业将二者统称为“雕填”。比单纯的填漆来说,雕填的画面更加丰满,具有色彩华美,构图饱满流畅的艺术特征。
“雕填”一词乃是从明代沿用至今的旧称。来源于明何士晋汇辑的《工部厂库须知》卷九 《御用监年例雕填钱粮》项目,后注称:“夫雕填、剔漆,精细之器也。工不易成,成不易坏,安有一年之间,尽用得许多钱粮……”《中国古代漆器》描述,雕填是明清漆器的一个大类,数量之多可能仅次于剔红。用彩漆作花纹,阴文金线勾轮廓及纹理,有的还作锦地纹,绚丽华美,乃其特色。观察实物,雕填的花纹有的是刻后用彩漆填成的,有的是用彩漆或彩油描绘成的,也有又填又描,两法兼施的。
二、X-CT扫描结果分析
通过X-CT检测可知,明戗金雕填龙纹方盘底胎由上下各1块横向木纹板及中间4块纵向木纹板拼合,木板两面分别有刻划线条。盘外底、外圈、盘壁裱有麻布,内圈局部裱麻布,盘中心未有;盘内底表面纹饰处有细腻漆灰,腹壁使用4层圈叠胎,外底弧形4足由高密度漆灰形成,中间有较多的裂纹;口沿、盘底局部修补,漆的密度比原有的朱漆高。每到倭角处木片是分段的由于弯角小,木片都有不同程度的折斷。盘内底周围一圈使用了漆灰层垫厚,形成凸起的高台细部图可见刻划出倒三角的凹槽,用于戗金或填彩。这件器物的盘腹壁使用了圈叠胎,盘底使用夹纻胎(图2)
1.圈叠胎
扫描发现,盘腹壁使用圈叠胎的工艺,分为上下不同形状、不同厚度的4层(图3)制作圈叠胎时,将木料裁剪成条,弯曲成圈,烘干足型后,一圈圈累叠,胶粘成形,经打磨后再上灰髹漆。这种工艺是从薄片屈木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制作漆器不易变形,是漆工艺制作的一大进步(图4)。
湖北监利唐墓出土的圈叠胎漆器,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圈叠胎制品,该墓出土的漆器共9件,有盂、盘、盒、勺、大碗、小碗,外髹褐黑漆、内髹朱漆,出土时,它们浸泡水中,自然干燥后,器形无收缩变化王世襄指出,所出9件监利漆器除勺为雕木做胎外,其余8件都是以圈叠法制胎,根据复原研究,这是将“木片裁成条,水浴加温,弯曲成圈,烘干足形后,一圈圈累叠,胶粘成形,经打磨后,再上灰髹漆”采用0.2厘米宽的薄杉木条,一圈圈卷制成器形,外裱麻布,然后髹漆。
木条圈叠胎是唐代漆工艺胎骨结构的一种创新。为了使漆器造型艺术赶上当时流行的金银器和瓷器,同时在质地上又必须牢固完善,工匠们在漆胎制作上动足了脑筋,即改变了用车旋法或用合题拼接等法,而选用松、杉z类木材截切成长条经软化弯曲成圈,再将木条按器型叠粘成型,加工修正成碗、盘、盒等各类形状,再填腻嵌缝覆麻筋或麻布,然后完成髹饰工艺这种胎骨的优点是胎体轻薄,又具有不易豁裂、不变形、造型丰买等优点又献上没有著录这类工艺是根据唐代出土漆器买物才发现的,在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扬州唐代大木桥遗址等出土漆器中都有发现。
圈叠胎工艺约在晚唐时期成熟及推广,流行于宋代。圈叠法将各圈接口错开,分散了木材的应力,使器物不易变形木条向外(扩展)延伸,根据具体器物腹壁的曲面来特别定制,并阶梯式平涓上升形成弧度,木条形状要随着器壁弧度削成倾斜面这种制胎法是在薄片屈木胎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圈叠胎制作胎骨,不豁裂,圈叠胎技术的难度较高但能呈现出漆器优美的曲线考古发现宋代圈叠胎制作的器物不少,以江苏常州币红梅新村2号宋墓为例,其中出土的北宋中期漆器,有2件漆盘、2件漆碗,均为圈叠胎。①
江苏武进县剑湖砖瓦厂宋墓出土的北宋中期黑漆盒,也是圈叠胎。②圈叠胎技术中,每层木胎的形状甚至厚度,制胎工艺沿用较长时间
2.夹纻胎
夹纻胎是木胎外裱麻布,这种胎体占据着漆器胎体的主导地位。该器物盘外底裱麻布,麻布之间有间隔,表明麻布是分块裱的,外圈连着盘壁一起;内圈也只是局部裱麻布,盘中心也未见麻丝等物(图5)。木板两面分别刻划线条,有两面刻划线交会已经贯通连接在一起的现象,说明划线深度较深并以交叉形态进行,划线内填有漆灰(图6)。盘内底表面纹饰处的漆灰,细腻但也有高密度白亮的颗粒。外底内层有麻布层和松散的漆灰层;外底有细漆灰层,但和内底的细漆灰层不同,可见大量的孔洞,细看局部还会看到细织物痕迹,不是非常明显。细漆灰之间有大量相当于漆灰颗粒度的孔洞,说明不只有细漆灰的存在(图7)。外底有明显两层组成,内层是不光洁、不均匀的一层(带麻布的粗漆灰层),外层细腻、均匀。
三、图案艺术风格
就明中期漆器而言,宣德以后,官办漆器作坊出现了停顿状态,学者们按照漆器发展的过程及漆器风格的变化,把宣德以后的正统至正德年间(1436一1521)划分为明中期,期间共80余年,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6朝。明中期的漆器开始从簡练、朴实、大方的风格向纤巧、细腻转变。而到明嘉靖时期,漆器的风格向纤巧华丽、繁缛细腻特征转变。
在构图方式上,该方盘采用回旋式构图,双龙相望,极具有动感。这种构图方式的特点是两只飞禽走兽头部相向相望,身姿舒展而张开,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互追逐、嬉戏,营造出强烈动感的画面,而这些飞禽走兽与花卉纹穿插在一起,形成活泼清新、生机盎然的审美风格。
在装饰纹样上,此盘有灵芝、海水等表示吉样如意的纹饰,嘉靖时期的装饰由于受道教文化影响较深,主要装饰图案与道教文化有关系,其中灵芝纹亦是典型代表。北宋著名诗人秦观说:“草之有芝,犹鸟之有凤,兽之有鳞,从古相传,以为瑞物。”将灵芝比喻为传说中的凤凰、麒麟等灵禽祥兽,成为反映圣王德政或儒家伦理道德的“祥瑞”。这一纹饰从永乐、宣德时期一直流行至嘉靖、万历时期。
有明确纪年的正德漆器尚未发现,但与这时期的瓷器龙纹图案相比较,正德年间的龙纹头部与鳄鱼头部极为相似,表情凶猛威严。整体而言,有曲线温和柔化质感,神态有凶狠之势,但呈现精致、细腻的风格特点。正德时期的瓷器,较多应用穿花龙和翼龙纹饰;嘉靖时的龙纹,体渐细弱,仿绘宣德蟠螭龙纹,气宇轩昂之势较弱;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度,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身更趋细长,且扭曲幅度更加明显,造型变的极为简化而又草率,神态也没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力,温婉的风格特征也依旧如前,没有变化。而这件漆器龙纹的风格,两时期皆有。
这件漆器造型美观大方,以戗金为图案的轮廓线及叶脉纹理,在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等色漆,纹饰磨平后具有绘画般的效果。此件漆盘的花纹线条流畅,锦地细密规整,打磨光滑,工艺技术严谨。漆色以柔和的暗红和黄褐搭配,配有闪耀夺目的金黄色,有雍容华贵的视觉效果,具有较为典型的正德到嘉靖早期的艺术特征。
(本文CT扫描图由上海博物馆提供)
注释:
①徐伯元、杨玉敏《江苏常州市红梅新村宋墓》,《考古》2009年第1l期。
②林志方《江苏武进县剑湖砖瓦厂宋墓》,《考古》1995年第8期。
(责任编辑: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