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0-06-11方观生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方观生

摘要:小学是学生德育启蒙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德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发和实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而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德育课程;开发

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在中国,德育是义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四有”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化,开发和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重要策略。立足于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小学德育校本教程,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学校形成良好校风、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还存在一些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不适应

一项调查显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大多是对学科课程的简单模仿和复制,没有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学生形成“真”“善”“美”的优良品德。

(二)教材内容不适应

部分小学德育校本教材存在偏难、偏深、偏旧的问题,使用这样的教材,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讲授理论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的热情。

(三)教材与生活实际不适应

德育课堂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德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所有的这些都应该紧密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才能引起学生共鸣。但据笔者调查,目前的小学德育校本教材这一块普遍做得还不够,很难让学生自觉地使用相关德育知识对生命、生活、理想、信念进行利学的审视。

三、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意义

斯基尔贝克认为:“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是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开发和实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从学校层面上看,有利于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德育校本课程立足于本校所特有的资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对于学生从道德认知向道德行动的转变,提高德育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于教师而言,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有利于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创造者。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参与课程决策,有利于其开创适合于学校、学生、自己的课程。最后,于学生而言,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并在德育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总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独特的资源特点,通过创建有特色的学校,培养有创造性的独特个体,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程目标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它制约着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养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为: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新时代对小学德育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生活认知为基础,设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有效开发课程内容,丰富活动形式,以实践活动体验为主,注重提升学生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能力,着力培育新时代有爱国情怀、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的现代小公民,切实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学阶段应侧重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例如,“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发和实施以“孝”文化为核心的德育校本课程,其核心目标则是培养小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敬亲长等优良品质,这也涵盖了德育的五大方面内容。具体而言,在政治教育方面是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方面则表现为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尊老爱幼;在品德教育方面,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孝”习惯;在法纪方面则表现为让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践行孝文化;在心理教育方面则是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懂得感恩,回报亲长。

(二)课程的原则

1.立足学校特色文化

学校特色文化蕴含独特而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构建德育校本教程应该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打造以学校特色文化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能凸出学校特色文化的德育故事或德育作品,用学生身边榜样力量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2.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编写德育教材时,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按照由浅人深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用德育小故事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人翔实具体的案例中,创设教学情境,内容图文并茂,使教材更加生动活泼。

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德育教材理应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培养和塑造具有民族品格的职业公民。如,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通过“礼”“和”“勤”“孝”“信”“卓”六个方面的德育小故事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潜移默化地被故事中所传达的人物精神所感染,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优良品质、高尚情操的人。

五、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进行课程资源调研

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精心筛选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进行课程资源调研,要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资源观念,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德育资源,并整合优化校内外丰富多彩的道德资源,深人挖掘道德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

(二)组织编写小学德育校本教材

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在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过程如下。

在确定德育校本课程目标并对德育校本资源进行充分的调研之后,便可以着手组织编写德育校本教材。需要说明的是,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利用积极向上,蕴含真、善、美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小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有趣、新奇而蕴含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中愉悦身心,形成良好的品行。

例如,在课程中融入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仲由“百里负米”、丁兰“刻木事亲”、乌鸦反哺、羊羔跪乳、鹿乳奉亲等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并在德育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组织小学德育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和认知特点,有所创新。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的要求,贯彻并落实德育核心素养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意识,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确切了解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我、相互交流。

1.开展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德育课堂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在小学德育课堂中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并内化德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主题,利用班队会时间结合德育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寓德育于主题活动中。

例如,利用班队会课时间,以“孝”文化为主题,讲述学生身边的“孝”道行为,激发学生心灵共鸣,强化学生的感恩心理。如,“感恩父母,践行孝文化”等系列活动。

2.拓展德育空间

在主题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自内心的主人翁意识与公德意识,在实践中把潜在的意识转化为外显的行动。

让学生走出教室,获取更多的课外实践知识和本领,无疑是将德育知识“外化为行”的最好方式。例如,开展养老院慰问老年人的活动,深化学生对“孝”文化的理解。由此可见,拓展德育空间,能锻炼学生的社会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素质,同时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和谐校园建设,提升校园和社会的文明风气,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

教育评价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泰勒正式提出,是指对教育事实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换言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德育校本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德育工作做出价值判断,是检验德育目标的路径之一,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对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反馈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阶段。

一般而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分为三种评价方式: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一)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或进行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其特点为:概括性水平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的范围较广。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是培育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规范的课程,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其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在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因此,总结性评价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中的使用频率不宜过多。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为改进德育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它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不同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之中,为引导教学或使教学更完善而对学生学习所做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对学生进行测试,每次测试的内容范围较小,以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德育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并帮助每名学生学会本该掌握而还未掌握的要点。它是“前瞻式”的评价方式。形成性测试的结果可以表明学生掌握德育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和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从而改进学生的德育学习。

(三)診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德育课程计划开始之前所做的评价,该评价方式能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状况,以确定各个学段德育的起点,或在具体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价,以了解其目标达成的程度。

随着德育评价理念的发展,要求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必须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评价德育校本课程时,以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为主,以总结性评价辅之,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结语

开发和实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正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一种具有学校特色的、对学生道德成长发展的德育课程体系,让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使德育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继东.学校组织与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易连云.德育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恬游.沙二善本[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周广强.校本研修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王静,王昭珺.怎样开发校本课程[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