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思,深入学习,培养素养
2020-06-11薛怀军
薛怀军
[摘要]问,让学生的思考有了方向;问,让教师的教学有了目标;问,让我们的课堂有了生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为这样的学习能起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从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来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依然举步维艰,停滞不前。所以作为教师,关注并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意义深远且迫在眉睫。本文试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以适应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思考
“数学核心素养”是目前数学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个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涵盖了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培养的重点。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因此,主动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提出者有了疑惑和思考,他才能提出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有可能引发更多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最终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由此可见,探索源自提问,“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源头活水。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该怎样挖掘并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励引导,给学生一个敢于提问的“胆”
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敢或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据我调查分析,原因如下:个别学生胆子太小,总是放不开,一发言或一展示就面红耳赤,慌慌张张;有的是担心教师课讲到一半,自己提出的问题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而遭受冷眼,所以选择闭嘴;还有的是面子问题,担心所提的问题不合适而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讽,从而自尊心受挫。所以,我们要读懂学生的心理,卸下他们心头的重负,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从而敢于提出问题。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只要学生愿意、喜欢提出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提得对不对,是不是太过浅显,有没有思维含量,我们都不能打压学生,而应该给他们期待的肯定和耐心的引导,让他们尝到甜头,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给其他同学吃下定心丸,从而呵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比如,有一次我在讲解“一辆公交车上原来有15人,到胜利站下车8人,又上车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这道题时,当大多数学生说出最常用的基本解法“15-8+5=12(人)、15+5-8=12(人)”后,有小部分学生说还有不同的解法“15-(8-5)=12(人)”。此时,平时学习不怎么好的小林突然站起来,抓耳挠腮、满脸疑惑地问:“为什么要8-5?”这一问引起那几个优秀生的哄笑:“这都不知道,你笨不笨啊?”此时,小林红着脸、低着头、弓着腰站着,我见状伺机教育了那几个同学并肯定了他:“小林同学对待学习态度认真、勤于思考,不懂的问题敢于提出来,而不是不懂装懂,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学习好的同学应该帮助他,而不是嘲笑他!”听我这么一说,他马上挺直了腰,站得可神气了!而且这个问题一抛出,马上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深入思考,并纷纷举手分析思路,汇报想法。
在这一交流过程中又意外引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第一步求出上车人数和下车人数的相差数后,第二步求现在的人数。什么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情况下用减法?”......就这样,这道题在孩子们环环相扣的提问、讨论、交流、总结中完美落幕,同时又无形中增强了他们提问的意识。
所以,对待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阳光般温暖的爱,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让他们在自由的状态下大胆地质疑问难。
二、设疑激趣,给学生一颗乐于提问的“心”
毫无疑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动力。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喜好创设合适的情境,把问题潜藏于情境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让学生处在一种不问不快的状态,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那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自明了。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教学乘法口诀之前,我让学生说出一个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来考考我,看我能不能很快算出得数。一听说要考教师,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纷纷出题,而我给出的答案总是快、准、狠。当大多数孩子倍感好奇时,个别孩子大喊:“我知道,老师用乘法口诀!”我点点头:“对,我用的就是这一法宝。那对于乘法口诀,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老师,什么是乘法口诀?”“老师,乘法口诀怎么用?”“乘法口诀多不多?表示什么意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这样调动起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渗透了新知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可谓一举两得!因此,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孩子们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一连串的问题便自然而然地迸发出来,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产生了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强化训练,给学生一张善于提问的“嘴”
学生有了提出问题的胆量和欲望后,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会问、善问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训练。
1.尽量提供机会,勤于提问。首先要“说中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课堂上凡是能让学生提问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试试,熟能生巧,久而久之,他们的提问能力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其次要“做中练”。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具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之后,引导学生提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么算?它底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原来圆柱底面的什么和什么?它的高相当于原来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该怎么算?”等问题,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最后要“想中练”。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教学《通分》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本并质疑。在边看边思考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就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分时,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好问题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大家在熱烈的讨论中深化了认知。
2.留心观察生活,敏于提问。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的习惯,在观察中与问题打交道。如:在学校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一些学生观察发现,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则不同。疑惑中,好问题“400米与800米赛跑时,运动员为什么不像100米赛跑那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相邻跑道起跑线之间的距离分别有多远?”应运而生。此时,教师应该大力赞赏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问题意识始终旺盛。
3.结合课外学习,精于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预习、复习的过程中培养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预习《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要求学生把自学到的知识点或疑惑的地方以提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就可能提出:“什么是百分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百分数?它表示什么意思?”“百分数是分数吗?”“百分数能带单位名称吗?”等问题。这样常抓不懈,学生的提问能力必将逐渐提高。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提问,在提问中思考、探索,在有所发现后再提问,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在问题中反思、成长,提高自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陈秋芸.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反思与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6(6).
[2]周娜.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责任编辑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