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劳动教育树品牌,厚植立身修心育英才
2020-06-11焦佳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更是关系到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今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从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内涵?如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走进被专家称赞为“中国劳动教育的一面旗帜”的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深入了解该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历程,挖掘该校劳动教育特色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展现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风采,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变革与人才培育提供参考。
201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一行,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天津附中”)调研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专家们经过深入调研,一致认为学校是“全国劳动教育典型校的新发展”,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做法和经验给予充分的肯定。
北师大天津附中是劳动教育的传统校,六十八年来耕耘不息,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在劳动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形成了“立身修心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还被确定为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基地、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实验学校。
面对新时代、新格局、新要求,学校以劳动教育特色建设为主线,汇聚校内外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师队伍,重构创新能力培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创新,开辟出切实有效的特色教育发展新路,真正地让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承接传统,打造浸润文化内涵的生长链
北师大天津附中的前身天津市第十三中学兴建于1952年,2001年在天津市教委的指导下,由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不仅是天津市建国后首批国办中学,而且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校。在学校发展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传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了基础。
早在20世纪50年代,学校就确立了“勤工俭学”为核心的劳动教育理念,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校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劳动教育,探索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模式,开辟了勤工俭学的有效途径。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体力与脑力相协调,充分彰显着劳动教育的优势。
升入天津医科大学的1990届毕业生常耕卫在回忆勤工俭学时期的劳动教育实践时,不无感慨地说:“在中学阶段能参加几次这样的劳动,我感到是幸运的,而且永远难忘。它改变了我们只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个狭小的天地里,丰富了我们各方面的知识,缩短了学校生活和社会的距离。”可见,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有效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学校开启了探索多层次的技术课程体系之路,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央教科所的专家的专业指导下,学校将劳动教育实践引向纵深,并将实践的重点放在劳动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上,赋予劳动教育新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初,学校编写了《劳动技术教育课教学大纲》和劳动技术课的有关教材。1994年,学校更是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新颖的三层劳动技术教學楼,配置了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教室,为学生的持续成长打造了良好的育人基地。
2011年,天津市启动特色高中建设项目,劳动教育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学校明确了劳动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和教育价值,确定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人才培养特色,以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为发展基本点,不断挖掘学生的成长潜能,诠释着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新模式。
自“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确立以来,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教育迈入了新阶段。校本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劳动技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特色功能中心和多种实践平台更新升级,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时代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劳动教育却没有因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反而与学校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学校凝炼了深厚的历史传统,逐渐形成“立身修心教育”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2015年,学校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发展为“立身修心教育”特色,并成功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立身修心教育实践的深化研究”,在办学实践的沃土上,再一次培育了劳动教育新的生长之花。
综观劳动教育传统继承之路,北师大天津附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依据,有方向、有规划地实施劳动教育特色建设,教育与劳动联动并行,培育“立身修心教育”特色文化,为师生打造了启智创新的筑梦空间。
革故鼎新,搭设立身修心并举的创新链
进入21世纪,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对加强学生劳动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创新发展劳动教育,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成为北师大天津附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北师大天津附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学习政策方针和文件指示,致力于探寻劳动教育传统校创新发展的依据和动力。学校先后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进行了新的解读,将劳动作为人才培养的立身之本,并着手构建以“立身修心教育”文化为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多年以来,北师大天津附中对劳动教育的内容理解在不断变化,从对“教劳结合,全面育人”的探索,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办学特色的提炼,再到现在“立身修心教育”总体目标的确定。可以说,改革创新已然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我校前面50多年的劳动教育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开始时注重促进人体力和智力能力的不断提升,之后我们意识到只有人的才能和志趣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才能成为马克思谈到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谈及如何在劳动教育特色建设时进行改革创新,北师大天津附中校长杨伟云分享了她的思路。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阐释,实际上也是对科学教育理念的深刻解读。对教育理念的理解越深入,学校的劳动教育体系就越严密。
在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北师大天津附中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即对人的关注由人心智全面发展深入到人身心全面发展层次。学校意识到,要想实现“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化劳动教育的本质,从“技术立身,艺术修心”转入到“立身修心教育”中,赋予劳动教育“立身”与“修心”两项重大职责,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品格。
近年来,学校借助科技教育优势,打造了“笨小孩”创客空间,以创客教育为亮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目前,学生已在创客空间设计制作了智能家居、太阳能追光、导医服务机器人等20余项创新作品。其中,学生设计的智能家居项目在天津市科技创新大赛工程类获一等奖。
学生刘朋在上过劳动教育课程之后这样总结道:“在制作台灯的过程,我感到仅靠灵感和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永不放弃的毅力和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这次收获对我以后立足社会、与人交际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实践,我体会到了劳动的美好,既有掌握技术的成就感,又有团队协作的归属感。”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北师大天津附中用严谨、深刻的探索精神敲开了创新人才培养之门。
优化体系,升级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链
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北师大天津附中以“立身修心”为总体目标,以“修德、明理、尚学、生才”为教育基本元素,着力构建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以“生才”为目标,整合学科课程、社会实践、校本选修、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组成了涵盖国家和校本课程两个层次的“劳动课程群”,有力带动了学校课程的精细化、科学化与体系化发展。
学校确保开设规范的劳动技术课和通用技术课程,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技术含量,完善劳技教育中心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规范、现代化的动手实践环境,实现劳动意识与技术能力、劳动思想与技术思想的结合。在初中部,学校以国家和天津市课程文件为依据,开设多个项目的劳技课程,同时编有校本劳技课程教材;在高中部,学校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为依据,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组织学生学习技术与设计知识和方法、学习专题设计选修模块,提高学生理解、使用、评价、管理技术的能力。
学校注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分年级开设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塑造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针对七年级学生,学校注重的是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教育,尤其是家庭劳动。所以,学校会通过“学生手册”对学生进行指导,定期以班会的形式开展劳动比赛,互相督促、激励,在期末家长会上,教师以此为主题邀请家长交流探讨。与初中阶段侧重技能培训不同,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心转移到了人格培养与社会交际方面。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学校结合生涯规划教育,开展以“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改变生活”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探究劳动在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以此启发学生确认自我价值,坚定人生方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劳动技术课、通用技术课和艺术课为龙头,探索学科融合强化劳动教育。一方面,在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强调技术教育中的艺术渗透,又有艺术教育中的技术成分。学校在艺术教育中心为学生开设了版画、陶艺、雕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设计、篆刻等艺术类课程,同时也在劳技教育中心开设了建筑模型、刺绣、电脑制作、丝网花等劳动类课程,进行劳育和美育相结合的探索。这些课程是学生“学会生活”的重要实现方式,通过作品的创作过程与最终完成,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和发展了自己的潜能,梳理了自身的优势,明确了扬长和补缺的方向,为
“人尽其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训练和底蕴积累。2013级学生吕仲浩在共青团中央《我的中国梦》
系列的访谈节目中曾经谈到:“在太阳能追光项目研究中,项目从设计、制作到试验报告都是我们小组同学合作完成的。每当遇到挫折,我們都没有放弃,我想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精力,才让我们不断的进步。”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教育突出了育人的功效,它有机统一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在学生服务中强化劳动教育,注重培植学生的劳动服务观念,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如每个班负责一周所在楼层年级卫生区的卫生打扫工作,且与物业人员做好工作上的互补,以保证楼内干净整洁。同时,每周都有一个班级参加学校的文明值周活动,进行中午打扫卫生、整理图书的志愿服务。此外,学校还定期邀请劳模来校进行讲座,如曾多次邀请劳模孔祥瑞讲述码头工人的创新劳动故事,以及劳模徐文华讲述环卫工人用劳动创造美丽的故事。
多年来,学校的劳动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满意度高,效果显著。自2015年以来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非常喜欢上劳技课、通用技术课,90.38%的学生肯定劳技教育开设的必要性,96.16%的学生认为提高了技术素养,98.07%的学生认为劳技教育课程对将来社会职业选择有帮助。甚至有不少毕业生反映,劳动教育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创设平台,构建资源互助共享的合作链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是近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加快推进的重点工作。学校紧紧围绕“立身修心”育人目标,继续深入探索劳动教育指导的新模式、新途径,努力构建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合作育人体系,使校内校外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其一,开辟校际合作新桥梁,凝聚教育合力。持续开展校际合作,是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据了解,学校已经与多所中小学结成了联盟校,构建起校际合作的有效桥梁,并逐步在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课程共享、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实现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加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学校应邀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座谈会,先后参与了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研制工作。目前,“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学生劳技教育研究共同体”秘书处落户学校。学校筹备召开了劳动教育经验交流会,并作为牵头学校,组织编写了北师大教育集团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教学资料,发挥劳动教育优势资源的区域辐射和引领作用,为学校劳动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了保障。
其二,创设家校共育新途径,护航种子成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实施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优化家庭亲子关系,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目前,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正有序进行。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信等方式,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生手册”,布置诸如拖地、帮厨、社区清洁等具体的家庭劳动作业,切实保障家庭劳动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从家庭开始,从自我劳动、家庭劳动,到学校的服务岗位责任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其三,提倡社会实践新模式,夯实劳动教育。协调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也是学校合作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采取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和学生自主联系的志愿服务岗位相结合的策略,学生每周走出学校,走进公共服务场所。同时,结合研学旅行、生涯体验等,與周边热电厂等企业、边远地区学校,开展交流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工厂企业、农村家庭,体验生产劳动和生活劳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彭宇琳受益匪浅。她说:“这次活动告诉了我:劳动真的很快乐,我一定积极参加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增加经验,同时在劳动中提升自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制度保障,加强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链
教师队伍整体的发展壮大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为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北师大天津附中变盲目发展为任务驱动,采取工作室制和特训制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能力培训工作,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首先,学校选拔通用技术和美术特级教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一方面,通过境外培训、参加高端论坛等方式,开拓教师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名师做讲座、上示范课、师徒结对等方式,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激发教师成长动力。如今,在程实这样醉心于劳动教育的老教师带领下,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业务精良、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劳动技术学科的教师队伍。天津市首位通用技术学科特级教师姜腾就出自这个奋斗向上的集体。这些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由教师主动开展的教学创新并加以推广,多位教师在全国劳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论文评选中获奖。
其次,学校以特训制鼓励优秀班主任、劳动技术和艺术等专长教师进一步发展,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项目型技术实践室。同时,聘请市内外专家来校指导,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平台对专长教师进行培训,并选派专长教师参加各种各类劳动教学大赛和专业大赛。现在,学校已培养出一支熟悉劳动教育的优秀班主任队伍和学科教学教师队伍,培训效果显著。
师资队伍的壮大,激发了教育科研的活力。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教师团队先后完成了“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普通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发与社团管理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全国劳技教育学术会议多次在学校召开。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标志着学校劳动教育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北师大天津附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承优良传统,打造了劳动教育的特色品牌,实现了教育创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学校以优化教育平台,突出办学特色,让劳动教育在学生中扎根、开花、结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