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2020-06-11肖庆顺
肖庆顺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如何加强劳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成为重要的课题。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思路、战略任务和主要举措。课程是教育的载体和支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中小学如何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劳动教育进行探讨。
一、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和目标
(一)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在中小学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劳动教育,首先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有过“德育、智育、体育”“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等不同的表述。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名称、目的、内容、实施方式、保障机制以及教育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始终是教育方针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这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定位和地位,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也包含相应的内容,注重学生实践和体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呈现。
(二)确立“育人导向”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以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等国家标准为根本出发点和主要依据,
要根据劳动教育的目标确定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现整体性、阶段性和层次性。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明确提出劳动素养、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精神等目标。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劳动意识作为学生社会参与的重要素养,劳动意识包括: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意见》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这些都是确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进行确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劳动态度,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尊重、热爱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和劳动者,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具备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一)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意见》强调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结构,首先,要高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国家的劳动教育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普通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这些都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要把这些课程开足开齐,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按照标准创造性地实施。其次,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开发适合本区域、本校实际以及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管理层级上的相互协调,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类型上相互沟通,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互融合,课程内容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
(二)精选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内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是所
有的劳动都有教育价值,我们寻找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劳动,将其界定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課程内容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挑战。《意见》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类劳动教育。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特别是要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所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这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服务性劳动教育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社会公德。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要求上要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和学段的差异性,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拓展和深化。《意见》提出小学低年级注重劳动意识启蒙,主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同时,适当增加服务性劳动教育。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劳动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丰富职业体验,通过服务性劳动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三、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一)形成多样化综合性的实施途径
一是要严格开设好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课程,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要按照规定课时开足开齐,达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3个学分的必修要求,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其次开发并实施好劳动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要通过建立课程执行制度,不允许削减、挤占劳动教育课,保证开足开好。
二是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因此要充分挖掘其他学科课程教学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借助其他学科的教育载体开展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可以通过劳模和劳动者的事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等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等学科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是在各种活动中结合活动特征融合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在家庭中进行日常生活劳动,通过做家务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在学校中除了课程之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融合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开展班会、队会,在学生社团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通过设立劳动周给学生创造参加劳动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需要特别注意,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要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学生要真正进行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获得真实的体验,有劳动的收获,实现劳动的教育价值,从而提升育人实效性。
(二)健全全面真实的激励性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完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制度。正如《意见》所指出的,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建立刚性的硬指标,这样才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学生劳动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既要记录学生劳动的结果,又要记录劳动过程中的关键表现。例如:学生学习梅花剪纸,既要剪出一朵梅
花,又要在剪纸过程中体验感受色彩或者圖形的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在评价的主体上要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明确责任主体和各自的职责。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劳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发挥督导的作用。学生要能根据评价指标要求对个人劳动教育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家长要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要通过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以及教师实施中的情况以及时代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对教师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情况要进行科学评价,以便改进实施方式,提高实施效果。
四、明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资源保障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相应的资源予以保障,提供必要的支撑,要根据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强资源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一)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从校内来说,要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教室,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劳动教育特色校应建立劳动教育专用资源教室或者劳动教育基地,提供必要的劳动教育的设备和耗材。从校外来说,以区县级为统筹规划区内的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如每个区县至少建设1个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高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也要创造条件向中小学生开放。
(二)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努力配齐配足专任教师。目前中小学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劳动教育需要。二是聘请劳模、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三是对劳动教育教师开展培训,通过专项教研和专项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四是完善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明确考核办法和要求,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同等对待,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建立家庭社会的协同机制
家庭和社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劳动教育要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多方主体的协同育人。在劳动教育中,家庭体现基础作用,社会起到支持作用,学校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利用家庭的劳动教育资源,特别是要转变家长观念,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劳动,提供劳动的机会,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同时,社会应发挥支持作用,社区、村镇、养老院、福利院、企业、科技或文化场馆等要通过校外劳动基地建设、提供劳动教育的岗位和机会等多种方式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
注: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促进特色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BE1065)成果。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