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运动性活动区的实施策略
2020-06-11潘少红
[摘要]作为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一种新型模式,运动性活动区不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能让幼儿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促进身心全面健康成长。如何有效开展运动性活动区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基于幼儿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幼儿园运动性活动区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发展;体育教育;运动性活动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体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体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增强幼儿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幼儿园体育活动主要以体育课与体育游戏为主,难以满足新时期幼儿发展的需求。为此,我们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要引入运动性活动区模式,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身体,促进基本动作的发展,体验运动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精心规划,合理划分活动区域
划分运动性活动区时应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身体承受力、运动机能变化规律、动作发展需要等因素。小班幼儿年龄小,动作不协调、运动力弱、活动量不大,可设置小型单功能的运动器械区、生活化游戏化的综合区等。大班幼儿年龄较大,动作灵活,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明显增强,活动量较大,可设置大型综合性运动器械区、攀爬跑跳区等。划分区域时要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要合理分配区域,不仅要有运动量偏小的区域,也要有运动量偏大的区域;既有提高身体素质的区域,也有锻炼运动思维能力的区域。
二、合理投放活动器材,引导孩子自主选择
开展运动性活动区前应为幼儿提供体育活动器材,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活动开展的成效。为此,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动作发展需要及运动能力合理投放体育活动器材。
(一)投放器材要符合层次性原则
投放的器材应具有层次性,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差异以及器材的难易程度将不同类型的器材投放到不同区域中,以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需要。
以投掷球类区为例,可提供高度、宽度不同的篮筐、尺寸不一的篮球,让孩子们自主选择适合个人高度和宽度的篮筐、大小合适的篮球进行运球投篮练习。再以平衡区为例,可提供不同宽、高与长度的板凳、平衡木、竹梯、轮胎、架子等,幼儿结合自身能力选取相应难度的器材“过桥”,能力弱的幼儿可选择单个器材或简单组合过桥,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多种器材组合挑战自我过桥。通过有层次地投放器材,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不仅能增强幼儿的自主性,而且能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投放器材要符合安全性与多样性原则
投放器材前应根据安全性、多元化的要求选取器材。幼儿一般不会长时间玩一种器材,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逐漸失去运动的兴趣,可将器材重新组合或创新玩法,让幼儿获得新鲜感,激发运动的兴趣。首先,采用一物多玩的方法。以玩球为例,平常幼儿多是拍球、踢球、滚球,可开展“乌龟走路”背球、“螃蟹走路”两人夹球等新游戏。其次,采用多物一玩的方法。如在投掷练习时引导幼儿进行飞镖、弹弹球游戏。最后,采用多物多玩的方法。将几种器材进行组合探索新玩法,如用纸盒与油桶组合成平衡木。此外,要特别注意器材的安全性,不选取尖锐、有潜在危险的器材,保证幼儿安全。进区前对场地、材料与幼儿进行安全检查,使用器材时进行安全教育,如攀爬时不推不挤、投掷球时不随便乱扔。
(三)根据幼儿发展目标投放器材
教师应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不同、动作发展的差异等,选取与之相适宜的器材。小班投放能简单掌握、易于模仿,锻炼走跑跳、身体协调能力的器材,同一种类器材数量要充足。大班投放动作技能要求较高,符合一物多玩要求,活动强度偏大、能促进综合运动能力提高的器材。
(四)根据不同活动区域的功能特点投放器材根据活动区的功能特点投放器材,如:在跑跳区内放入高低不同的跨栏、跳绳、布袋、辫子尾巴、啦啦棒、羊角球及绕跑障碍物等器材,供幼儿自主练习跑跳动作;将沙包、飞盘、可乐瓶与套圈等放在投掷区便于投掷练习。还可因地制宜投放器材,以活动区“穿越火线”为例,幼儿在狭小的楼道、操场角落的区域里用绳带拉出高低交错的“火线”,选择体操垫、PVC框及轮胎自主布置“野战”场景,进行钻、爬、跨、跳、投掷等动作练习。
三、创设不同主题的区域活动方案,提高幼儿参与热情
运动性活动区分为主题与非主题两类。非主题运动性活动区是结合幼儿年龄、兴趣以及动作发展特点来设计运动性活动区的形式与内容,如运动器械区、平衡区等。主题运动性活动区是围绕主题背景,结合主题的相关经验与内容来创设组织运动性活动区,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比如,小班“可爱的小动物”主题活动,设置动物乐园、找朋友等运动性活动区;大班主题活动“冬天来了”,设计小动物过冬、快乐旅行为运动性活动区内容。
四、采用灵活有效的运动性活动区组织形式
1.开展班级轮换活动。各班进入活动区熟悉场地与器材,以一周为期限,依次轮换到下一个活动区,这是开展运动性活动区的有效形式。教师在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场地与器材,了解器材摆放、区域设置等情况,商量讨论区域需要的器材、摆放位置及搬运安全,师生共同完成搬运工作。活动中教师应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活动结束后将器材放回原处。
2.开展班级间的混合活动。当幼儿明确活动区场地、器材与规则后,把相邻两个同年龄班级合并一起进行活动。教师将同班幼儿一分为二,分别进入相邻班级的活动区,幼儿可以在两个班的活动区活动。开展班级间的混合区域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扩大了交往范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3.开展年级同龄共同活动。幼儿积累了班级间的混合区域活动经验后,可进行年级同龄共同活动。打破以班级为单位的运动性活动区界限,幼儿活动区域更广、器材更多、参与兴趣更浓、沟通交流机会也更多。教师带上半数幼儿到相距较远的活动区,鼓励幼儿结伴到邻近的区域中活动。对于胆子小不敢到其他区域去玩的孩子,教师应给予鼓励与引导,或者让胆子大的孩子带着结伴同行,幼儿的胆子会逐渐变大,能独自到其他区域中去活动。
4.开展混龄活动。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混龄区域活动,让各年龄的孩子在运动性活动区中获得情感、经验的交往,弥补其他活动的不足。在活动前组织中大班讨论“在活动中如何做个好姐姐、哥哥?如果弟弟妹妹不会玩、不愿玩应该怎么办?”小班讨论“我不会玩,怎么请哥哥姐姐帮助我?”幼儿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区域与玩伴,自由交往,共同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多鼓励幼儿说说对活动、器材的看法,以便对下次活动进行合理调整。通过以大带小的混龄活动,让年长与年幼的幼儿相互合作、相互关爱,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在幼儿之间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
五、适时指导,提高运动性区域活动成效
对于运动性活动区而言,虽然非常强调幼儿的自主活动,但仍不可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应注意观察,找准时机引导帮助幼儿,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第一,在自然状态下的随机指导。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一起热身运动、游戏,做示范指导,或组织幼儿观看图片、视频,讲解相关知识。第二,在特殊情况下给予指导。若器材或内容不能满足孩子需求,教师可与幼儿商量,或放手让幼儿对器材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当幼儿出现求助、过激行为,或者存在不安全因素,教师要立即介入给予指导及有效保护。第三,小结与放松。让幼儿说说自己的运动项目、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通过谈话能了解幼儿的参与兴趣、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还为幼儿提供了相互学习解决问题的平台,有助于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洪欢.为孩子插上自由的翅膀——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初探[J].小学科学,2015(6).
作者简介:潘少红(197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