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标记理论探索英汉语中性别词汇歧视的现象

2020-06-11张焱

戏剧之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性别歧视

张焱

【摘 要】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语言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而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体现在英汉词汇上。本文运用传统标记理论对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分析,主要从形式、语义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阐释,最后提出一些消除性别歧视的观点。

【关键词】性别歧视;标记理论;英汉词汇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179-03

在生活中,语言本身没有感情色彩,更不存在性别歧视,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态度都是一致的。然而,社会中对两性的不同态度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人类的社会风俗以及社会观念等。只要稍加留心便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的现象常常出现,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语言意义的最小单位——词汇上,对英汉语言中性别词汇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及结构方面的相似及不同,以及语言的文化内涵及相互联系。英汉性别词汇中的歧视现象在标记问题上尤为突出。语言标记是语言中固有的一种特征,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生活。20世纪30年代至今,国内外语言学家对标记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基于标记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并不多见,本文拟从这一方面进行尝试性研究。

一、标记理论

说到标记理论,要从它的源头——结构主义语言学说起。结构主义语言学以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说作为诞生标志,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主义学派。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由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的音位学家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 , N .S .)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著作《音位学理论》(The Principles of Phonology)中提出的,“一对音位对立中,其中一个成分的特点是具有标记,而另一个成分则没有这种标记。”标记理论在创立之初只是分析了音位成分,之后又经过雅格布森(Jakobson)、乔姆斯基(Chomsky)、莱昂斯(Lyons)等语言学家进一步研究概括,慢慢对后来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中,Lyons(1977)将标记细化,特别是与词项结构有关的标记现象具体分为形式标记(formal marking)、分布标记(distributional marking)和语义标记(semantic marking)三种类型。

形式标记分析的重点是词汇的外部形态, 一般特指形式相关的对立项。在两个外形相对的词汇中, 没有标记的就被称作无形式标记, 具备特殊外部标记的被称作有形式标记。一般来说,形式标记分为派生(derivation)和屈折(inflection)。派生的表示方式是增加词缀(前缀或后缀), 例如, tiger和tigress。屈折的表示方式是变换词汇的语法特征,如将名词变格或动词变位,英语中的屈折是用后缀来表示的,例如,boy与boys、go和going,所以tiger、boy、go是无形式标记词,而tigress、boys和going 为有形式标记词。

分布标记分析的是语言的语用范围。通常有标记项的范围比无标记项的要小。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属于包容关系,即有标记项指代了其一定的特征,而无标记项对有标记项的特征保持中立。比如man和woman这对对立词汇中, man可泛指人类,不仅可以指代男性, 也可以指代女性,所以man属于无标记项,而woman仅指代女性,属于有标记项,因此man的分布范围比较广,而woman的分布范围则受到了限制。

语义标记是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词义间的差别,即根据语义范围的具体性和概括性来区分。在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 语义上无标记的词要比语义上有标记的词的指代范围宽泛得多。例如,child 和 boy这一对上下义词, boy的语义所指要比child具体, 因为child既可指男孩也可指女孩,而boy只能专指男孩。因此child语义范围比boy更宽,child为无语义标记词,boy为有语义标记词。

二、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人类社会当中,男性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很多国家和民族文化中都有性别歧视现象。语言是反映社会的镜子,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最明显的就是反映在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自从妇女解放运动开始,语言性别歧视就引起了女权主义提倡者和语言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无论学习哪种语言,学习者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词汇。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反映了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种种变化,同时也展示出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因此本文主要以英汉语中的性别词汇为分析对象。

(一)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1.构词方面。在英语词汇中,男性名词通常被视为标准和主体,女性名词往往被视为男性名词的附属或变体,是作为男性词的派生词而存在的,这直接反映了语言形式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很多阴性名词都是阳性名词增添词缀产生的。例如,“-ette”是个阴性词缀,原意为“小的”,多用于表示无生命的物体或事物,如essayette(短论文),kitchenette(小厨房)等,随后,被逐渐用于描述女性,却被认为有歧视倾向。如为了与bachelor相对应而专门创造出来的bachelorette(未婚女人)。而“-ette”這个表示“小”的后缀,在指代女性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对女性歧视的一种社会态度。

2.男性词泛化。“man”这个词最能体现英语中的男性词泛化现象。在英语中,和“man”搭配的词汇有一百四十多个,而与“woman”相关搭配的词汇很少,几乎不到十个。而从man搭配衍生出的一些词汇来看,也可以感觉出其中隐含的性别倾向,如manage(控制)、manual(体力的)、maneuver(控制)、manipulation(处理)、manufacture(制造)、manuscript(手稿)、command(指挥)、demand(要求)等。从这些均含“man”的词汇中,我们能感觉出这些词的相似之处,即强势、主宰和力量。

3.语义方面。在词汇语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相对应的阳性名词相比较,很多阴性名词都发生了语义变化。比如英语中的“queen”在词源上与“king”并没有联系,“queen”指的是wife of a king,即“queen”与“wife”有著本质上的渊源,wife的本源是古英语quean的语音变体,而quean的意思是轻佻的女人,有着负面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如今被尊称为女王的词,一开始来源于一个贬义词,这说明最早的语言中就已包含对女性的歧视。另一个例子是“virtue”,它的意思是“道德、优点、功效、英勇、正直、善良、耐心”,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词,几乎集所有美德于一身。在神学中“virtue”也指“道德天使”,但是这个词汇最早是用来形容男人的,表示男子气概、男子汉的勇气,因此有by virtue of或in virtue of的短语。

三、汉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像英语那样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对于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还未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开展。但与英语类似的是,汉语中的性别歧视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造字方面

甲骨文中,“女”字的形象如同一个跪在地上的人,脸朝左,双臂在胸前环抱。由此看来,“女”字的甲骨文表现出从造字开始女性的社会地位就非常低下。此外,很多和“女”字相关的汉字,如“娶”“妻”“妾”“耍”等,其结构都是“女”字在下,这也体现出古人造字时对女性的歧视。

(二)语义方面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汉语中和女性有关的名词,其词义很多都带有贬义,但是与男性有关的名词,其词义大多是含褒义的。在汉语中,很多性别词汇,无论表示褒义还是贬义,都是无标记的。比如我们常见的一对性别对立词“阴”和“阳”,“阴”常用于指代女性,常含贬义色彩,并且与“阴”组合的词汇,也常含有贬义,“阴毒”“阴谋”“阴险”等。而相比较指代男性的汉字“阳”,常与之组合的词汇多含有褒义,“阳光”“阳关大道”“朝阳”等。

(三)组合方面

汉语中,男性词汇与女性词汇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往往这样的组合多是男性词汇在前,女性词汇在后,比如我们常见的“男耕女织”“夫妻”“男女老少”等。这些词汇的结构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的思想特点。在以男权为重的社会文化中,人们的思想、态度以及社会分工和结构都倾向于男性,对于词汇中文字顺序的安排就会明显受到男权思想的影响。

此外,英汉性别词汇中的歧视现象还有一些其他相似的地方,比如从英语国家的姓氏上能体察到性别歧视的确存在,在英语国家里,婚后的女性要随丈夫的姓,再如,William和Mary的儿子叫Williamson,而不是Maryson,这些例子说明在英语国家里,从姓氏产生以来,对女性的歧视就非常明显。而在中国古代,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姓用来‘别婚姻,而氏用来‘明贵贱,二者作用不同,男女的称谓不同。且在旧社会,女子婚后也要从夫姓,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汉语中对女性的歧视。

另外,中西方对于father和mother的认知也有相似之处,比如英语中的“motherland”对应汉语中的“祖国母亲”,“mother tongue”则对应汉语里的“母语”,还有 “失败是成功之母”,英语的表达是“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说明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母亲(mother)”这个词都有相似的态度和情节。但在历史上,一些具有伟大成就的发明人,则往往用“xx之父”,即“father”这个词来表达。这充分表明了两种语言的不谋而合,确切地讲,这是中西方不同社会文化的人类对男女两性共同的看法。

四、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形成原因

(一)文化传统

为了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中西方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用中性词替代性别歧视语、避免使用一些阴性后缀,以及避免使用轻视女性形象的表达等。但中西方文化中男性为重的思想才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西方社会文化中,人们认为男性才能主宰世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所以要由男性统治世界,女性要听从男性的安排。此外,西方文化把女性看作是万恶之源,比如亚当是受到夏娃的诱惑才去偷吃禁果,导致人类被驱逐出伊甸园;盛满祸害的魔盒是美丽的潘多拉亲手打开的,结果让人间充满了灾难;特洛伊战争也是因为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引发的。从这方面来看,中国文化中也对女性充满了恶意,如历史上把漂亮的女人称为“红颜祸水”,等等。

(二)社会分工

汉语中有一句俗话“男主外,女主内。”而在英语中也有一句对应的表达“Men make houses,and women make homes.”人们传统的思想认为,男人出外工作,主宰社会、掌握经济权利,因此代表了地位、权利和统治,而女性留在家里照顾家庭、相夫教子,把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里,没有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因此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只是男性的附属和家庭的点缀。男女社会分工差异导致双方在政治、经济上的差别,而这些差异进一步反映到语言中,从而产生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五、结语

语言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外在表达方式,人们可以任意改变。因此,即使语言非常完美,字面上没有体现出丝毫的性别歧视,但人们在生活中还是会表现出来,所以仅做到语言上的平等是毫无意义的。社会对男女性别的差异对待,进而导致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这是语言使用者的问题,而不是语言系统的问题。因此想要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消除人们思想上的歧视,否则旧的歧视用法被消除或取代后,新的语言歧视还会继续产生。从本质来看,要实现男女平等不能只依靠语言的刻意改变,而是要靠全社会思想和意识的平等,以及健全的法制,要靠女性自身的努力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男女平等。

参考文献:

[1]李向红.英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227-244.

[2]牟章.英汉标记现象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3]刘玉娟.标记与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19-21+29.

[4]严晓球,叶芝.性别歧视在英语词汇中的表现和产生原因分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0(03):31-34.

[5]胡冰霞.对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11):235-236.

猜你喜欢

性别歧视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中国“直男癌”现象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原因探析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