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哑石诗歌中的自然意象

2020-06-11路璐

戏剧之家 2020年16期

路璐

【摘 要】哑石早期创作的组诗《青城诗章》是其代表作之一,整组诗有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哑石借自然意象表达了其思想中的禅道精神,这也是《青城诗章》的独特性所在。

【关键词】《青城诗章》;自然意象;禅道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173-03

《青城诗章》被认为是哑石的代表作之一,而这组诗也算是对哑石早期诗歌观念的总结。因“从童年起就在身上烙下印记的‘自然一词”,所以在这组诗中,哑石运用了一系列自然意象来表达个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这组诗的主题,就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它是在一个开放的、力图与现代文明对话的场域中进行的,包括‘自然一词本身。所以,它不是新山水诗,也不是新田园诗。它的写作欲求,或者大自然究竟教育了我们什么。”①尽管赞叹自然的主题在这组诗中所占篇幅较大,但这组诗仍然是倾向于诗人对自然的思考,总体基调是向内的,这是源于禅道精神对诗人的影响。

一、自然意象系列

“自然”是《青城诗章》的创作主体。这组诗有一个题记,是荷尔德林的“若是大师使你们怯步/不妨请教大自然”。这个简短的题记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对象和情感基调。

山谷是这组诗里最常出现的意象。哑石在创作《青城诗章》期间,曾多次前往青城山。当他身处山谷之中,周身的万事万物都激发了他对山谷的喜爱之情:“是的,写作改变了我的内心世界,通过倾听,它馈赠给我一种异常珍贵的东西:爱,热情。”②面对静谧空旷的山谷,诗人毫不犹豫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在这空旷的山谷呆着多好!”③面对雷雨中的山谷,诗人用极具美感的诗句,满怀深情地写出了雷雨和山谷相得益彰:“被一根充满静电的手指缓缓地/抚摸 没有不安。这是先兆:/山谷中的雷雨来得总是那么自然!”④在题为《抒情》的这首诗中,诗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山谷的热爱之情,直接呐喊出自己对山谷的感情:“噢 山谷 我是爱你的呀 请允许/我与你有同样朴拙而深沉的脉动!”⑤身处山谷之中,面对山谷的宏大,更加突出了人的渺小,诗人对山谷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升华成敬佩与谦恭之情:“现在 我不能说理解了山谷/理解了她花瓣般随风舒展的自白。”⑥面对山谷的各式美景,诗人认为这是山谷对他的施舍,而在《馈赠》里也有相似的表达:“山谷给我的最重要的馈赠/不是词语 不是夜露打湿的大小事物中/那多音节虹彩、寂静的秘密完成。”⑦诗人敬佩山谷的无私奉献,同时他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价值所在:“当一切若有所思 我会奉献出什么/一如畅饮过的山泉在腹腔中回旋、/升腾 并化为山谷广阔的体温……/哦 能保持自然流畅的谦恭真好/我躺着 听万物隐秘的热力火光沉沉。”⑧当然,《青城诗章》中不仅有山谷这一意象,“一位诗人是否杰出,要看他占有怎么一片意象世界。”⑨从自然延伸出丰富的意象,也是《青城诗章》的一大特点:“或许 我真的领悟了植物们/缭乱中的精确有序 领悟了动物/温顺隐忍、但又迥然相异的命运——/瞧 山体里潜伏的钨矿正沙哑地/悸动 其额头润泽、坚韧……/而当我试着与周围彻夜地交谈/那双宏大之手就会使一切变得简拙/像流泉 轰的一声将星空、微尘点燃。”⑩简短的几句诗,包含了植物们、动物、钨矿等意象,而诗人能够与周围的事物进行交流,产生共情。

里尔克诗歌的“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双重特征吸引着中国新诗的创作者,哑石也曾提到了里尔克对他的影响很大。按照哑石的评价,他认为自己算是一个抒情诗人,而里尔克的诗歌正激发了其体内的浪漫抒情因子,这一点在《青城诗章》中体现得最明显,诗人在抒发热爱自然的同时,还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神秘性是其特点之一。在他笔下,山谷具有朦胧、忧郁、深沉的特点:“即使青铜色的岩蝶在每一树枝上/啁啾(它们被山谷的静谧鼓荡着)/我也不会把这里当作未来生活的起点。”?“寂静之蓝亲吻着山谷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里 在满坡乱石和金银花中/生命的思虑已显得非常多余。”?因为山谷的博大与沉默,致使诗人无法完全了解山谷的一切,并且诗人对山谷有崇拜之情,因而山谷的神秘吸引著诗人去探索:“即使长夜不去 我也不后悔/因为你会允许将更秘密的事物动用!/譬如沉钟的幼兽心脏 譬如/头顶那哗啦啦绽放青花的浩淼星空。”?优秀的诗人不惧怕谈论自己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受的影响。正如哑石受到里尔克诗歌神秘性的影响,同样,在《青城诗章》中也可以找到王维的影子。王维的山水诗清丽自然,别具格调。《青城诗章》中出现较多的意象有泉水、鸟兽、月亮、灌木、树林等,而这无一不体现出诗人雅致的态度。

自然意象在哑石的诗歌中并不是浅薄的能指,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含义。在《青城诗章》中,哑石往往将内部世界与外部风景相互应和,达到一种情景与共的状态。“真正内涵在于超越形体意义上的借代式联想或功利意义上的影射式联想,而以具有高度兴发感动功能的喻体来诱使接受者进入宇宙、自然,感悟出它们生存的、发展的以及与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对真理的兴发式隐喻。”?尽管在这组诗的最后一首《象征》中,诗人说“这山谷绝非象征”?,但诗人在其他诗中多次把自己化为山谷,感悟着山谷的情绪,与山谷进行沟通交流。“当一切若有所思 我会奉献出什么/一如畅饮过的山泉在腹腔中回旋、/升腾 并化为山谷广阔的体温……”?山谷的无私付出,引发诗人思考自己的价值所在,这时的山谷不再是实体,而是诱发诗人思考的中介。“而当我试着与周围彻夜地交谈/那双宏大之手就会使一切变得简拙/像流泉 轰的一声将星空、微尘点燃。”?山谷让诗人变得简朴、谦卑。当诗人面对山谷中的小动物时,“老实说 对于山谷中的小动物/我心怀愧疚 无法直面它们的眼睛/那里面有紫色的雾(沙沙流曳着)/有善意的、并将在胆怯中永恒存在的/探询。”?这些小动物们纯真无邪、善良胆怯,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童真,“是的 到了牙齿一颗颗疏松、脱落的晚年/我还会记起这一切 坚持着/并用灵魂应答那再度敛聚的童真。”?只有在山谷中,或者说只有在大自然中,诗人才重新发现了生命的价值所在:“总有一天 我会看清它的面目/如认识自己。还是到月色澄朗的外面去吧/散步、细细思忖每一卑微的事物/且把它作为漫漫睡眠的永久秘密——而当我再一次睡去 月亮沉落/它 已是暗星与天边曦光细密的结合体。”?《抒情》是这组诗中表达情感最为直接的一首,但诗人并没有流于情感的宣泄,而是尽量克制自己的感情,接连用四个“请允许”来避免情绪的失控。象征手法的使用,使《青城诗章》维持了一种平衡——既不沉溺于抒情,也不沉迷于思考,因为诗人歌颂的不仅是真实的大自然,还有引发诗人思考、象征性的大自然。

丰富的自然意象是《青城诗章》的一大特点,诗中出现的自然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佩,还是引发诗人思考的中介和对象。

二、禅道精神的体现

尽管中国新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思想的滋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一直存在。“而佛道两家的出世意念,则把诗人引向无极的大自然,或对自我心灵的攀缘,这就构成诗人笔下对外在自然美的追求,内心世界对尘世之外的世界的感悟。”?从对哑石的访谈可知,他自小就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从小还习武练内家拳,这正与道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道家思想中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之境,在《青城诗章》中比比皆是。“筑一间石屋 只是为了更为完满地/体验肉体的消亡 体验从那以后/灵魂变成一个四面敞开的空间:/昆虫、树木在这里聚会、低语/商议迎接沐风而至的新来者/就像镜子迎接那张光芒四射的脸。”?诗人将自己化为大自然,接受了万物,也包容了一切,只有成为了大自然,诗人才能感受到灵魂的永存。诗人还将自己化为山谷中的一员,与其他物种进行沟通:“拨开齐腰深的草丛 在山谷里/我找到了那些鸟蛋蓝幽幽的声音:/暗褐是野鸽的 银白是雷鸟的。/作为山谷中万千事物恬静的一员/我站得如此之近 又深深注视着……/或许 我真的领悟了植物们/缭乱中的精确有序 领悟了动物/温顺隐忍、但又迥然相异的命运——”?在被问到喜欢哪些诗人的时候,哑石毫不掩盖自己对王维的欣赏:“王维让我心仪于语言(汉语)在物性和性灵之间的精确。”?在有限的关于哑石的研究中,学者都会留意到他此时深受里尔克的影响,而忽视了王维诗中的“禅意”对哑石的影响。禅宗的空灵与超脱尘俗之意,可以在《青城诗章》中觅得踪影。在题为《日常生活》的诗中,诗人所写的日常生活是那样琐碎,那样真实,丝毫没有功利性,反而有种超脱世俗的意味:“我说 山谷的日常生活是绵长的/在清风抚唱的秋日里收集浆果/抱回干得可以燃烧的枯枝/(它们常被野兽的皮毛温暖得发抖)/这是生活;让湿滑的山石绊上一跤/爬起来 揉揉红肿的膝盖/然后一脚踢开跌出的、不中用的老骨头/这是生活。”?身处山谷中,诗人认为不需要有过多的思考,只需放空自己,用全身心感受大自然。他写道:“寂静之蓝亲吻着山谷的每一角落/在这里,在满坡乱石和金银花中/生命的思虑已显得非常多余。”?由此可见,禅道精神已经融入到《青城诗章》中,成为其内在的精神脉络。

哑石通过感受大自然的事物,触动了个人经验,进而引发了他对自然事物的想象:“如果我们不善冥思,不知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等,也许对枯叶就没有什么异外的感情。”?哑石对意象的把握,正是建立在冥想之上。“老实说 对于山谷中的小动物/我心怀愧疚 无法直面它们的眼睛/那里面有紫色的雾(沙沙流曳着)/有善意的、并将在胆怯中永恒存在的/探询。”?从小动物的眼睛中,诗人想到的是童真。儿童的单纯、无功利性更接近道家思想中的超越功利性的特征。当诗人看到一棵长在激流与峭壁之间的松树时,并没有关注这棵树的形态,而是想到了“你几乎不存在 却异常圆满”?,这是一棵生命力顽强的树,诗人看重的并不是它的具体形态,而是超越了其现实实体,追求的是其精神意义,这也体现了禅道将主体精神放在首位的特点。关于道家中的永恒思想,也在《青城诗章》中有所体现:“山谷把它、长天共拥进温暖的怀里/经历了慢慢岁月 却从来没有厌倦——”?诗人感慨于自然的永恒,并希望世界上的一些事物可以像自然一样永恒。一行在对哑石创作进行研究的时候,认为“对于哑石来说,这种感知方式,乃是内向的、开辟出一个内在冥想空间的观察与想象力。”?《青城诗章》中的意象大多是向内的,诗人往往用一些“骨骼”“血脉”“心跳”等词语赋予自然意象人的特征:“花香和尘土不是把血管塞得满满的吗。”?人处于神奇的大自然中,关于生命的思考就显得多余了,不如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精神回归大自然。

哑石是一位重视诗歌技艺的诗人,“多元文化境遇中的汉语诗人,只有老老实实地锤炼技艺,敏锐触觉,才有可能获得通过诗歌发声的能力。”?在《青城诗章》中,哑石借用现代主义的象征、意象等手法,表达的仍是一种禅道精神。在《黎明》这首诗中,“今天的黎明就是/所有的黎明。露水、草霜、清净山石/偶尔会泄露矿脉乌黑的心跳。/‘你未来之前 它就这样做了。”?诗人用现代主义的手法,表达的还是道教中的永恒思想。

三、独特性与价值

哑石具有独立的创作意识。20世纪末,中国诗坛喧嚣不停,朦胧诗、后现代诗、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等,使得众多诗人投身其中。哑石则“置身诗歌界‘圈外,以写作修行,人如其名,任由外界敲打,不置回声。”?就像哑石在回答如何看待诗歌论争时,他说:“不好意思,我不是运动健将,也不是运动场建筑承包商,更不是运动协会的战略研究者,對于这个问题,真是没有能力回答。”?他虽说自己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但通过他的语言,便可一窥其态度。《青城诗章》就是哑石独立创作的结晶,整组诗几乎看不到现实生活的影子,诗人也没有要在诗中宣扬什么立场,这也符合诗人当时所受的禅道影响。诗人是数学专业出身,看似理性的数学和感性的诗歌创作之间是冲突的,但诗人不仅认为数学可以融入诗歌写作,还认为“甚至,现代主义以降,这种分析性的、理性力量的回归,正是诗歌形态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诗人拥有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模式,也是其能够进行独立创作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青城诗章》的成就很大,“甚至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新诗中对‘自然主题处理得最为丰满的作品。”?的确,《青城诗章》中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富于禅意。然而,正是因为整组诗贯穿着诗人的冥想,使得诗人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神秘世界里,现实性在诗中较少体现出来,诗中缺少人间烟火气。自然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对象,主题显得较为单一。不过哑石的创作生命力较强,且能够保持创作的活力,在写完《青城诗章》后,哑石就转变了个人创作风格,没有了先前浪漫的神秘主义和禅意,取而代之的是现实主义题材,反讽、戏谑的冷抒情成为其语言特色。这也是诗人的诗歌观念发生了转变。

注释:

①??哑石,程一身.风顺着自己的意思吹[Z].凤凰诗刊,http://book.ifeng.com/a/20150326/13651_0.shtml.

②?哑石,范倍.写作:在诗与真之间——哑石访谈录》[J].山花,2009(10).

③④⑥哑石.雷雨[J].作家,第115页。

⑤哑石.抒情[J].作家,第121页。

⑦哑石.馈赠[J].作家,第118页。

⑧哑石.岁月[J].作家,第120页。

⑨?骆寒超.论艾青诗的意象世界及其结构系统[A].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22.

⑩??哑石.交谈[J].作家,第116页。

?哑石.岩蝶[J].作家,第117页。

???哑石.大鼓[J].作家,第119页。

?哑石.抒情[J].作家,第121页。

?哑石.象征[J].作家,第121页。

?哑石.岁月[J].作家,第120页。

???哑石.小动物的眼睛[J].作家,第117页。

?哑石.曾有数次我被月色惊起[J].作家,第120页。

?吴开晋.当代诗中禅道精神与现代主义之结合[A].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162.

??哑石.黎明[J].作家,第116页。

?哑石.日常生活[J].作家,第118页。

?哑石.界限不明的诗学编组练习[J].诗歌月刊,2003(7).

?哑石.激流与峭壁之间 有一棵松树[J].https://www.doc88.com/p-992232738766.html。

?哑石.山中静湖[J].作家,第119页。

?一行.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与中国当代新诗[J].南方文坛,2016(6).

?哑石.多元文化境遇下的当下新诗[Z].诗生活,https://www.poemlife.com/index.php?mod=showart&id=60916&str=1403。

?朱绍杰.打捞潜藏时代水底的诗人[N].羊城晚报,2017-5-26.

?一行.同构异质,或知觉的修辞学——读哑石<青城诗章>札记[A].当代中国生态文学读本[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6,239.

参考文献:

[1]郭旭辉.中国新时期诗歌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楊克.1999中国新诗年鉴[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3]伍明春.“自言自语”的力量——评哑石的<短句> [J].文学教育(上),2012(7).

[4]王凌云.比喻的进化:中国新诗的技艺线索[J].汉江学术,201(1).

[5]夏莹,刘洁岷.“在自己的回声里,找到了隐居的万物”——<锋刃>诗群20年片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6]李红满,安敏轩.哑石诗歌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美国笔会/海姆翻译奖得主安敏轩教授访谈录[J].东方翻译,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