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教育的传承与改良
2020-06-11李晴
李晴
【摘 要】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曲教育机构之一,其对中国戏曲教育行业的影响巨大。作为一个专注于戏曲教育的艺术教学机构,它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完成了对之前教育体系的巨大突破。在教学体制上,它通过引进欧洲新式戏剧教育体系,完善了整个戏曲教育生态环境的科学化和素质化,形成了较为科学有序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在力求创新的基础上,它还通过结合中国戏曲市场的本土行情,吸收了传统的科班教育模式之长处,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戏曲教育模式,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整个戏曲教育行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戏曲教育;戏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148-02
二十世纪之中国,其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乃世间罕见。在几千年未有之变革的时局影响下,戏曲作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娱乐形态,其改革之诉求乃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传统戏曲也完成了从传统戏到文明新戏,再到女子剧团、学生话剧等一次又一次的发展与嬗变。而与之直接相关的戏曲教育行业更是突破了千年以来的教育理念,发展出了新式的教学体系。
以陕西“易俗社”为开端,中国大陆上对于戏曲教育的改良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发展出了许多带有新式教学理念的戏曲教育机构,诸如国剧传习所、南通伶工学社等等。这些教学机构突破了以往科班签订“关书大发”的契约模式,更倾向于新式的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摒弃了之前的教学弊端,对于大量的“过度惩罚”以致“伤残身死”等制度进行了完全的废除与革新。然而这些机构的存续时间都较为短暂,究其原因,除了特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在于其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端,比如不能很好地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等等,内外交困下使得这些机构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向消亡,并且由其所引起的社会影响也相对有限。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发展起来的,它在吸收了欧洲新式教育理念的同时,仍旧扎根于本土环境,对于传统的科班教学模式取长补短,有选择地承继,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中国戏曲教育新模式。
一、教学创新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于1930年建校,由焦菊隐出任校长职务,1940年日伪政府控制北平政局,戏校则因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当即宣布停办。在这十余年期间,中华戏校共培育了“德、和、金、玉、永”五科学生总计两百余人,其中不乏王金璐、宋德珠、李玉茹这样的大师级戏曲演员。纵观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教育行业,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以它持久的创新力度与极强的生命力成了戏曲教育行业的一朵奇葩。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创校之初,便高举“改良”这一大旗,提出了“以造就戏曲专门人才,改良戏曲及提倡艺术为宗旨”[1]的创校宗旨。在这一宗旨中,戏校将“改良戏曲”提升到了与“培养人才”相对等的地位,突破了以往传统科班“为祖师爷传道”的单一教学理念,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自觉承担起了改良戏曲行业的重任,致力于打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戏曲教育模式。
在这一办校宗旨的指导下,戏校自创办初始,便不同于以往科班体制,拒绝了传统的“家庭制”,避免了因东家破产带来的科班直接消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采用了欧美专业戏剧院校的教学体制,设立董事会、校长、校务处以及各科主任等,将责任分化,科学管理学校的各个方面。如校务处负责学校行政事宜;总务科负责学校杂务;秘书科负责学校文书工作;戏曲改良委员会负责学校剧本整理工作;训育委员会负责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音乐系、歌剧系、话剧系各设有系主任,负责学生学习工作。各个机构任务明确,有效地避免了因责任不明确带来的管理问题。
除教学体制外,戏校还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从招生情况来看,戏校突破了以往科班只招男学生的陈规陋习,首次在戏曲教育行业公开招收女性学员,为女性演员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中华戏校成立十余年,培养出来的女性演员几乎都成了日后戏曲界的优秀人才。
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除必要的戏曲课程之外,还非常重视文化课。且文化课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博,除国文、算术、历史、外语等普通院校通行课程外,还包含了大量的戏曲文学素养提升课程,诸如戏曲史、编剧课等相关课程。授课老师也都是业内的佼佼者,如翁偶虹、华粹深、吴晓玲等各大才子。著名京剧大师程砚秋曾在学校发表演讲称:“各位同学比兄弟幸运多了!一面学习演剧,一面又能享受许多普通教育,这是从前演剧的人所未曾得到过的幸运!”[2]戏曲专科学校能够突破以往的教学壁垒,打通文学素养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勾连,有助于提升整个戏曲行业的专业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中华戏校禁止过去科班教育中的“过度体罚”现象,提倡老师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还提倡因材施教,学生在校学制普遍为六年到八年,在这其中,老师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天分素养安排学生的学习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毕业后无业可就的状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
中华戏校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在戏校的演出剧目选择上,戏校也非常注重“改良”。学校因此专门成立了戏曲改良委员会负责学生演出剧本的编纂和改良工作。以翁偶虹为代表的“翁剧”更是自成一派,他不拘一格的改变风格,迅速在中华大地掀起了“翁剧热”,同时也帮助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迅速打开了市场,成为当时唯一可以和富连成科班平分秋色的戏曲教育机构。观其成功之道,可见高举“改良”大旗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正是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规避了传统科班教学体制中的陈规陋习,将“改良”这一宗旨付诸学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跃起,成为戏曲市場中最有分量的教育机构之一。
二、教学传承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因为它对于传统教育制度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在改革的基础上仍然立足于中国一千多年的传统戏曲市场,在摒弃大量糟粕的同时,也吸收了许多优越的教学方法,尤其表现在对于“实习演出”的承继上。在传统的科班制度中,在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维持整个科班的运营状况,这种时候以科班学生为主的“童伶戏”就成为众多科班谋取利益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科班学习期间便需要不断地登台演出,这样一方面虽然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另一方面学生参加的大量的演出也能维持整个科班的运营,进而达到获利的目的。所以对于很多科班来说,大量的实习演出固然能够锻炼学生登台演出的能力,但同时最重要的也是因为它才是维持整个科班运营的必要手段。
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将这一点吸收过来,放大了这项传统制度的教育功能而弱化了它的经济效用,并为此专门建立了“实习处”来负责整个实习演出的工作项目,还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在外演出时间不超过18小时,严格遏制了因过长的演出时间而荒废掉自己专业技能的情况,最大程度给予学生最优质的教育。正是靠着对传统制度的突破与改良,中华戏校才能够一步步立稳脚跟,并且迅速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三、结语
诚然,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最开始规定的18小时演出时间,后期因戏校经营困境未能完全实现。但是戏校的诸多措施仍旧是大范围影响了戏曲行业的整个生态环境。可以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属于其时代的改革使命,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整个戏曲行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且影响了之后的整个中国戏曲教育模式,为以后中国戏曲教育行业提供了一个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教育体系模板。
参考文献:
[1]《中华戏曲学院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招生简章》.载《戏剧月刊》,1930年8月第2卷第12期.
[2]程砚秋著. 程砚秋自述[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