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影视创作的若干思考
2020-06-11李啟东
李啟东
摘要:融合产生的媒介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插上“全媒体”的翅膀,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基层影视创作者正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找准受众群体在哪里,适应新的传播主战场,在技术与内容的博弈中寻求平衡点等都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在方式方法上,一个小细节能打动人心,找回人间真情,引起共鸣是达到传播效果的路子。学会借鉴并打破常规,同时不要落于俗套,牢牢抓住融合创作中的“三把钥匙”,这需要充分的准备、适当的加工、适时的调整,并从中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媒体融合 影视创作 内容创新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媒体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正发生变化,内容、技术、平台、产品、部门及人才正汇成一股新的力量,通过融合产生的媒介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插上了“全媒体”的翅膀,形成集约化、高效运营的媒体形态来到我们面前。同时,创作者也面临极大的挑战,传播规律的变化使传播焦点的必然性降低,偶发性增强,受众用于娱乐、消费的时间增多,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减少。
2019年12月,一则关于媒体转型的新闻标题又再一次印证了媒体融合的事实,新京报社长、党委书记宋甘澍在2019第四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全报社只有11人专职办报纸。”话音刚落,全场哗然。而在此前,由上海报业集团主办,原《东方早报》团队转型成立的“澎湃新闻”平台,经过3年的摸爬滚打,在2019年底百家号客户端媒体影响力排行中超过了人民日报客户端成为排名第一。
再往前追溯,2019年2月,媒体深度融合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会上强调,媒体融合是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坚持守正创新,锐意攻坚克难,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而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笔者工作的单位正是基层的区、县一级的新闻单位,2018年开始融媒体中心的组建工作。因为全程见证了这场“自上而下”的媒体融合变革,笔者将从基层影视作品创作的变化来思考,以作品创作为问题导向反映整个行业生态的变化。
融合背景下受众和创作者在哪里
谈创作首先得找准受众,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1.2%。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8年的98.6%提升至99.1%,网民手机上网比例在高基数基础上进一步攀升。
毋庸置疑,媒体融合时代或者说移动时代,受众来源于网络。从年龄来看,据国家数据网站201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中国目前最大的用户群是29到33岁,其次是49到53岁,从量级来看,报纸时代一份畅销的报纸大概有10万到100万的发行量,而到了移动时代,这个传播量迅速激增至1亿甚至是10亿人。迎合受众的数量和年龄结构是我们创作中躲不开的议题,所谓“众口难调”,影视创作者需要“化整为零”,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影视创作人,找小群体小切口,引发共鸣点需要从小事入手,从细微处见真章。
受众在变化,影视创作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内容生产的难度系数在倒转。举个例子,在传统媒体时代,从事文字生产的创作者很多,从事视音频和图片生产的创作者很少,影视创作的难度大,反观移动媒体时代,一张图片、一段小视频就是一条新闻,创作者只要手持手机就可以短时间内完成生产,写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写稿的难度在增加。培养既能写又能拍的“全能型”创作者是媒体行业内的共识,很多传统的媒体人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生态的变化,很快就会被行业所淘汰。
适应新的传播主战场进行的一次融合
从近年的现状来看,以广州市海珠区电视新闻中心为例,其影视作品产量平均每年10余部,涵盖宣传、汇报片、公益广告等,每条时长在7-8分钟左右,传播渠道依托省、市电视台、辖区户外大屏、公共交通工具及楼宇电视等。但随着网络政务新媒体的发展,4G移动数据的降费普及,视频从“大屏”慢慢走向的“小屏”,影视作品再也不需要盯着电视机屏幕才能收看到,以前可能一个作品面世后,受众通过电视机、户外大屏看到后无法给创作者反馈感觉,现在只需要打开微博、微信输入留言,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即可搭建起作品交流的渠道。
还有一个案例,2018年11月,《羊城地铁报》编辑部发布“休刊启事”称:因全面转型升级工作的需要,自2018年12月起休刊。曾經被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国内第一份地铁报,每个人走进地铁站第一时间“疯抢”的免费报纸,也挡不住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最终受众更愿意看的是手中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这是一场传播主战场的演变,作为基层影视生产者必需适应,除了平台的融合外,作品创作也需要“融合”,这种融合准确来说是作品依据平台传播特点的改变。
技术与内容的一次博弈
通过前文可以知道,技术的革新推动着媒介的更新,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手中的媒介需要看什么东西?适合看什么?这都是内容生产商,基层影视创作者亟需适应的。这里面笔者看到的是技术和内容的一次博弈,这怎么理解?表面上来看视频创作与影视器材技术从标清、高清、1080P演变到当今的主流4K,技术在往更大更清晰发展,影视创作的器材标准越来越高,这是一个方面。但是另外一方面,受众是否需要制作更精良,投资更庞大,视角更恢弘的作品?答案恰恰相反。这里有一个名词逐渐走到我们面前——草根,草根文化不是新事物,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一台手机即是一个媒体”的观念普及,抖音、小红书、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迅速蹿红,受众更愿意看到的是 “身边人”“身边事”。
对于创作者来说,纯粹的高画质、大分辨率的技术革新并没有为创作注入新血,好的作品可能通过一台普通的手机就可以完成,创作团队也可能仅需要一个创新的“点子”即可。广州市海珠区于2017年开展“好家规、好家训和好家风”故事征集活动,共收集到优秀家规家训、优秀家风故事250余个,这些故事都是家庭生活里的“琐碎小事”,海珠区融媒体中心从优秀家风故事中挑选了5个具有典型代表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最终形成了5个好家风公益广告,包括《父母篇》《坚持篇》《节俭篇》《信念篇》《知足篇》,把不同的生活片段展现出来,重现家庭日常故事,主基调是幽默、温馨,透过“小爱”引人共鸣,试图直戳受众心底。在传播上抛弃了传统的公益宣传方式,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宣传,用网友喜闻乐见的短片形式播出。最终此系列片获2018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评选公益广告类二等奖,同时也获2018年度广东省广播电视公益广告扶持项目新媒体类二类作品。由此可见,技术的发展促进媒介的衍生、发展,但传播的内容并不完全受制于技术,纯粹的“技术控”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到内容本身去寻求受众的认同。
融合创作中的“三把钥匙”
基层出一个好作品不容易,需要观察、策划和充分的准备,除了前文提到适应传播平台,适应技术革新外,回归作品本身,创作者还需要抓住“三把钥匙”。
首先,需要借鉴商业元素。这种借鉴并不是照抄,为什么需要借鉴?因为市场经济下,很多成功的案例都出于商业创作,社会热度已经有了,在公益创作中引用这些创意,就是“借船出海”,就如曾经火热的一首网络歌曲《野狼Disco》,被公安系统、志愿者团体等改编歌词后,变成了正能量传播的作品,这就是致胜钥匙之一。
其次,成功的作品是让你“笑着流泪”。著名影视导演冯小刚曾经说,他喜欢把笑的故事拍成哭,把哭的故事拍成笑。这是一种方法,更是火候和分寸的把握,作为创造者需要抓住故事的感动点并把它隐藏和包装起来,就如同相声里面的“包袱”一样,适当的时间再“抖”出来,制造一个个感动点,引起受众共鸣,这是致胜钥匙之二。
最后,可以打破常规,但不要落于俗套。借鉴和创新使作品可以跳脱形式的束缚,抓住受众的眼球,但也容易让作品“变味”,这需要创作者有“火眼金睛”,充分的讨论和准备,适当的加工、适时的调整都能让创作事半功倍。这里需要把握好一个准则,即好的作品主要表现在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素质,帮助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这就是这是致胜钥匙之三。
媒体融合背景下,影视创作所面对的受众、平台和运用的手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创新无止步。以前,从来就没有人会告诉你如何制作一个成功的作品。今天,只要你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刷朋友圈、看新闻、查天气、交通和办理各项业务,这就是我们的创作源泉所在,这就是生活赋予创作的生存空间。生活和工作在基层一线有这样的一个优势,创作者与受众是非常靠近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融合创作之路还会继续给我们更多“惊喜”,作为创作者应该把它视同呼吸一样,每时每刻需要它,感受它并乐在其中。(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融媒体中心)
參考文献:
1.徐刚:《关于媒体融合的思考与实践》,《传媒论坛》, 2019 (7)。
2.王鑫,乔晓华:《移动互联时代多维度信息发布模式的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8 (2)。
3.王晓伟:《长兴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探索》,《新闻与写作》, 201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