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对象型人类学片中的“我说”与“你说”
2020-06-11罗宣
罗宣
【摘 要】自第一部纪录片诞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影视工作者投入到人类学片的摄制工作中,越来越多题材丰富的人类学片也在这几十年间问世。根据影片摄制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人类学片可被区分为“熟人对象型”和“陌生对象型”。影片摄制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常常会影响最后影片观点的表达,如何处理熟人对象型人类学片中的“我说”与“你说”则是关键。
【关键词】人类学片;熟人;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088-01
一、人类学片概念简述
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的学问,而影视人类学的作品一般被称作“人类学片”。
人类学片通常用纪录片的形式表达人类学的观点,当然还有一些故事片也被认为是人類学片,而二者作为人类学片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人类学片是“揭发导演、主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透过拍摄影片的本质去展现知识”的一种影片。正因人类学片使用“拍摄”这一关键技术,导演、被拍摄主体与观众的复杂关系成为人类学片呈现的重要问题,人类学片制作者和被拍摄者的关系、人类学片制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被拍摄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似乎成为一种博弈。
二、观点“礼让”现象的具体表现
影视作品是一种人工产品,人类学片自然也不例外,其中重要的标志就是摄影机的参与。由于摄影机的阻隔,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者二者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微妙组合。
在以往的影视人类学研究中,这种“看与被看”的组合通常被认为是是非对等的。然而,当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对象是一种要好的熟人关系时,这种不对等现象却被大范围地驱散了:熟人关系中,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者会达成一种身份的对等,而身份的对等赋予了被拍摄对象比其他(非熟人关系中的)被拍摄对象更多的话语权。虽然在这种关系中,被拍摄对象同样很难参与到影片的后期制作中来,但是在影片的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被拍摄对象会更多、更明确地向影视制作者提出制作要求,以这种“提出要求”的方式参与到影片制作中来;而受到熟人关系的冲击,摄影机对制作者和被拍摄者造成的隔阂被冲破,制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注视”不再被视为非对等的“凝视”。
在制作者和被拍摄者之间达成一定程度的平权后,熟人效应不仅只反映到了被拍摄者身上,还反映到了制作者身上。熟人关系让制作者与被拍摄者的身份距离感大幅缩小,“文化对立”的情感也被削弱。如此一来,制作者更倾向于也更愿意将人类学片的讲述主体身份从被拍摄者一方做一些争抢,以“被身份认同”“代言人”的情感主导人类学片的创作。
由于熟人关系的作用,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者在话语权上达成了平权,在身份对等的条件下二者会发生对影片叙述主体身份平分的行为,此时二者的观点叙述“礼让”现象才正式开始。
影视制作者除了会被被拍摄者具体要求外,在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者争抢叙述主体的过程中还会发生被拍摄者“控制”影视制作者(摄影机)的行为。在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对象是熟人关系的条件下,会发生所谓的“闲聊”行为。而在闲聊过程中,大量的信息会在二者的无意识状态下迸发出来。因此,影视制作者不得不在几乎所有的时间段保持着摄影机开启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设计访谈”为主的主流人类学片中很少存在的。摄影机的全程参与可被视为摄影机的一种“共享状态”,此时的拍摄双方共同享有摄影机的拍摄主体,就这样被拍摄者因此加入了对该纪录片属于他自己的新设计。
三、在熟人关系中处理人类学片的“我说”与“你说”
综上所述,熟人关系常常为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者带来叙述主体身份的“争抢”,进而出现二者观点表述时的“礼让”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被拍摄者以向制作者提出要求的方式控制制作者,将观点表述的权力“礼让”给制作者;或制作者将摄影机及其视角交给被拍摄者,将观点表述的权力“礼让”给被拍摄者。
一部人类学片常常被认为是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者一同“共构”的。影视制作者的经验与观念会融入人类学片中,而被拍摄者的行为举措也会影响到影视制作者的观察记录方式。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学者主张研究者应当主动融入观察对象的生活中去,理解他们的文化,让他们包容自己。然而,如果单纯地依仗熟人关系,真相有可能会被隐匿在影视制作者与被拍摄者默契的观点“礼让”中。人类学片中,由“谁”来呈现内容、呈现什么样的内容,是关乎人类学片是由被拍摄对象“我说”还是由影视制作者“你说”以及“说什么”的人类学片本质问题。熟人关系方便使影视制作者的文化观点与被拍摄者的文化观点保持在一致的路线上,也可以使被拍摄者想要表达的文化观点能够更清晰地阐释,只要能够对熟人关系中二者“礼让”的行为保持警惕,“我说”与“你说”的困境会更轻松地被解决。
参考文献:
[1]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M].云南大学出版社:昆明,2007.
[2]陈学.被隐藏的相遇:民族志电影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关系反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