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影像”纪录片的成功之道
2020-06-11朱敏
朱敏
【摘 要】随着纪录片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创作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文情怀”“人的存在”等问题,涌现出了一批如《四个春天》《乡胞祭》这样的优秀纪录片。本文将从公众表达、人物形象、叙事模式三个方面来阐述《夫妻不是同林鸟》的成功之处,并归纳出私影像叙事如何为本片带来了更为饱满的情感表述,使“私影像”中的个人情感为普世大众带来最真实朴质的情感共鸣,希望能够为今后创作出成功的“私影像”题材的纪录片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私影像;公众表达;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082-01
一、点对面的传播——私人体验的公众表达
“私影像”即以第一人称来观察和叙事的纪录片,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纪录片作者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人,捕捉生活中亲密的关系,从中找到有诗意、有律动、有叙事、有节奏的内容,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可被结构化的事件,以及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自身的变迁、体验或内心的矛盾挣扎。“私影像”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体会,向大众展现一种或多种社会问题的普遍存在,将生活中的琐碎赋予艺术化处理,以获得观众的共鸣。
谭振邦的《夫妻不是同林鸟》,从父母即将要离婚作为切入口,真实记录了离婚后的父母以及双方各自有了二次婚姻之后的幸福状态,向观众传达一种对待婚姻失败的积极态度。《夫妻不是同林鸟》中通过对家人的采访和对留存的家庭影像的截取等内在素材的重新构建,向公众表达了真实的人物情感。这种感情的对外倾诉不是产生于妄想的影像,而是一种不同于乌托邦式的另类空间的存在。作为私影像纪录片,作者的父亲在讲述自己的失败感情和过往经历时,通过朴实有趣的东北腔以及老旧影像的穿插,调动起观众对片中人物的好奇心,比起生活情节的戏剧性,这种最真实的生活叙述与人物面对生活时的艰难抉择,更能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因此实现最好的公众表达。
二、奇观化的人物——大环境下的人物故事
选什么样的题材,讲什么样的故事,永远是纪录片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所谓“选到好的题材作品就成功了一半”。在第十二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中荣获最佳纪录片奖的《四个春天》,陆庆屹导演生动地记录下父母晚年间的诗意生活。相比《四个春天》中的人物,《夫妻不是同林鸟》中的父亲形象更具奇观性、趣味性,通过对父亲年轻时丰富多彩经历的描写,影片在艺术表达上更具吸引力,很自然地将观众代入其中。纪录片的情感叙事来源于人物主体,记录者、被记录者以及观众是影片情感叙事的重要元素,影片中主人公的主体感受奠定了影片的主要基调,而这种基调也是影响观众情绪的关键。纪录片《夫妻不是同林鸟》中重组之后的两组家庭各呈现出积极、幸福的生活状态,给影片奠定了一种欢快的基调,观众受到片中情感的渲染,也表现得较为轻松,放映会上的笑声此起彼伏。
奇观化的人物对于市井生活来说属于另类,这类人物的思想、行动轨迹往往不为常人所理解,这种本真的“异化”人物与大众之间会产生一种隐形的对抗,有了对抗,矛盾便会应运而生,为影片的叙事增添张力。《夫妻不是同林鸟》中的父亲在舞池里独树一帜、发明出稀奇古怪的东西,以及讲述自己对年轻人婚姻观的看法等,这些极具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和背后,是一个别具一格的灵魂、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是“私影像”纪录片成功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别样的叙事模式——真实叙述与现实叙事
克拉考尔曾经说:“任何纪录片,不管其目的如何,都是倾向于表现现实的。”《夫妻不是同林鸟》中父亲主观意识对过去历史的叙述、家中留下来的影像资料,以及作者用镜头记录下来的7天的家庭现实,三者的有机结合,造就了影片叙事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有别于客观存在,人物转述事实与事件客观存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纪录片的真实性必须融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和艺术加工,经过这些因素对现实存在所造成的“破坏”,形成一种被多重改变以及重组之后的故事。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私影像”带来了强劲的推力,造就了今天拍摄方式的多元化。谭振邦导演说:“在制作过程中,我使用手机完成了对父亲的大篇幅采访。”这不仅是一种便捷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亲密化的拍摄方式,正如导演所说:“我之所以用手机拍摄,不仅仅是因为现在手机镜头性能的提升,而且是更因为我父亲在面对手机时比面对摄像机显得更加自然,会在片中呈现出一位更加真实的父亲形象。”《乡胞祭》的选题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纪录片的价值和力量永远来自对现实的关切和呼应。《夫妻不是同林鸟》所反映的婚姻问题记录了最真实的婚姻破碎与重组,唤起人们对当今高离婚率的反思,以及点亮婚姻重组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255.
[2]邓云霞.家庭式记录电影的传播范式——以《四个春天为例》[J].青年记者,2019,(11)051:88-89.
[3]李璐媧.“私影像”的叙事策略与文化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9,(15):94-95.
[4]周兰.记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