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释名》
2020-06-11林韵璇
林韵璇
摘 要:《释名》一书为东汉刘熙所作,注重从语音的角度来推求词义,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然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于《释名》的关注度不高。本文主要对《释名》的概况、内容和体例等方面进行分析,辨明《释名》一书的价值与不足。
关键词:刘熙;释名;训诂;声训
世间万物,各有其名;探其本源,自有深意。《释名》一书,通过称名推求词源,是古代人民探究语言发展的一次伟大尝试。然而,历代学者对此书褒贬不一,学界也对其关注不多。笔者以为,《释名》虽然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其文化及历史价值应该得到重视。
一、《释名》之概况
《释名》全书分为八卷,凡二十七篇。《释名》序曰:“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1]由此可知,该书的主要内容在于解释名号,论叙指归。然而,“名号”的本身即是一个音义结合体。若要推求称名之由来,则不仅要重视语义上的关系,更要关注语音上的联系。刘熙深谙此道,故其多以音近或音同之字释名,还注意记录当时不同地域的发音情况。如:
①额,鄂也,有垠鄂也,故幽州人谓之鄂也。——《释形体》28
②兄,荒也;荒,大也。故青、徐人谓兄为荒也。——《释亲属》8
二、《释名》与《尔雅》
自先秦以来,传统语文学“小学”不断发展,出现了《尔雅》《说文解字》等著作。由于“小学”是为了释读经典而存在的,因此这类典籍通常都具有训释之功用。然在此共性之上,又特点各异。《释名》训解事物之名称,本质上也是解释语义,与《尔雅》相通。但不同的是,《释名》注重从语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同时就音以说明事物如此称名的缘由,还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是第一次尝试从音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汉语。
从内容体制上比较,《释名》与《尔雅》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承继关系,但《释名》的体量显然要小得多。《尔雅》全书现存十九篇,总计收词四千三百多个;而《释名》集词一千七百多个,数量上还不到《尔雅》所释的二分之一。关于这一点,刘熙在《释名》序中便已有所解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2]他著书的目的是为了解释那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概念,但以习用为准,而不求广博。另外,《释名》在所释之名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倾向性,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除前面七篇外,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这些条目都与“人”相关,且其分类十分细致。对比之下,《尔雅》全书中与人事有关的仅为《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四篇,其他篇目或专门解释字义,或与自然物类相关,涵盖极广。虽然,《释名》所释未及草木虫鱼,但也包括了天文地理。而且,刘熙在编撰时也以释天、释地为始,这就说明了天、地、人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释名》之体例
从“词典”的实质去理解,《释名》的编排体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释天》为例,首先是解释“天”以及与“天”相近或相通的概念(苍天、乾、玄等),然后分别训释其它与“天”相关的事物和概念,包括但不止于天体(日、月、星等)、气象(风、雨、霜等)、节候(阴、阳、四时等)、历法(年、岁、干支等)、天象(珥、食、朔等)、天灾(厉、疫等)。
与“天”字的训释类似,在解释某字的同时,也会介绍与之相关的概念。例如,在训释日、月以后,介绍光、景等;再如,在分别解释春、夏、秋、冬以后,介绍“四时”之概念;又如,在训释“虹”字以后,还介绍其别称“蝃蝀”“升朝”“美人”。由此可见,《释名》所训的名物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基本遵循着同类相属的规律。但是这样的编排也具有主观性较强的局限:本来应该从属于“气象”一类的“风”,列在了“气”的后面,而与霜、露、雪、霰等等相隔较远,这显然不便于读者查阅和使用。
《释名》主要以声训为其条例,所采用的训诂方式则以推原、义界为主。在采用推原的方式时,训释体例多为“某,某也”或“某,某某也”,其后或加以必要的补充和解释。如[在以上例子中,可见被释字与训释字的语音关系:①-③为音同,④-⑥为叠韵,⑦-⑨为双声。]:
①寒,扞也,扞格也。——《释天》14*
②善,演也,演尽物理也。——《释言语》50*
③燥,焦也。——《释言语》61
④星,散也,列位布散也。——《释天》8
在采用义界的方式时,训释体例就较为丰富灵活了:或是采用“某,……也”的形式进行说明,或是以“如”、“若”、“曰”、“谓之”等训诂术语训释其义,或是使用“以……名之”的格式指出命名的依据。
四、《释名》之价值
由上文引例可知,推音求义的办法,有些是合乎事理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过是牵强附会之词。(以上带“*”之例或可证之)刘熙运用主观的理解在音与义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却没有办法去证实这种联系的客观性,便無法避免被批评、被质疑。在论及《释名》之不足时,王先谦言曰,“而繁词曲证,良由主声之作,书体致然。”[3]声训的本身确实是存在不足的,研究者应该要重视这个问题。
至于王先谦所讲到的内容上的缺陷,以及上文所说的编排上的问题,个人则认为是能够“谅为小失”的。毕竟《释名》的成书年代较早,或又适逢乱世,未能成其完备,倒也无可厚非。
《释名》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其研究价值不应忽视。但在使用此书过程中,也需要明辨此书的局限所在,审慎考究字词之源流。
参考文献:
[1]刘熙.释名:附音序、笔画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