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2020-06-11包剑飞张杜鹃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耦合

包剑飞,张杜鹃

(山西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新常态”逐渐被引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策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旅游业以强有力的态势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如何维持旅游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内外学者也将重心逐渐由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转移到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上来。Lee C等[1]通过计量分析工具测算出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研究尺度上,文献[2-3]分别以四川省和湖南省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研究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高楠等[4]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方法上,关伟等[5]基于ESDA法以东北4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邬玮玮[6]运用Moran’s I指数测度了省份之间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内容上,杨丽花等[7]运用引力模型等方法对京津冀雄等地区的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徐东文等[8]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研究湖北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王璐璐等[9]利用耦合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进行耦合协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目前国内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研究方向较宽,但是对于某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较少,选取时间较短,难以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单位,选取多项指标,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评价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在ArcGIS10.3软件平台上探讨其时空演化规律,拟为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机理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同时,区域经济的增长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1 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的增长:1)发展旅游业需要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共同服务,因此其收益一部分为旅游产业带来直接效益,另一部分相应地投入到相关部门,带来间接的经济效益;2)入境旅游也为当地带来了外汇收入;3)旅游产业是一个密集型的综合型服务产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4)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高的产业,在发展的同时,间接地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同时,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人员的流动并促进当地经济交流和合作。

1.2 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需要一定的经济水平作为支撑条件。1)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们收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刺激人们旅游需求的产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持,有利于政府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增强旅游竞争力;3)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用到旅游产业中,有利于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提高旅游服务效率。

总而言之,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但由于二者发展速度不同步,发展环节不耦合,常常造成二者脱节,而只有二者耦合协调,才能实现相辅相成,实现双赢。

2 研究区域、指标体系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见图1),以上海为中心,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等26市,面积为2.117×105km2。截至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0.1%,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近十几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2 647.3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29 624.9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49%,可见长三角地区是名副其实的旅游经济活跃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未来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综合分析该地区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11]。

①审图号:GS(2016)1580号;②审图号:GS(2016)1612号图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概况Fig. 1 Urban agglomeration map of Yangtze River Delta

2.2 指标体系建立与数据来源

2.2.1 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涉及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2个系统,系统协调发展是各因素之间在演化过程中良性互动关系和协调性的定量测算。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12-13]的基础之上,结合指标选取的代表性、科学性和可获得性原则,建立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2.2.2 数据来源

文中相关数据均来源于2000—2017年《上海市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及各市的统计公报。数据可视化分析所需的行政矢量边界,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行政区划数据库(http://www.webmap.cn/store.do?method=store&storeId=2)。

表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2.3 研究方法

2.3.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赋权法,根据各项指标的数值来评价权重的大小,可降低运用其他方法的主观误差性,所得权重较为客观真实。本文采用熵值法量化各指标权重,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分别计算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综合指数[14]。

2.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从物理学容量耦合概念及模型入手,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15],探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模型,具体计算公式为:

(1)

(2)

T=αu1+βu2。

(3)

式中:C为耦合度值;D为耦合协调度值;T为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指数;u1、u2分别代表旅游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α和β为待定系数,通常取值为0.5。D的取值为[0,1],当D的值越接近1,表示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协调性越好;当C的值越接近1,表示旅游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系统耦合度越好。参照生延超等[16]对耦合度的划分研究,可将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划分为表2所示的等级。进一步将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若u1u2,表示旅游产业的贡献作用大于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即区域经济滞后型。当u1=u2,表示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是同步发展,即协调发展型。

表2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析

3.1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熵值法计算出2000、2004、2008、2012、201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指数(表3)。2000—2017年长江三角洲各市旅游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海的旅游发展较快,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23%。马鞍山、铜陵、盐城的发展较为缓慢,平均增速分别为36%、38%、2%,主要是由于当地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截止到2017年底,该区域旅游总收入为29 940.07亿元,而马鞍山、铜陵、盐城的旅游总收入分别为262.6、157.36、317.11亿元,仅占该区域旅游总收入的0.8%、0.5%、1.1%,占比较小。从国民生产总值看,该区域生产总值为165 229.64亿元,而三市的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1%、0.1%、0.2%,占比也较小。由此可见,这3个市的旅游发展缓慢,政府应加大对其重视程度,深度挖掘其发展潜力。

从时间序列上看,浙江的宁波(0.870 9)、湖州(0.858 5),安徽的合肥(0.838 0)、池州(0.702 9)均年际变化差异较大,表明4市的旅游发展速度较快,2017年较2000年发展指数分别增长了11倍、7倍、5倍、4倍。江苏扬州(0.219 7)、浙江舟山(0.210 6),年际差异较小,平均增速分别为9%、14%,发展缓慢,主要是该地区旅游发展水平质量较低,因此需加强推广有助于提升其发展潜力。其余城市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发展较为平稳。

在空间序列上,旅游发展水平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604 5发展到2017年1.910 6,表明研究期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渐增大,呈现区域不平衡发展。

表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发展水平指数

3.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熵值法计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指数,结果见表4。2000—2017年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上海市作为东部发展最快的地区,其发展指数位居各市首位,紧接其后的是南京、杭州、合肥,这3个城市作为省会城市,集聚众多资源、人才等,其发展水平指数位居该区域首位。安庆、苏州发展水平指数递增,增速分别为84%、94%,其余各市的发展水平指数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

从时间序列分析,苏州(0.840 0)、南通(0.806 7)、盐城(0.807 1)、合肥(0.858 5)、芜湖(0.838 4)等城市的年际差异较大,均在80%以上,表明2000年以来,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平均增速最大的是合肥,增速为98%。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看,该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是铜陵、安庆、池州、宣城等。截止到2017年底,该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为165 229.64亿元,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市占比为18.0%、7.1%、7.6%、4.2%,而铜陵、安庆等市占比仅0.4%~1.0%。由此可见,安徽的铜陵、安庆等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为缓慢,主要是当地的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政府对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其发展潜力较大。但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增长空间相对小,所以发展速度较缓。

2000年合肥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发展潜力大。在空间序列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784 6下降到2017年0.599 3,表明研究期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由极化向均衡分布发展。在2017年,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在整体上出现缓慢的提升,安徽等地也在该区域东部发达地区的带领和辐射作用下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逐年增高,但相对旅游业发展,其发展速度仍相对缓慢,格局相对稳定。安徽省的工业基础较为稳固,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够重视,这也是该地区发展落后东部地区的原因之一。各省市应加强所辖城市的经济发展,积极汲取发达地区的发展政策,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小各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表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指数

3.3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0—201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表5),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市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合肥、池州,平均增速分别为74%、65%,这与该地区政府加大对旅游产业和经济的资金投入有关。

表5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表达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性,根据表2中耦合协调度的等级划分,借助 ArcGIS软件对测度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演变Fig. 2 Types of coupled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2000年耦合协调度值最高的是上海,为0.341 3,属于轻度失调阶段。其次是南京、杭州,分别为0.289 4和0.271 5,属于中度失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值最低的是铜陵和池州,分别为0.062 1和0.065 4,属于极度失调阶段,其余城市介于0.077 0~0.230 3。据图2可知,安徽省除了芜湖市耦合协调度值为0.100 8(为严重失调阶段),其余安徽省的部分城市均介于0.062 1~0.095 9(为极度失调阶段)。

2008年,耦合协调度值大于0.6的城市是上海、苏州和杭州,但苏州和杭州的耦合协调度值已反超上海,成为耦合协调度值最高的城市,分别为0.668 5和0.639 8,已经由原来的轻度和濒临失调阶段提升到初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值大于0.5的是南京,为0.556 9,处于勉强协调的阶段。安徽省的8市除了合肥和安庆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其余6市仍处于严重失调阶段,虽然耦合协调度的值仍低,但整体呈缓慢发展的趋势。

2017年,耦合协调度值高于0.9的城市为上海和无锡,分别为0.984 2和0.909 6,领先其余城市进入到优质协调阶段。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值已达到0.8,属于良好协调阶段。在这一时期,耦合协调度值在0.30~0.39的城市为马鞍山、铜陵、滁州、泰州,主要是当地的工业较为发达,政府对旅游重视较弱,因此该城市耦合协调度值虽在逐年增长,但发展较为缓慢,仍落后于其他城市,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的趋势由东南集聚向西北呈现扩散的趋势,该区域东南部以上海市、浙江省为中心,进入极度协调发展阶段。上海市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和东部海上城市的门户,交通便利,发展最为迅速。浙江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临近上海,发展仅次于上海市。西北方向的安徽省部分地区,由于当地工业基础雄厚,政府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对于东南地区的发展较为落后[17]。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市的旅游发展水平在时间上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市发展最快,平均增速为23%。空间上旅游发展水平指数呈增大趋势,从2000年的0.604 5发展到2017年1.910 6,空间差异偏大,出现不平衡发展。

2)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呈现增长趋势。时间上,上海、南京、无锡年际差异较大,均在70%以上。空间上,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0.784 6下降到2017年0.599 3,表明研究期内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由极化向均衡分布发展。

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市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合肥、池州等市,盐城、南通、马鞍山等市发展较为缓慢。

4)耦合协调度的整体发展由东南集聚向西北呈现扩散趋势。东南部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发展迅速,西北部地区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发展较为缓慢。

4.2 建议

1)建设管理机制。长三角城市群旅游业发展层次不齐,应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行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组建长三角区域管理部门,有利于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旅游更好地合作发展,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

2)以经济带动旅游发展。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康有序的经济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该地区应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该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加大产品研发。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这为旅游产品的挖掘和深度开发提供了条件,建议在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打造长三角地区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推动旅游产品向乡村、休闲、研学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旅游综合实力。

4)分工协作,优化布局。上海市是该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建议以上海为中心,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可以分为苏州、杭州、合肥、南京四大旅游圈,依托独有的江南水乡、浓厚的历史根基,发挥各旅游圈之间的合作,按“全域旅游”的理念加快跨江跨省合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应服务配套设施,发挥各地区的旅游特色,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18-21]。

猜你喜欢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长江三角洲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年1-9月)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贸易转型及发展思路
“新苏南模式”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资源概况与开发研究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