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0-06-11丛淑琴
丛淑琴
费县第二医院,山东临沂 273400
慢性脑供血不足(英文简称CCCI)作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生率高及并发症多等鲜明特点,并且大多数患者血流处于正常与卒中间隔阶段,是正常脑血管与严重脑血管疾病血管间病理过程[1-2]。同时,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演变发展相对缓慢,其临床治疗时间相对充裕,并且慢性脑供血不足所引发的脑功能损伤存在逆转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早发现及早治疗对于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有研究资料发现,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与患者生活习惯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临床症状包括心理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及头脑昏沉,并且卒中后抑郁或慢性脑供血不足后焦虑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直接影响患者认知功能,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方法相对多样,以去除疾病诱发因素为核心原则,例如:抗高血压、抗血小板、抗凝血及戒烟戒酒等[3-4]。鉴于此,该文将该院2018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72例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探究养血清颗粒治疗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纳入研究的该院72例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有关 “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并且所有患者于知情条件下签署实验同意书,基本排除失语、合并精神疾病及合并肝肾疾病者。进一步以随机盲选法为参照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例:11例,年龄分布为51~79岁,平均年龄为(63.79±3.24)岁;观察组 3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4例:12例,年龄分布为52~78岁,平均年龄为(63.78±3.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即:1次/d,每次将浓度10%葡萄糖注射液与0.4 g肌苷、0.1 g维生素B、100U辅酶、2.0维生素C及40 mg三磷酸腺苷相混合,予以静脉注射;针对合并糖尿病患者,则去掉葡萄糖注射液改成浓度0.9%的生理盐水。然后根据不同的组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①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即:3次/d,20 mg/次,口服曲克芦丁片(国药准字号为Z10960082)。
②观察组实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即:3次/d,4 g/次,开水冲服养血清脑颗粒(国药准字号为H20054180)。
两组患者均经30 d治疗后对比其总体效果,治疗期间不得使用其他药物。
1.3 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肢体活动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肢体活动趋向正常为有效、临床症状及肢体活动均无任何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为前两项有效率之和。
②同时,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及全血比黏度等指标的波动幅度。
③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头昏、头痛及眩晕等不良反应,计算其总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量数据使用()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用频数与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78%,该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及无效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该组显效15例、有效19例及无效2例。对比统计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及全血比黏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4%,该组头昏4例、头痛2例及眩晕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该组头昏1例、头痛1例及眩晕0例。对比统计结果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44%及5.56%,二者相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3,P<0.05)。
3 讨论
通常,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发生原因与局部脑组织血液流量不足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造成脑部功能出现障碍,并且血流动力学、血液及微血栓形成等因素均存在造成供血不足的可能性,说明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发生因素相对复杂[5-6]。同时,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普遍与脑血管疾病病变间关系紧密,例如: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等。目前临床尚未出现治疗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特效药物,并且其发病群体普遍为超过45岁老年人,对于其临床用药要求更为严格。即便中医理论中不存在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的说法,但是结合患者具体临床症状可归纳于“中风”“眩晕”“头痛”及“健忘”等症范畴,往往认为患者气血痹阻且热毒久滞,导致风阳上亢引发疾病[7-8]。因此,从慢性脑血管供应不足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角度考虑,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治方案非常关键。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治疗前纤维蛋白(g/L) 血浆比(mPa·s) 全血比(mPa·s)5.07±0.42 5.12±0.53 1.372>0.05 1.88±0.23 1.89±0.22 1.287>0.05 5.87±0.41 5.86±0.42 1.354>0.05治疗后纤维蛋白(g/L) 血浆比(mPa·s) 全血比(mPa·s)4.31±0.22 3.12±0.14 6.456<0.05 1.72±0.22 1.32±0.18 6.571<0.05 5.34±0.34 4.42±0.18 6.718<0.05
该次提到的养血清脑颗粒作为中药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包括珍珠母、细辛、决明子、延胡索、鸡血藤、夏枯草、钩藤、熟地黄、当归、川及白芍尤其是当归、白芍及熟地黄具有补血、行血及活血的作用,往往被视为药方中君药,其配伍以补药为主体,主张行血不破血、补血不滞血。同时,养血清脑颗粒中钩藤能平肝熄风、鸡血藤能活经通络及祛风养血、细辛及延胡索能活血散淤,说明该药物配方符合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及中风等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具有平肝熄风、补血活血及清热散淤的作用,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9-10]。结合现代药理发现,当归及川艹弓能有效降低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减缓血小板聚集速度,有效扩张脑部血管,明显改善脑部血液阻滞及障碍的程度,为改变大脑循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9]。此外,养血清脑颗粒中决明子及珍珠母等成分能明显降低血压及血清胆固醇。
该次研究中纳入两组慢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实行常规方法治疗 (对照组)及养血清脑颗粒治疗 (观察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的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观察组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及全血比黏度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4%;结合研究结果数据,说明养血清脑颗粒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颇高;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有学者表示,采取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高达90.00%以上,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在10%以下,此次观察组的总疗效94.44%>90%,并发症发生率5.56%<10%;数据表明,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颇高。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慢性脑血管供血不足患者实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供血不足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