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嘉兴战“疫”
2020-06-11嘉兴市档案馆
李 伟/嘉兴市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前,嘉兴地区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血吸虫病等疾病广泛流行,再加上经济落后、自然灾害与战争频发等因素,民众贫病交加、大量死亡。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疫病仍然威胁着嘉兴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在这些疫病中,有的是旧有疫病复发,如天花、霍乱等;有的是新疫病暴发,如“非典”;既有短期扑灭的,如流感;也有旷日持久的,如血吸虫病。面对疫病的肆虐,嘉兴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成效。
一、轰轰烈烈“防细菌”
抗美援朝期间,美国军队为了削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有生力量,实施了大规模的细菌战。嘉兴地处东南沿海,成为美国细菌战袭扰的目标。这是新生的嘉兴人民政权遭遇到的第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52年4月7日,1架敌机经嘉兴由南窜北,在新塍区与江苏省吴江县交界处上空投掷棉球状物品。当日吴江县派医生前往检验,发现所投者为棉球状细菌。9日,嘉兴县委接新塍区委报告,得知该区大律乡有5个村、斜桥乡有4个代表区、洛东乡有2个村均发生敌机投掷事件。县委采取紧急措施,当即派人前往调查,经县卫生院化验,发现敌机投撒的是“棉球状之细菌,经太阳晒后变为胶质”,这一结果与吴江县检验的结果相同。
5月16日,中共嘉兴地委部署反细菌战防疫工作,发布《关于目前反细菌战防疫卫生工作的指示》,要求深入开展反细菌战和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除“根据省委指示及浙江省抗美援朝分会《爱国的卫生防疫运动宣传提纲》”进行外,“根据中华医学会编写的《防御细菌战常识》和《防疫常识》两文的基本内容,正确地、全面地解释细菌武器的危害作用”。同时大力宣传防疫卫生常识,“根据最近报纸、期刊所登载有关防疫常识的通俗文字图书,运用开办防疫训练班、座谈、黑板报、土广播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防疫卫生知识”。嘉兴市召开防疫会议1300多次,参加人数10万余人;举办卫生展览4次、卫生讲座7次,利用广播宣传防疫知识12次,放映幻灯篇展示防疫知识155次[1]。嘉善县委召开县机关干部大会,部署反细菌战工作,并安排县卫生院技术人员到会讲解防御细菌战常识[2]。海宁县多次举办消毒、杀虫、灭鼠等方面的卫生知识培训,累计召开防疫工作会议1855次[3]。
嘉兴地委《关于目前反细菌战防疫卫生工作的指示》
反细菌战的一项重点工作是组织防疫卫生运动,实行大扫除,改善生活环境。《关于目前反细菌战防疫卫生工作的指示》提出,要“积极宣传群众性清洁卫生运动,对机关、团体、工厂、学校、居民、乡村公共卫生、个人卫生,灭蝇、灭蚊、灭蚤、灭鼠运动,以及推广清洁卫生的方法和经验,应该很好的有组织进行宣传”。具体而言,人口集中的城镇要切实做到“三净”(户内外扫干净,垃圾、污物、污水除干净,用具、衣服洗干净)、“三盖”(公私水井加盖,消防水缸加盖,粪缸、粪桶加盖)、“三防”(防蝇、防腐、防尘)、五项消毒(饮水蔬菜煮熟,盆、碟、筷、匙用开水消毒,理发、剪刀、梳篦用烧酒或开水消毒,厕所灭蝇,公共毛巾煮沸消毒)。嘉兴市举办了三次清洁大扫除,捕鼠6000多只,灭孑孓33斤多,清除垃圾4000多吨,建造水井26口。平湖县城关镇进行三次大扫除,动员群众修建垃圾箱95只,清除垃圾172吨,改善厕所102所,取缔厕所、粪缸508所(只),新建水井285眼,改良45眼[4]。
1952年,嘉兴专区血吸虫病防治训练班第一期学员结业合影
2003年,嘉兴防疫人员测量乘客体温并进行登记
二、齐心协力“送瘟神”
新中国成立前,嘉善县血吸虫病感染率占全县人口的64.6%[5]。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大力开展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1951年12月嘉兴专署在嘉兴市开办嘉兴地区血吸虫病防治人员训练班,至1953年6月共举办7期,训练学员853名[6],为全区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培育了骨干力量。1952年6月18日,专署发出在全区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依据指示,各县先后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血防人员奔赴农村开展调查和防治工作。从1954年开始,根据血吸虫病的发病规律,抓住治疗、粪便管理、灭钉螺三个环节开展综合防治。
1955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嘉兴地区随后召开公私医务人员千人血防会议,贯彻落实毛主席的指示精神,制定“五年内消灭血吸虫病和四害”的规划,提出全面开展血防工作的措施。1957年11月,嘉兴地委召开血防工作会议,制订全区血防工作的全面防治规划。这一年,嘉善县在里泽乡、天凝乡开展“无螺圩”试点,组成常年灭螺队,创造河边覆土灭螺法,当年试点地区灭螺面积达274万平方米[7]。海宁县成立治水灭螺指挥部,组成3000个灭螺组,灭螺428万平方米[8],取得治水与灭螺相结合的经验。
1958年,在“大跃进”的大背景下,各级党委把加速消灭血吸虫病作为发展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个别社、队把8年内消灭血吸虫病的规划缩短到1年以内。当年夏季,海宁、嘉善先后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1950年代后期血防工作一度出现只争速度、忽视质量,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以致在已经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地方,又出现了疫情反复。针对这种情况,1962年起嘉兴地委重新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经过几年的工作,到1965年,东片158个公社(镇)拥有灭螺专业队员658人,灭清钉螺的社(镇)有45个,超过省下达目标数11个;重点公社灭螺面积378.3万平方米,占各县有螺面积的20.71%[9]。整个嘉兴地区血防工作形势有了很大改观。
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嘉兴的血防工作受到干扰,工作趋于停顿,螺情回升,急性感染病人时有出现。到1970年时,全区10个县305个公社(镇)中,有255个社(镇)疫情仍然流行,病人达70余万人,钉螺面积达2亿多平方米[10]。1970年初,毛主席下达指示,要求各地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巩固国防、促进生产的政治任务来抓。之后,嘉兴掀起了血防群众运动的新高潮,出现了“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送瘟神”的生动局面。1971年、1972年,嘉善县、海盐县先后宣布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979年,嘉兴、海宁、桐乡、平湖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11]。从1980年代初开始,嘉兴围绕实现完全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开展“达标”活动,并监测巩固血防成果。1985年6月,嘉善县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成为嘉兴第一个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县。至1994年,嘉兴达到国家血吸虫传播阻断病标准。到2004年,嘉兴已经达到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国家标准。
三、众志成城战“非典”
2003年初,我国广东省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随后,广西、山西、北京等地也陆续发生“非典”疫情。疫情暴发后,嘉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全力以赴抗击“非典”。根据中央指示,4月17日,嘉兴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全面部署全市“非典”防治工作[12]。为进一步加强统一领导,23日,市委成立嘉兴市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并下设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领导和骨干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实行集中办公[13]。24日,制定下发《嘉兴市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也相继成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市上下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工作职责。
2003年,嘉兴市卫生系统举行抗击“非典”斗争誓师大会
根据《嘉兴市预防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的“扩大疫情监测,提高监测水平”要求,设立疫情监测哨点,启动疫情报告系统。从4月14日开始实行每日报告和疫情“零”报告制度,形成了严密的防疫体系。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单位的卫生检疫和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严防病源的输入和输出。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从“非典”高发区返乡人员管理工作的通知》,防止输入性“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加强各类入口管理,在嘉善大云等17个省际公路和航道口实行入境人员登记。全市共设立监测哨点46个、报告点158个,健康登记436万人次,累计检查查验车辆108万辆次,排除“非典”疑似病例1例[14]。实行“非典”疫情通报制度,定时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通报有关情况。
据统计,全市投入抗击“非典”疫情的财政资金达1330万元,其中建设定点医院就投入近200万元。全市县以上医疗机构都专设发热或呼吸道专科门诊,共开设28个。设立疑似病人诊治医院6所,隔离病房125间,病床208床[15]。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市“非典”定点诊治医院,占地10亩,医疗业务用房2100平方米[16]。对全市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达11500余人次,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自我防护意识。此外加强医用消毒物资的筹集供应,积极组织货源投放市场,其中口罩16.8万只、口腔表2.95万支、消毒液10多吨、红外线测温仪400台[17]。
经过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市抗击“非典”疫情取得重大成效,“非典”防治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省“非典”防治工作检查组的充分肯定。2003年6月30日,市政府下发《关于“非典”防治工作从应急状态转入长效管理的通知》,嘉兴市的“非典”防治工作进入常态化的长效管理。从2003年起,全市加强了公共卫生、重大疾病控制和农村卫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四、经验与启示
一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符合实际的防治策略。首先是建立疫情报告制度。1950年1月,嘉兴县(市)人民政府转发省人民政府《疫情报告暂行办法》,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规定各医疗机构及个体开业医师按要求及时上报疫情。其次是实施隔离检疫制度。采取宣、报、防、管、治的综合性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强调控制第一个发病者。
二要建立防疫机构,形成防疫体系。到1956年,嘉兴各县相继成立防疫站。2001年,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组建,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全市组建了负责疟疾、血吸虫病、结核病、麻风病防治的专业机构,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三要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持之以恒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嘉兴地区在进行爱国防疫卫生宣传基础上,以城镇为重点开展了多次清洁大扫除运动。这种结合生产或群众风俗习惯与节假日进行的除害灭病、爱国卫生突击运动,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卫生制度,每年在各地持续开展,铲除了疾病生存的土壤,给人们创造了良好的卫生环境,并促使人们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四要依靠科学技术,破除封建迷信。新中国成立后,嘉兴广大卫生科技人员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实验研究,摸清了一些烈性、急性传染病的流行范围、流行因素、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获得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根据这些科学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点防治措施,使天花、麻风病等急性、烈性传染病得以控制或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