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和语言编码

2020-06-11张克定

英语知识 2020年1期
关键词:源域图式编码

张克定

(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河南开封)

1.引言

世界中的实体各式各样,既有物质实体,也有抽象实体。物质实体可以在空间中发生位置上的变化,形成现实位移事件。同样,在一定条件下,抽象实体也可以在抽象空间中发生位置变化,从而形成抽象位移事件(abstract motion event)。按照王寅(2014)提出的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及其体认原则(Reality-Cognition-Language principle),抽象位移事件必然有其体认性基础。本文将在体认语言学框架内,以英语中的抽象实体idea①本文的语料均为以idea为检索词输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所提取到的真实语料。为例,主要探讨三个问题:①抽象位移事件的形成机制是什么?②英语如何对抽象位移事件进行编码?编码又有什么样的限制条件?③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的编码如何突显位移主体与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关系?

2.位移事件与抽象位移事件

要讨论抽象位移事件,就需要从位移事件谈起。在认知语言学界,首先提出并探讨位移事件的是Leonard Talmy。他把含有运动(movement)或位移(motion)和持续处于某处的情景视为位移事件(Motion event)(Talmy, 1985: 60, 1991, 2000b: 25,2007: 70),这一定义是比较宽泛的。在其后的研究中,Radden & Dirven (2007)、Filipovi(2007)、Filipovi& Ibarretxe-Antuano(2015)、范立珂(2015, 2016)、Gaby & Sweetser (2017)等对位移事件给出了具体而明晰的定义。Radden & Dirven(2007: 278)从位移图式的角度指出,“位移事件具有方向性,通常会激活‘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 (SOURCE-PATH-GOAL image schema),即物体或人从起点出发沿着路径到达终点的意象图式”。Filipovi(2007: 315)和Filipovi& Ibarretxe-Antuano (2015: 528)认为,“位移事件是发生在一定时空场域中的一种事件,要对位移事件进行分类和描述就必须涉及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据此,位移事件可定义为这样的一种位置变化:一个处于某一位置的实体在时点A开始移动,在时点B结束于另一位置”。Gaby & Sweetser认为,“每一个位移事件都涉及位置变化与时间推移,如一列火车在时点α时处于位置α,继而在时点β移动到了位置β”(Gaby & Sweetser, 2017: 635)。范立珂(2015: 2, 2016)将位移看作“事物处所的空间位置发生的相对改变”,她认为位移事件是“位移动体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的一次位移运动”。

由上述可知,“位移事件是一种具有时空性、参照性和方向性的位移图式”,因此,位移事件可以视为“位移主体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中,以参照实体为衬托,沿着一定的路径,从起点移动到终点的运动过程”(张克定, 2019a)。在位移事件中,如果位移主体为可动的物质实体,并在时空框架中相对于参照实体发生了实际的位置变化,这样的位移事件就属于现实位移事件,如果位移主体为抽象实体,由认知主体依据其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运用其认知想象能力将其构想为可动实体,使其在心理上发生了相对于参照实体的位置变化,那么,这样的位移事件就属于抽象位移事件。例如:

(1) The train runs westward from Altoona to Pittsburgh.

(2) This idea comes from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在例(1)中,the train所指的实体是一个可动的物质实体,它作为位移主体以Altoona和Pittsburgh为参照在空间中发生了实际的位置变化,即从Altoona移动到了Pittsburgh,因此,例(1)描述的是一个现实位移事件。在例(2)中,this idea所指的实体是一个抽象实体,通常是不会移动的,但在此例中,this idea却被识解为一个可动的实体,并被描述为以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为参照发生了心理上的位置变化,因此,例(2)描述的是一个抽象位移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抽象位移事件不同于现实位移事件,具有其独特的体认特征。下面就来探讨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

3.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性

3.1 体认语言学的体认原则

王寅(2014)指出,Lakoff,Johnson等认知语言学家的论著中所说的“广义认知”虽已包含了“感知体验”,但依旧袭用“认知”这一惯用术语,而忽视了“体验”的基础性,也未能体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要义,因为心智和语言除“认知加工”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互动体验”(interactive embodiment)这一基本要素。据此,他将“认知语言学”修补为“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并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归纳为如图1所示的“现实—认知—语言”原则,即体认原则。

图1 (王寅 2014)

“现实—认知—语言”这一体认原则并不是Lakoff,Johnson等认知语言学家和体验哲学家提出的,而是王寅在其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经过深入思考、概括提炼,理论升华后提出的(王寅, 2007:6-8, 2009, 2011a: 3, 2011b: 3, 2011c, 2012, 2014,2015a, 2015b, 2015c, 2018)。这一体认原则无疑很好地揭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本质,阐明了现实、认知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无法充分揭示体认语言学的真谛。根据对王寅所提出的体认语言学的研读,我们认为,体认语言学的要旨是人本观、体认观和互动观。人本观意在突显人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这完全符合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所彰显的人本思想。体认观包括人对世界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因此人是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体认者(Agent of Embodiment &Cognition, AEC)。互动观旨在强调现实、体认者和语言之间的互动性,这完全符合刘勰的“惟人参之”之说中人作为体认者在参与天地活动过程中是与天地互动的天人合一思想。据此来看“现实—认知—语言”原则,其中只包含了体认语言学中“认知加工”,而未能体现体认语言学中“互动体验”,更没有包含体认语言学人本观中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人,即体认者,若把该原则中“认知”替换为“体认者”,并把其中横线改为双向箭头线,就可以更好地揭示体认语言学的要旨——人本观、体认观和互动观。据此,“现实—认知—语言”原则就可以修补为“现实体认者语言”这一新的体认原则。这样,图1就可修改为图2(张克定, 2019b)。

图2 体认语言学的体认原则

图2表明,现实、体认者和语言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如双向箭头所示。图2还表明,语言与现实并非直接相连,只有在作为体认者的人的体认作用下,语言和现实才得以联系起来,这是因为,在现实、体认者和语言三者中,现实是客体,是体认者进行体认的基础,体认者是主体,是体验现实并对其进行认知加工的实施者,语言是体认者用以表达对现实之体认的手段和工具。然而,体认者虽然在体认与表达现实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但作为客体的现实并不是完全被动地任由体认者体认,作为手段和工具的语言也不是绝对地任由体认者使用,现实和语言均会反作用于体认者。这就是说,现实、体认者和语言有着各自的特征和本性,体认者不能不顾现实和语言的特征与本性而随意地体认和表达,现实和语言也不能完全左右体认者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三者之间从而构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

3.2 抽象位移事件的体认机制

图3 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

从图3可以看出,可动物质实体(concrete entity, EC)具有物质性(concreteness, C)和可动性(movability, M)特征,物质性和可动性是可动物质实体的固有特征,如实线所示,抽象实体(abstract entity, EA)具有抽象性(abstractness, A),但不具备物质性和可动性,因此,可动物质实体和抽象实体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实体,属于不同的范畴。这两类实体通常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当体认者把抽象实体构想为可以发生位移的实体时,就会运用图3所示的体认机制把可动物质实体的物质性特征和可动性特征赋予抽象实体,如虚线箭头所示,从而使抽象实体能够像可动物质实体那样发生位置上的变化。例如:

(3) The idea comes from Brazil.

(4) The idea came to Ms.Reep, a clinical social worker.

这两例描述的均为抽象位移事件。在例(3)和例(4)中,the idea所指的实体本为抽象的“想法”或“观念”,是不会移动的抽象实体,却被描述为可以发生位置变化的实体,这是体认者依据对现实位移事件的感知和体验,运用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将可动物质实体的物质性和可动性特征投射到the idea之上,从而使其具有了物质性和可动性的结果。在例(3)中,位移主体the idea以Brazil为参照实体而发生心理上的位移,在例(4)中,位移主体the idea以Ms.Reep,a clinical social worker为参照实体而发生心理上的位置变化,这两例中的空间介词from和to表明,Brazil是the idea发生心理上的位移起点,Ms.Reep,a clinical social worker则是the idea发生心理上的位移终点。

从本质上讲,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是一种隐喻机制。Lakoff & Johnson(1980/2003: 5)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而“每个隐喻都有一个源域(source domain),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mapping)”(Lakoff, 1987: 276)。那么,作为一种隐喻机制,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就是以可动物质实体来理解和体认抽象实体,并把可动物质实体这一源域的特征映射到抽象实体这一目标域之上。此外,还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不仅涉及作为源域的可动物质实体和作为目标域的抽象实体,而且还涉及作为体认者的人。在这三者之中,体认者是关键,是实施这一体认机制的主体,可动物质实体和抽象实体是体认者进行体认的对象和基础,因此,只有在体认者的能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作用下,可动物质实体的物质性和可动性才能够投射到抽象实体之上,体认者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构想出抽象位移事件。

第二,隐喻本质上是两种事物之间的一种映射关系,即一种源域事物向目标域事物的映射关系。然而,这种映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ic)和非整体性(partial)(Lakoff, 1993: 245,2007: 309)。不对称性是指只有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而没有目标域向源域的映射;非整体性是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并不是源域的全部特征都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而只是源域的某一(些)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这就是说,“不是源域矩阵(domain matrix)的所有方面都被用于隐喻概念化”,而是“只有源域矩阵的某些方面参与了源域概念和目标域概念之间的映射过程”(Kvecses,2017: 328)。因此,“当人们运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时,并不是使用源域的所有特征来理解和体验目标域,而只是使用源域的某一(些)特征来理解和体验目标域”(张克定, 2018:601)。由此可知,在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中,体认者只是把可动物质实体的物质性和可动性这两个特征赋予抽象实体,而不是把可动物质实体的所有特征,如形状、质料、构造等,全部投射到抽象实体之上。

第三,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所涉及的目标域是显性的,而源域则是隐性的。这就是说,在这一隐喻性体认机制中,作为目标域的抽象实体是明确体现出来的,而作为源域的可动物质实体则隐而不现。据此可以认为,在抽象实体被赋予物质性和可动性的过程中,体认者是依据其已经拥有的关于客观世界中现实位移事件的感知与经验,尤其是对现实位移事件中作为位移主体的可动物质实体的体认,把可动物质实体这一范畴中的实体所共有的物质性特征和可动性特征赋予某一抽象实体。换句话说,在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中,作为目标域的抽象实体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实体,而作为源域的可动物质实体则是存在于体认者心智中的可动物质实体的整个范畴,而不是任何一个明确的可动物质实体,所以,在这一隐喻性体认机制中,作为目标域的抽象实体是显性的,作为源域的可动物质实体则是隐性的。

4.抽象位移事件语言编码的限制条件与突显

4.1 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的编码及其限制条件

由上述讨论可知,抽象位移事件是体认者依据对现实位移事件的感知和体验,运用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将可动物质实体的物质性和可动性赋予某一抽象实体,并将其识解为相对于某一参照实体而发生移动的结果。不仅如此,体认者还能够运用语言来描述抽象位移事件,即能够对抽象位移事件进行语言编码。Talmy(1985: 61, 2000b: 25, 2007: 70)认为,位移事件通常包括位移主体、参照实体、位移和路径四个基本要素。在抽象位移事件中,抽象实体是在时空框架中发生心理位置变化的位移主体,参照实体为衬托抽象实体发生位移的实体,通常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位移是指抽象实体在参照实体的衬托下发生心理位移的过程,路径是指抽象实体发生心理位移所经过的位移轨迹。在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的编码中,抽象实体作为位移主体由指称被体认为可动实体的抽象名词性成分(nominals)体现,位移由表示位置变化的位移动词体现,参照实体由指称衬托抽象实体发生心理位移之实体的名词性成分体现,路径由空间介词体现,也可由含有路径义的位移动词直接体现。例如:

(5) The idea of a marathon race came from Michel Bral.

(6) The idea comes to the service of power.

(7) The idea goes to the Food Network.

(8) Decades before the reawakening of the Olympic games in 1896, the idea reached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这几例编码的均为抽象位移事件,其中的抽象实体idea为位移主体,Michel Bral, the service of power, the Food Network和North and South America分别为参照实体,位移由位移动词come,go和reach体现,例(5)—(7)中的路径分别由空间介词from和to体现,例(8)中的路径由含有路径义的动词reach直接体现。这几例所编码的抽象位移事件中位移主体移动的方向是不同的,在例(5)中,位移主体the idea of a marathon race以参照实体Michel Bral为起点而发生位移,在例(6)—(8)中,位移主体the idea则分别以参照实体the service of power, the Food Network和North and South America为终点而发生位移。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的编码会受到两个限制条件的制约。第一,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的编码必须包括位移主体、参照实体、位移和路径这四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会构成不可接受的语言表达式。第二,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中位移的编码也要受到限制,可以用以编码位移要素的位移动词必须是具有方向性的位移动词。我们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中检索时,只检索到come, go和reach这三个具有方向性的位移动词可用以描述idea这一抽象实体发生位移的实例,而没有检索到其他位移动词用以描述idea发生位移的实例。

4.2 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编码中的路径突显

上一节讨论了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的编码必须要把位移主体、参照实体、位移和路径四要素全都体现出来,但是,对其中路径要素的编码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知道,位移事件通常会激活实体从起点出发沿着路径到达终点的“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现实位移事件如此,抽象位移事件也如此。体认者在编码抽象位移事件所激活的“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时,既可以对这种意象图式进行整体编码,也可以对其加以部分编码,即作为体认者的人对这种意象图式的语言编码,常常会对其进行整体编码或部分编码。换句话说,体认者既可以对抽象位移事件中的路径要素加以整体突显,也可以对其加以部分突显。下面就来运用Talmy提出的语言中的注意力窗口化(the windowing of attention)对此加以解释。

Talmy指出,语言能够通过对某一连贯所指场景(coherent referent scene)的一部分加以显性提述(explicit mention),把该部分置于注意力的前景位置,该场景中的其余部分则被忽略、被置于注意力的背景位置。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注意力窗口化。作为构成语言概念建构之认知系统的组成部分,注意力窗口化和注意层次、注意中心、注意范围、注意网络一起共同构成注意力分布(the distribution of attention)这一认知结构范畴。注意力窗口化赖以发生的连贯所指场景可称为事件框架(event frame)。事件框架中被囊括进来置于前景位置的部分经历了窗口化(windowing)过程,而被排除在外、置于背景位置的部分则经历了空白化(gapping)过程(Talmy, 1996: 235-236, 2000a: 257-258)。抽象位移事件也可视为事件框架之一种,体认者也可以同样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编码这种事件框架。当体认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抽象位移事件框架所激活的“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时,既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意象图式的整体之上,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意象图式的部分之上,这就是对路径意象图式的注意力窗口化。对抽象位移事件框架中路径意象图式的注意力窗口化,就是体认者把路径意象图式纳入感知域(scope of perception)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认者如果把路径意象图式全部纳入其感知域,就是对路径意象图式的最大窗口化(maximal windowing),如果把路径意象图式部分纳入其感知域,就是对路径意象图式的部分窗口化(partial windowing)。路径意象图式的部分窗口化意味着路径意象图式的部分空白化。这就是说,当体认者对路径意象图式进行部分窗口化时,他会把部分路径意象图式置于感知域之内并将其窗口化,而把其余部分置于感知域之外,将其忽略和空白化。体认者在编码抽象位移事件框架中的路径意象图式时,既可以依据其注意力分布选择最大窗口化的方式,使整个路径意象图式得到突显,也可以采取部分窗口化的方式,使部分路径意象图式得到突显。前者突显的是位移主体和整个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后者突显的是位移主体和部分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这在语言编码中要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体现。例如:

(9) Thirty years later, Grove’s unlikely idea has gone from moonshot to miracle.

(10) The idea came from her friend, a bookstore owner and publisher, Lesley McKay.

(11) That idea came out of our group.

(12) The idea came to Daley Kushner.

(13) An idea comes into Liesel’s mind.

(14) Every idea goes onto the compost heap.

在例(9)中,体认者选择使用了对路径意象图式的最大窗口化方式来突显整个路径意象图式,突显了位移主体与整个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描述了位移主体Grove’s unlikely idea从起点moonshot开始移动到达终点miracle的全位移过程。在例(10)—(14)中,体认者选择使用了对路径意象图式的部分窗口化方式来突显部分路径意象图式,突显了位移主体与路径意象图式不同部分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例(10)—(11)突显的是起点部分,即对起点部分进行了窗口化,而对终点部分进行了空白化,例(12)—(14)突显的是终点部分,即对终点部分进行了窗口化,而对起点部分进行了空白化。因此,例(10)突显的是位移主体the idea与起点her friend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例(11)突显的是位移主体that idea与起点our group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在例(12)中,体认者突显的是位移主体the idea和终点Daley Kushner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在例(13)中,体认者突显的是位移主体an idea和终点Liesel’s mind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例(14)突显的是位移主体Every idea和终点the compost heap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

从这几例可以看出,英语在编码抽象位移事件中的路径意象图式时通常要使用空间介词,空间介词与指称参照实体的名词性成分一起构成表示路径的空间介词短语。由from, out of等引导的空间介词短语表达路径意象图式中的起点,由to,into, onto等引导的空间介词短语表达路径意象图式中的终点。前者可称为FROM Path,即起点路径,后者可称为TO Path,即终点路径,起点路径表示位移主体从作为起点的参照实体开始移动,终点路径表示位移主体移动到达作为终点的参照实体(Lakusta & Landau, 2005)。由此可知,当体认者选择使用最大窗口化方式来突显整个路径意象图式时,就要同时使用起点路径和终点路径,如例(9)所示。当体认者选择使用部分窗口化方式来突显部分路径意象图式时,则要使用起点路径,如例(10)—(11)所示,或使用终点路径,如例(12)—(14)所示。

5.结语

上述讨论表明,王寅提出的体认语言学和经过我们修补的体认原则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根据“现实体认者语言”这一体认原则,体认者可以依据对物质实体发生位置变化的感知和体验,运用其认知想象能力将抽象实体构想为可动的实体,通过能动的认知加工使其相对于参照实体发生心理上的位置变化,从而构想出抽象位移事件。抽象位移事件形成的动因是抽象实体的物质实体化和可动化体认机制,即把可动物质实体的物质性特征和可动性特征投射到抽象实体之上。体认者不仅能够构想出抽象位移事件,而且能够使用语言对其进行编码。体认者使用英语对抽象位移事件的编码通常要包括位移主体、位移、路径和参照实体这四个要素。体认者在使用英语编码抽象位移事件所激活的“起点-路径-终点”意象图式时,可以采用最大窗口化或部分窗口化的方式,前者突显位移主体和整个路径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后者突显位移主体与部分路径,即起点或终点之间的动态空间位移关系。我们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检索到的实例显示,抽象位移事件中的参照实体具有不同于现实位移事件中的参照实体的性质,对此,我们将另文探讨。

猜你喜欢

源域图式编码
HEVC对偶编码单元划分优化算法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编码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离骚》中的跨域映射现象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论纪录片影像中的组合编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