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中历史主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020-06-10袁凤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有效融合高中历史

袁凤华

【内容摘要】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在“素质教育”“人文发展”理念的感召下,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育正日益成为校内外的热切关注点和艺术性实践课题。这既为新时期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大考验,又为我们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观”作出了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角度,主要就“二次开发”“生活链接”“学科整合”“科技汲取”“自主体验”等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高中历史  主题教学  学科素养培育  有效融合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学科素养是课程活动的立足之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历史课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什么是“学科基本素养”?就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有的基本专业素养。历史学科素养主要是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基本构成,简言之,就在于“求真”“求证”“求智”三个方面。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呢?

一、在“二次开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基础教材固然是从事课程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圣陶语),简单地说,这就是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围绕课标和考纲,深度挖掘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构建知识体系;多维思考教学内容;依据教材图片,还原活化历史;深化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素养;等等。比如,在人民版必修1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课“辛亥革命”中,记载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的一段发自内心的革命告白,这是开展革命历史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为了进一步感受革命烈士“甘洒热血抛青春,义无反顾唯反清”的历史品质,笔者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了林觉民那一封足以流芳百世的《与妻书》,让全班激情欣赏、追事悼人。他那风流至爱的夫妻情深、舍家为国的豪情壮志、视死如归的决然精神,从字里行间中扑面而来、催人泪下、摄人魂魄,比起千言万语的讲述,更加显现出魅力和力量。

二、在“生活链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是昨天的生活,生活是明天的历史”——揭示了“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陶行知校长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地成为教育。”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优化课程教学,还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攫取“学史明智”的效益,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如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讲述了启在禹死后,用武力击败了伯益而继承父业,成为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历史第一人,王位世袭制一直盛行在封建社会两千余年。教学这一历史现象时,笔者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如下:为什么世袭制在整个封建社会能够有效生存并长久地延续下来呢?它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心态?这与现实生活中私企老板把产权传给子女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如果你是一名私人企业主,该如何处理这一企业继承权呢?从而引导学生在“历史走进生活”和“理论联系实际”中学习与思考、理解与感悟,不断增强他们的历史学用能力。

三、在“学科整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历史学科具有无可比拟的融合性和综合性,内容无所不有、丰富多元,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与其它各类学科之间有着难以分割的相辅相成关系。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之与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和融合起来,有利于从中赢得“1+1>2”的实实在在效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能够发挥快速积淀和积极促进的作用。以“文史不分家”为例:在教学中古史“百家争鸣”时,可借助语文教材中孟子、荀子等文篇进行深化;在教学“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可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等名篇来探讨分析;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史知识时,可引用毛泽东诗词等内容来予以艺术性体现;在教学“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文艺复兴”时,还可借助莎士比亚的戏剧来支撑学生的历史理解力。再如“政史是一家”,对于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偶然性与必然性、新旧更替现象等,教师应当而且必须充分运用政治学科中的一些主要观点与理论来解析,从中逐步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历史思想和观念。否则,就会走向正确、全面、客观、公正的反面。

四、在“科技汲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自从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登堂入室以来,它凭借音像和谐、图文并茂、储备海量、动静自如、生动形象、操作便捷等综合优势,为各类课程活动提供了先进独特、无与伦比的良好支撑。教育科技特征的不断强化,不仅刷新了人们的思想理念,而且在激发课程学趣、优化教学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促进教学相长等方面,充分发挥不如忽视的正强化作用。以“南京大屠杀”教学为例,笔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如“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活埋中国军民”照片、“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割下的中国人头颅”照片等,把之与最近阶段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相关音像信息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历史照进现实”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教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时,笔者借助PPT的超级链接功能充分地展示出来,并结合抗战爆发的有关音像信息进行教学,从而在动态形成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学习能力。如果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撑,效果则是不言而喻的。

五、在“自主體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在开展历史学科基本素养培育活动中,如果说上述几种形式侧重于“教师引导”的话,那么历史活动课强调的“活”,突出了“动”,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过程,是培养他们“学习与体会”“动手与操作”“创新与合作”等多元化能力的有效载体。如教学“隋唐文化(二)”时,笔者采用了“预习——定标——自学——讨论交流——总结共享——资料搜索”形式,并且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们在个体独立、相互促进中了解唐代诗歌,在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中自我探索、自我训练、自我反思。再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深受侵略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对于这段情感色彩浓郁的历史内容教学,笔者采用了多次演讲的形式,促使学生在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文史资料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并掌握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爱国人物和感人事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较好地体现了历史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特点。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是一项孜孜以求的教学实践课题,也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情感艺术活动。只要坚持“二次开发”“生活链接”“学科整合”“科技汲取”“自主体验”等基本途径,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够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华中. 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刍议——以普通高中为例[J]. 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09).

[2] 蔡建生. 科学准确合理恰当的史学评价与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梅李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有效融合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主题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实践探讨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