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有语文
2020-06-10袁恒
袁恒
长期以来,国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涉及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文体。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部分,增加了这样的表述:“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它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不连续的文本集群,以及图表、图画、说明书、广告、目录等形式呈现,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这类文本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例如:家电说明书、城市地图、海报、新闻中的各种链接材料等。课标有言,“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该文体的能力,是进一步推动语文与社会实践结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实现生活实用功能的体现。
在2011版课标增加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要求后,“中考”这个初中教学的风向标也开始逐渐涉及对这类文体的考查。2011年,浙江绍兴卷首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后,考查该类文体的省市逐年增加,2019年,各省市中涉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的中考试卷更是增长到三十多份。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全国范围内中考命题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考查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综上所述,无论是考虑到语文学科的性质,还是生活实践的需要,抑或是应试教育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并加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已经是刻不容缓了。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第一,教师要善于开发“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教学资源。因为这类文体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属于较新的领域,所以可供选择和使用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并不多,即使是2017年全国统一更换的统编语文教材,也没有一篇真正意义上的非连续性文本课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勇于创新,自己去寻找、开发资源,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虽然我们的课本中没有非连续性文本的课文,但是“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版块,甚至是教材的助学系统和插图等,都有非连续性文本的影子,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去模仿、创新。在现有文本中加入作者介绍、背景链接、相关图表信息等,就可以变连续性文本为非连续性文本。
教师也可以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热点新闻,整理筛选相关信息,组合成非连续性文本。例如: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通过网络搜集关于“在线学习”的说明性文字、“停课不停学”期间学生健康的新闻报道,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对“在线学习”的评价的调查统计,可以创编一个有关“线上教学”的非连续性文本。
第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指导。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较少接触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所以他们对这类文本阅读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是不足的。那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该文体的技能?
非连续性文本是把一些各自独立的语段和图表等结合在一起的文本集群,这些文本信息之间可以相关联,也可以彼此矛盾。和对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更多是指向体验感悟、品味鉴赏、评论创新等阅读能力不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则需要阅读者具有提取信息、比较整合、评价应用等能力。当学生面对几段来源、内容、观点、文体各不相同的文字材料,甚至还穿插着图表信息的非连续性文本时,他们首先需要从这些零散的材料中锁定目标,筛选、提取有效信息;其次,学生要能理解文本中的信息,不仅需要读懂图表和文字的浅层意思,还需通过比较、整合材料,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再者,学生还需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从文本信息出发,做出合理的推测与评价。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该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中探究方法,培养解题意识。为此,教师先要悉心研读课标和历年真题,探寻出题的规律和题型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筛选典型文本及例题,指导学生加强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和答题规范。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语文资源,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实用性文体,无论是家中、学校,还是公园、商场,都有学生练习阅读的机会。例如:阅读一张广告海报,了解产品特征和销售信息;阅读景区游览图,选择目标景点,规划合理的路线;阅读新闻的各类链接材料,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新闻事件,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将语文阅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培養阅读能力,也能推动他们将阅读的知识技能有效迁移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对生活的回归。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加强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更好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