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繁就简 化零为整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实施中的整合资源策略研究

2020-06-10董晓炜

辽宁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教材变化历史

董晓炜

(沈阳市铁西区教育研究中心)

新课程、新课标和新高考,尤其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颁行和使用,要求一线教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紧贴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一线教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保证容量适当,难度适宜,科学准确;要求一线教师加强与义务教育教材的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基于此,以新课标为依据,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为主体,尝试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就显得极为迫切而必要。

一、“落地”有声显优势,直面挑战寻机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人文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着较大的育人任务。2019年,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基本依据编写的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开始在教育实践中投入使用。统编教材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实用性,在使用过程中有效落实了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统编教材内容容量大、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简练且学术性强。在推广和使用过程中,一线教师确实遇到了一些不可回避且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表述为“一多”“一难”:“一多”,指的是统编教材内容体量大且结论性的陈述比较多;“一难”,就是照比“一多”,现有的课时内,扎实且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有些一线教师而言,着实有些困难。解决“一多一难”的困惑,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教师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学生学科知识网络,使教师突破传统、突破自我,寻找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新的实践途径。

二、精准剖析新教材,辩证演绎解难题

(一)新教材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

新教材与根本任务有机结合,必须明确统编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统编教材是由2017年成立的国家教材委员会按照中央统编、统审、统用的决策部署编写而成,旨在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有利于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另外,统编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

(二)新体例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

统编教材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5个核心素养,总体安排、各有侧重地进行内容和栏目设计,既体现历史知识的学习,又强化历史思维的训练。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统编教材根据时序的发展设立单元内容,单元下设课、目。每课以正文为主体,正文一般3目,也有2目或4目的情况。每课辅以功能性栏目,其中《单元导语》《本课导入》和《学习聚焦》三个栏目从不同角度加强学生对历史主线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史料阅读》《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思考点》《图表》《探究与拓展》等栏目以多样的史料和相应的问题设置,力图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问题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能力。

(三)新形式与学生兴趣有机结合

教师要明确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与统编初中历史教材之间的关系,做好初高中的知识衔接,激发学生关注历史知识的持续兴奋点。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丰富的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生动、鲜活、具体,能够使学生感知历史情境,感悟历史问题。较比初中历史教材,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则是深挖精简,更加注重推理分析,深刻且辩证;教材中史实材料多以文字叙述形式出现,旨在提高学生对史料实证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新教学形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形式、新困惑,呼唤新策略、新方法。为此,笔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三、融入一线深调研,集合众力求策略

(一)一线调研,了解困惑

笔者曾是多年的一线教师,现从事专职教研员工作,对深入一线了解教师需要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今年10月中旬,我对区域内全体高一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一线教师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困惑,如图1所示。

图1 一线教师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困惑

(二)集体智慧,寻求策略

根据一线教师新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分析以及准确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统编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需要有效衔接与整合;教材与教参资源(尤其是丰富的功能性栏目)需要有效整合;微课、思维导图、主题探究式学习等教学形式需要有效整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等级水平评价需要有效整合。区域内高一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对上述策略的实践与探索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一线教师有效整合策略使用比例图

四、区域内案例展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在上述调研和寻求问题解决途径的基础上,我区一线历史教师积极改革教学,在实践中采用整合教学资源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挑战”整合教学设计案例进行阐述与说明。(本案例为一位教师主讲,多位一线资深教师合作指导,区域内整合资源并共享)

(一)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内容】必修课程“1.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一个专题的整合。

【教学主题】多视域下明清社会的蜕变与退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运用时空定位,引导学生对明清疆域的变化有基本认识,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诸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多是与这一时期世界变化同步的,甚至是后者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这一时期经济、文化领域剧烈的变化必然对原有的格局和秩序形成挑战,但政治领域的突出变化却继续巩固原有的格局和秩序,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能力,多角度提高核心素养。

•分析明清时期社会变化,提高对社会变化的解释水平,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并结合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法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若干重要历史变化和复杂历史现象。

【教学过程】

教师为学生出示《坤舆万国全图》——“明”人眼中的世界和世界眼中的中国并播放微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利玛窦把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识带来了中国,认为此图是明代中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中国文献,世界地理大发现始于郑和时代。根据微课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该教学设计通过微课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新知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对推荐书目及教材相关内容的阅读与思考,再结合微课以及由此设置的问题,学生可以得出以下三种认识。

第一,此图是利玛窦把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识带来中国后所绘制的;第二,此图是明代中国人所绘制,由此认定世界地理大发现始于郑和时代;第三,明清时期适逢世界由分散成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西学中渐和中学西渐的交流日益频繁,所以会形成不同的认知。

之后,教师由这三种认识导入本课主题——“明清时期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并为学生创设以下情境。

•情境一:疆域之变——康雍乾盛世下的帝国

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阅读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5页《明朝形势图(1433年)》与第80页《清朝疆域图(1820年)》,引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对明清疆域的变化有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14课第一目“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和第二目“疆域的奠定”中的《学习聚焦》《学思之窗》以及《思考点》等栏目,分析清朝疆域变化的原因,让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观察两图和教师引导之后认识到:清朝政权直接控制的疆域比明朝的疆域大;清朝对边疆的治理更加有效;清朝已经直接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在东北地区与沙俄发生了领土争端,以战争和条约的方式维护了领土主权。

学生阅读教材相应的栏目,可以得出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具体举措有奏折制度、军机处设立、因地制宜的边疆策略等。由此认识到明清政治领域的变化巩固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尤其是清朝康雍乾时期,开启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情境二:社会之变——中国与世界的同奏与异调

教师为学生出示《14—18世纪中外大事简表》(见表1),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补充表1中18世纪的中外相关史实(见表2),并将14至18世纪的中外历史事件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科技领域进行分类(见表3),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时空体系及初步运用唯物史观粗浅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变化。

表1 14—18世纪中外大事简表

表2 补充18世纪的中外史实表

表3 14-18世纪中外大事记分类表

•情境三:蜕变?退变!——中国的社会危机初显

根据学生整理的表3,教师总结哪些领域的变化属于中国社会的蜕变,哪些领域的变化属于中国社会的退变,并简析清朝中叶盛世下社会危机的深层原因。由此引导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解释这一时期的若干重要历史变化和复杂历史现象。

学生通过与西方同时期社会诸领域的变化对比,可以得出西方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蜕变,欧洲走出中世纪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此时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及科技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蜕变的趋向,但在政治领域的变化却是退变,连同传统经济结构、思想结构和统治者的故步自封,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二)制定教学评价水平量表

本文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附录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为基础,将学科核心素养与水平评价有效整合,按照学科素养的水平2和水平4为标准分别制定《合格性考试学业水平量表》(见表4)和《等级性考试学业水平量表》(见表5)。将此量表用于教学实践,可辅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表4 合格性考试学业水平量表

表5 等级性考试学业水平量表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以上文提到的教学设计为例,每个情境设置都可以以两个表格的核心素养要求为标准,将核心素养扎实“落地”,基于此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

综上所述,基于统编教材单元整合教学,要重视重新建构:建构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化零为整,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新常态;建构学生的学科知识网络,辅助学生将历史学科的人文情感与自身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建构历史学科教学的生态环境,整合教师资源,在合作中彰显教师的核心竞争能力。

猜你喜欢

新教材变化历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新历史
鸟的变化系列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