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下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课堂实践
2020-06-10王春丽
王春丽
(葫芦岛市教师进修学院)
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开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尽管国家各级相关教育部门对广大一线教师集中进行了国培、省培和市培等各类培训,但在新教材的使用和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还是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出现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含量非常大,包含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效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还要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使学生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
(一)课程建设的需要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的规定,绝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高一历史课每周只安排2课时。这就意味着如果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即以实现“知识框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笔者开展区域研讨,带领教师对新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对以单元为整体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一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完善课程建设。
(二)高效使用教材的需要
近几年来,国内专家学者提出了将教材进行整合的教学倡议,这也是深受教师热议的话题。在实行单元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在课堂上将教材的全部内容都为学生讲授,对于那些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新教材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编写方式就比较符合大单元、大情境和大任务的教学理念。
本专题可以按照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朝代顺序来叙述,从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展开。从纵向来看,这段历史大体经历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从横向来看,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新成就是这一时段突出的时代特色。这符合课标对这一部分的要求:通过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进而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仍以新教材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例,在课前摸底调查中,高一学生对这一较大时间跨度历史阶段的政权更迭知识掌握得非常模糊,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该时代特征的认知,特别是对制度创新和民族融合的原因和背景难有认同感,只能突兀地识记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基本趋势,难以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有臻于此,我们将单元内容按照政权更迭的时序,重新进行整合,并通过导学的方式,逐一梳理每一段政权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民族外交等四大方面的时代特色,使学生对阶段特征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同时,通过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自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模型(见图1)
图1
(二)具体步骤分析
1.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对单元主题的把握,它不仅能贯穿该单元,而且能贯通此前和以后学习的核心概念或问题;二是对单元内容的结构化梳理,确定子目、课、单元内容彼此之间及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价值与作用。其次是对教法的分析,以教材分析为基础,对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做出初步的判断或设计。
2.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围绕这样一个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情境或者营造什么样的氛围亦或通过什么样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方法、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升。
3.课程资源的选择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学习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科书。同时,于历史学科而言,在资源的选择上,往往注重史料的运用,因为史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迁移和运用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取史料时,一定要注意史料的正确价值取向。
4.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在单元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渗透,比如可以通过地图展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等。
5.持续性评价设计(见表1)
表1 单元整体教学持续性评价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教学案例展示及研讨
我们将新教材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知识体系规划为四个主题:三国与西晋、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隋唐、制度创新与民族交融。本文以“三国与西晋”为例,设计如下导学内容。
1.三国演义
针对三国演义,设计问题:“三国”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灭亡的?你知道“三国”时期有哪些典故吗?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你发现了哪些玄机?
这组问题的设计旨在激趣,引导学生在初中知识认知和相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弄清这些政权更迭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华容道、隆中对、官渡之战等历史典故,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经过理性的思考,从《三国鼎立形势图》中提出问题:为什么曹魏能够统一“三国”?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2.曹魏的胜利
针对曹魏的胜利,设计问题:选官制度上创立了什么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官制上形成了什么制度?(三省制)在赋税制度上有什么突破?(开始了租调制)
这组问题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明确中原汉制是正统,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即将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虽逞一时之力以武功制胜,但终会采用汉制为兴邦理念,民族融合自然发生,学生认知水到渠成。学生认识到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中,该时期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集中体现在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领域里,出现了魏晋玄学和建安文学这样的时代艺苑,还有文姬归汉这样引人遐思的故事。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3.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
针对思想文化与文学艺术,设计问题:道教与道家有何区别?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是怎么一回事?何为建安文学,有哪些代表作品?曹魏通过兼并战争一统天下,统治者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为何会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
这组问题的设计理念是:通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使学生通过社会现象理解唯物史观。学生在感受古人的心路历程中接受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从而内化成个人的必备品格。
这一主题的设计,跨越了教材第二单元的第5课、第7课和第8课,基本原则就是将某一朝代(或者历史阶段)的所有元素集中呈现,从而让学生对这一时空的历史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归纳、整理、思辨、取舍和拓展等多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把此课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与“隋唐”的学习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案例设计以外的思考
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有新的教材观和新的教学观。历史教材不是历史的全部,而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转变“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思考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要转变“怎样教”的固有思路,思考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本体例和结构、分析教材各部分功能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角度,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主题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这部分内容在教材第5课和第7课都有所涉及,前者涉及政治和社会方面,后者涉及经济领域里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北魏政权有了全面的了解,这有利于他们理解教材中“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这一表述。之后,教师又为学生补充了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和孝文帝受祖母冯太后抚养教导的故事,深化了学生对草原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的深层次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少数民族虽以武力战胜汉族,但最终却被先进的中原文明同化的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打下了认知基础。
当然,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学,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培养。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学科教学实践的主体,想办法与学生通过学科发生联系,将学生纳入到学科观念体系中,纳入到学科认识的结构之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师生、生生关系融洽,联系密切,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高效进行。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阶梯,要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设计替代知识记诵导向的教学设计。
这一单元我们还设计了“制度创新与民族交融”主题,实际上就是对前三个主题进行主干知识的贯通和提升。比如对第7课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秦汉时期“尚书”一职的由来到光武帝设立尚书台,再到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对三省的设立,最后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梳理出一条完整的主线,引导学生知晓这一知识“从何而来”“到哪里去”,让教材内容变得有温度、有情感。这一主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回归教材体系,在对前三个主题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对本专题的课标要求和编写理念实现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掌握: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强调其民族交融的历史特色;而在隋唐时期,更突出其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四、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提升
(一)全面理解教材,加强教研意识
作为历史教学的必备资源,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的前提是对教材有通透的理解,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了解。对于新教材而言,其总体容量偏大,以历史必修教材为例,除去活动课,上册共29课,下册共23课。52个课的课题中带有“和”“与”的占一多半,也就是说这些课的主题不止一个;上册近一半的课文是四个子目,这都会导致每课的教学时间紧张。
除此之外,必修教材的一些单元,其内容涉及的跨度比较大,涵盖多个历史阶段,一些课的内容颇多,知识的含量也较大;一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每句话都可以构成一个知识点,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叙述,显得非常抽象;甚至有的课文内容在表述时是粗线条的,其内含的历史逻辑线索若明若暗,若不了解历史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误解。面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和难点,历史教师应该加强集体备课和教研意识,在教材整合方面分工合作,互相论证,并辅以导学案或者问题清单等导学资料。
(二)确定学科素养目标,科学研制教学设计
确定学科素养目标的关键是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实现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教师在确立目标的基础上,要科学研制教学设计,即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单元为单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时,需要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如何根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教材、课时、学生学习情况和其他教学资源等,确定一学期的单元名称与数量,以及每个单元的课时数;二是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设计一个单元的完整的学习方案;三是如何在一个单元中利用情境展开教学;四是如何设计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教学中进行有效反思。
此外,基于单元设计理念的教学方案包含六个要素: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二是单元目标,即在单元教学中希望学生达到怎样的一个学习水平;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需要学生经历哪些学习过程;五是作业与检测,即学生真的学会相关知识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需要通过有效反思辅助后续的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统编教材内容较多与课时紧关系的考量基础上,挖掘教研组集体智慧,在单元学习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活动设计等“关键要素”上进一步开展研究,更好地落实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