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山区和西岗区儿童及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患病情况分析
2020-06-10刘殿勇张静高莉娟张帅许亚坤
刘殿勇 张静 高莉娟 张帅 许亚坤
作者单位:116001 辽宁 大连,大连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
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是指精索静脉回流障碍、血液瘀滞导致的蔓状静脉丛迂曲、扩张、延长,目前被认为是导致成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儿童期即可发病,但对儿童期患儿的治疗干预时机一直存在争议。为了解青少年VC的患病情况及患病程度,探讨儿童期或青春期VC的手术干预指征,笔者在大连市中山区和西岗区进行一次VC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于2016年1月—2019年3月从大连市中山区和西岗区中小学在校男生(6~17岁)中随机抽取2 070人,排除已患有隐睾、鞘膜积液、腹股沟斜疝等疾病者。参照Tanner青春发育与分期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青春前期组(6~11岁)与青春期组(12~17岁),进行比较研究。
1.2 检查方法
1.2.1 体格检查 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在室温约为26~30℃的房间内取站立位,使阴囊充分松弛,由泌尿外科医生进行常规体格检查。
1.2.2 超声检查 使用LOGIQ S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机,测量研究对象双侧睾丸大小,并记录睾丸长度、宽度及厚度,计算睾丸容积及萎缩指数。睾丸容积(mL)=睾丸长度(cm)×宽度(cm)×高度(cm)×0.521。睾丸萎缩指数(atrophy index, AI)=(正常睾丸体积-缩小睾丸体积)/正常睾丸体积×100%。
1.3 VC的分级标准 0°:亚临床VC,患者在超声和静脉造影时发现轻微曲张的静脉,而体检不能发现。Ⅰ°:患者站立位局部不能触及曲张的静脉,Valsalva动作时可触及曲张的静脉。Ⅱ°:患者站立位即可触及阴囊内曲张的静脉,但阴囊表面看不到曲张血管。Ⅲ°:患者阴囊部可见蚯蚓状或团块状曲张的静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患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左右侧睾丸容积的比较,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VC患病情况 所有研究对象共检出VC患儿
132例,总患病率6.38%。青春前期组1 094人,检出VC患儿12例,患病率1.10%;青春期组976人,检出VC患儿120例,患病率12.30%;两组患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17,P<0.05)。
2.2 青春前期组与青春期组V C患儿患病程度 132例患儿中,Ⅰ°患儿87例(占65.91%),其中青春前期组9例、青春期组78例;Ⅱ°患儿36例(占27.27%),其中青春前期组3例、青春期组33例;Ⅲ°患儿9例(占6.82%),均为青春期组。
2.3 青春前期组与青春期组VC患儿左右侧睾丸容积比较 青春前期组和青春期组VC患儿自身左右侧睾丸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青春前期组AI为1.41%,青春期组为5.60%,随着年龄增长AI逐渐增大。
表1 青春前期组与青春期组VC患儿左右侧睾丸容积比较
2.4 不同患病程度V C患儿左右侧睾丸容积比较 Ⅰ°和Ⅱ°患儿自身左右侧睾丸容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患儿左右侧睾丸容积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Ⅰ°、Ⅱ°和Ⅲ°患儿AI分别为2.27%、7.43%和10.60%,随着患病程度的加重AI逐渐增大。
表2 不同患病程度VC患儿左右侧睾丸容积比较
3 讨论
既往的流行病学资料指出[1-2],V C在小于10岁的男童中患病率不足1%,在11~19岁青少年中患病率为8%~19%,青春后期的患病率为12.4%~17.8%,平均患病率为14.7%。本研究试了解大连市中山区和西岗区儿童和青少年VC患病情况,结果显示,VC患病率青春前期组(6~11岁)为1.10%,青春期组(12~17岁)为12.30%,两组患病率间存在差异,说明青少年VC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这一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本研究中青春前期组与青春期组VC患儿自身左右侧睾丸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和Ⅱ°VC患儿自身左右侧睾丸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Ⅲ°患儿左右侧睾丸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和患病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大。因此,笔者认为,VC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其患病程度及AI,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关于青少年VC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3-4],只有当患儿出现以下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①患侧睾丸缩小,萎缩指数>20%;②合并其他影响生育的睾丸病变;③双侧精索静脉曲张达Ⅲ°;④精液分析存在异常;⑤有阴囊坠胀感。本研究中的VC患儿,无1例AI达到或超过15%,均无其他阳性临床表现(精液分析未能获得),因此,这些患儿暂时都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一项对Ⅱ°或Ⅲ°VC患儿随访到30岁的研究显示[5],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已成功生育者占85%,而经过治疗的患儿术后生育率为79%;对于患侧睾丸已有缩小者,治疗组生育率为82%、非治疗组为90%;该研究表明,手术和睾丸大小与患者的生育率并无直接关系。
在成人男性不育症患者中,40%的原发性患者存在VC,继发性不育患者中VC占80%[6],由此可见,VC是导致成人男性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无症状的VC患儿,尽早明确诊断以便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是降低成年后不育发生率的关键。从目前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哪类VC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或保守治疗,尚无定论。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版)[7]主张对青少年期VC伴有睾丸容积缩小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有助于预防成年后不育,但缺乏明确的指导数据。
精液参数异常是多数国内外专家学者[8-10]认为比较合理的预测生育状况的检查,但是,对VC患儿的治疗原则和手术指征尚未达成共识。而且,对青少年进行精液分析比较困难,因此,VC患儿是否会发生不育缺少有效的评估手段。随着外科技术和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和完善VC的评估手段,对VC的治疗十分关键。有研究表明[11],测量数值及计算方法,可以影响睾丸体积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关于青少年VC的外科治疗原则,尚有待于进一步提出行之有效的评估标准,并进行长期跟踪随访,以便得出明确结论,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