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2020-06-10黄明睿

关键词:金课课程教育

黄明睿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金课”一词首次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21日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他表示,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1]。当前,“金课”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另外,国家也在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据此,我们以创新创业课程为着力点,提出打造创新创业“金课”的具体措施和教学体系。

一、从“水课”到“金课”

首先,何谓“水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认为,“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2]。所谓低阶性,是指课程的难度低、层次低、水平低,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层面,常表现为照本宣科式的灌输教学。“水课”的另一个特性是陈旧性,意味着教学内容已经与时代发展相脱节,有必要考虑课程是否还需要继续开展。2018年12月,中国青年报与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76.7%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水课”多[3]。课程自身的低阶性、陈旧性是课程之所以“水”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教师对课程不重视、不上心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从课程自身的特性着手,消除“水课”,建设“金课”。

“金课”具有“两性一度”的特点,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2]。第一个特点是高阶性,即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注意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基本技能到高阶思维的全局提升[4]。第二个特点是创新性。其一是指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对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或不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应去粗取精,同时还要结合新技术、新事物、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发掘、建设和创新课程。其二是指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可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慕课、微课、直播课等网络课程都是现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第三个特点是“金课”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具有一定的挑战度。对学生而言,课程考核需具备适当的难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对教师而言,除了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向、内容和形式,还要进一步挖掘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努力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正视创新创业“金课”

(一)建设创新创业“金课”的必要性

2018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近年来,国内高校开始逐步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然而当前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含有一定“水”分。具体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普遍以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理论为主导,对于创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仍不够;二是重传授而轻交流,教师教学仍停留在单向式的内容输出,课堂交互性不强;三是重形式而轻实际,虽然很多高校都会引导学生制定商业计划,并鼓励他们去参加各类创业比赛,但却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项目无法落地;四是重结果而轻过程,许多高校的管理层只看重绩效,多以创业率、获奖率等指标来论“英雄”,导致基层教学活动的开展附带明确的目的性,容易忽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有必要面向全体学生打造体现教育公平、侧重素质提升的创新创业“金课”。

2019年12月10日,吴岩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发展”会议上表示,创新创业教育要重视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5]。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创新创业“金课”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未来创业生力军的“摇篮”;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金课”建设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制度顶层设计的关键内容,也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创新突破口;对教师而言,创新创业“金课”建设有助于提升其教学水平,为其创新教学实践提供了窗口;对学生而言,参与创新创业“金课”的学习,能够在基础理论知识中理解创新与创业的本质,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把握创业规律、训练创造技能,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可见,创新创业“金课”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创新创业“金课”的五种形态

目前常见的创新创业课程类型可从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其一是正式或非正式(以是否直接计入学分判定),其二是线上或线下。结合两个维度可得出如图1所示矩阵图,归纳出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图1 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如图所示,线下非正式课程包括四种类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基础课。二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三是融入了创新创业因子的专业必修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已开始构建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耦合联动。四是面向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经管、法律、艺术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通识类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线下非正式课程主要是指实践性“双创”教育,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营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在校内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在真实创业情境下的判断能力与决策水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在线学习形式日渐受到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22号)要求:“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要结合本校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创新创业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动高水平教师领衔打造创新创业线上‘金课’。”线上正式课程指的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慕课(MOOC)。国内主流MOOC平台包括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好大学在线、超星慕课等。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类慕课通过了各大高校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这些课程主要分为意识激发、能力训练和实践指导三大类别,基本覆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点部分。非正式的线上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指其他各类知识分享平台的微课、直播课等课程,通常由相关领域专家和业界精英担任讲授人。此类课程的交互性更强,可根据学生特点和课堂反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线上课程还可与线下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创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何克抗最早在国内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6]。当前很多高校已尝试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估考核体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吴岩提出了“金课”的五种类型,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2]。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将上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这五种“金课”类型相匹配,如表1所示。

表1创新创业“金课”的五种形态

三、基于“金课”视角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变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且灵活性较差,一般局限在课堂、讲座、课外活动等形式,多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学生往往只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的“一言堂”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体验较差,尤其是对于毫无创业意向的学生而言,偏重理论的课程对他们的吸引力不足,偏重实践的课程又令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增加他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期待值。Csikszentmihalyi(1975)曾提出沉浸理论(flow theory),该理论主要形容一种沉浸状态,即完全投入某一项能给人带来喜悦的活动,即使投入这项活动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金课”强调从“教”向“学”的转变,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行动为导向,推进教学方法由“低阶”向“高阶”变革。教师不再是课程的主导者,而应加强师生互动,在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担当引路人的角色,起到陪伴、参与、协助、引导和推进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积极探索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独立建构体系。

(二)以多元发展为指引优化课程评价

创新创业课程的对象是全体学生,“金课”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必须是学生。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建立起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所谓发展性评价,即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指引的教学评价,其重点不在于教师教得怎样,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具体来说,发展性评价具有四个基本特征:重视学习者多元发展、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主体多样性以及评价方式丰富性[4]。高阶性是“金课”的特征之一,具有“金课”属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其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多元发展为指引,关注不同个体的独特性,激励其发挥各种潜能,推动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创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深对学生个体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针对其优势和不足给予相应的激励或建议。发展性评价的评价主体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领导、专家及其他参与该教学活动的对象。相应地,评价方式既可以是由上及下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自评或互评。评价时应以质性评价为主、量性评价为辅,以获取评价主体最真实的意见,深度披露课程的价值和特点。

(三)以效果逻辑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

主流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般采用两种不同的理论基础:一是主张创业者设立既定目标,通过预测未来的方式来进行决策的因果逻辑理论;二是创业者挖掘自身已有的手段,以一种尝试控制未来的方式来进行决策的效果逻辑理论[7]。由于传统创业研究多以因果逻辑为主导,因此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也普遍倾向采用因果逻辑作为理论基础,过分偏重于计划。随着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创业者很难在创业初期就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基于因果逻辑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求,以效果逻辑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将更符合“金课”的创新性标准。效果逻辑的优势在于权变地利用既定手段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教学内容安排得更加灵活,侧重于引导学生像创业者一样去思考和行动,主动地发现、探索、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涵盖创业与商业相关理论知识的核心课程,也要有关注创业过程和项目辅导的实战演练,还要设置关注创造性思维锻炼的问题导向性课程。

(四)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创新教学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了一种创新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打造“金课”,从学生兴趣出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投身到创业类在线课程建设的队伍当中,相关课程正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截止至2019年12月15日,已上线的创新创业类慕课共计138门,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大学MOOC”创新创业类慕课开设情况①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鼓励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以在线课程作为面授教学的补充,创新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国大学MOOC”还创新性地推出了混合式教学工具——“慕课堂”,该工具可与学校云平台进行无缝连接,让教师更便捷、有效地完成数字化教学。以网络技术为支撑采用混合式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不断领悟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既能够将外在知识内化,也能对现有知识进行思考、质疑和判断,并灵活运用到创业实践当中。

(五)以特色活动为关键提升学习成效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各大高校应当以此为标准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具体的做法,除了开展常规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外,还可结合学校背景,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特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目前,各大高校逐渐开辟出各种能与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的创业教学活动,例如邀请业界精英进校开展企业家大讲堂,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特色训练营,校企合作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以辅导优秀创业项目等等。此外,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譬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便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关键纽带[2]。“以赛兴创、办赛育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充分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实现诸如组织、合作、表达、应变等能力的全方位训练与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学生参赛不可“唯成绩论”,比赛成绩不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体现,要从根本的机制层面调整教学风气,辅导老师和团队成员都要消除功利心理,以切实优化创业项目、提升个人能力为出发点,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人才。

(六)以过程管理为枢纽加强学生考核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核心点,学生考核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明确了学生考核的必要性,提出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过程考核作为学生考核体系中的枢纽,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有待提升,尤其对于创新创业课程而言,需对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以非标准答案考试和多种学分评定机制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应用等能力进行全面考核。新的考核形式意味着学生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升级。在过程考核中,既要关注正式课程,也要记录学生非正式课程的学习成果,以获取更综合的评价。高校在具体实施时可利用教务管理系统、学生项目管理系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为学生建立创新创业个人档案;还可以制定相关管理条例,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方式来获取学分。此外,过程管理不仅要管理教学过程,更要对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管理。因此,高校应考虑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以创业成果来评估最终的考核成绩。

(七)以师资培育为重点促进教师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一直广受诟病,不仅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也稍欠火候。从现状来看,当前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队伍中,专任教师的数量较少,主要由各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讲授,他们往往缺乏创业相关的实战经历和理论培训,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临一定的挑战。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石,而建立完善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则是创新创业“金课”建设中的重点。首先,我们要增强创新创业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教学观念、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层面着手,在思维和体制上提升他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度。其次,通过开展培训会、交流会、外出走访学习等形式,不断开拓任课教师的视野,提升其创新创业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再次,增强教师的科研力,鼓励其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案例研究和行业实践,不断产出相关领域的论文、教材及专著,以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最后,应当建立以校内专任教师为核心、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学队伍,吸纳更多外校、企业、政府、社会的创业领域精英,打造创业导师人才库。

图2 基于“金课”视角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措施

上述7项措施都是基于“金课”的“两性一度”提出的,具体如图2所示。从“金课”视角出发,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离不开学生、教师、高校、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淘汰“水课”,努力打造“金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注释:

① 数据于2019年12月15日统计自“中国大学MOOC”平台官网:https://www.icourse163.org。

猜你喜欢

金课课程教育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国外教育奇趣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