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针对性护理的应用分析
2020-06-10闫晓卿
闫晓卿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贵州 贵阳 5500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常见外周性前庭疾病,主要病因源于内耳,又称耳石症。临床症状为当头部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发生的短暂眩晕感受,可伴自主神经症状及眼震[1]。对其治疗包括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前庭功能训练等,同时辅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升整体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7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别予以针对性护理、常规护理,将护理效果行分组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限为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73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针对性组,分别为36例、37例;符合医学伦理;两组患者资料未见鲜明差异(P>0.05),见表1。
表1 基础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诊断标准:头部重力方向相对改变后发生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min的短暂头晕、眩晕,可伴特征性未知性眼震。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发的头部眩晕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精神疾病且沟通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方式手法复位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针对性组开展针对性护理。
常规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叮嘱患者定期复查等。
针对性组:(1)治疗前:①针对性情绪疏导:因患者文化水平、家庭环境不同,对疾病产生的不适感以及治疗方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障碍;此时根据患者背景资料与病情进行针对性情绪疏导,若患者因对治疗结果未知性产生恐惧感,可通过讲解发病机制、治疗方式,并列举成功案例,使其治疗信心得以提升,并增加护理依从率;若患者因医院陌生环境等引发孤独感,需增加与患者沟通强度,缓解其孤独感,保证护理治疗顺利开展;②针对性仪器准备:根据患者情况,提前准备吸引器、氧气,增加治疗流畅性。(2)治疗中:①针对性鼓励:不断鼓励患者,并对其行积极心理暗示,提升治疗耐受力;②针对性体位调整:帮助患者调整正确体位,在不影响治疗基础上,予以针对性舒适体位护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告知患者头位需保持固定,避免影响治疗;③针对性体征护理:监测患者面色、心率、呼吸,若发现异常及时汇报给医师;若发生呕吐情况,及时清理呕吐物,并加强对其安全保护,避免呕吐物误吸或坠床;(3)治疗后:①针对性体位护理:嘱患者枕部抬高向健侧或患侧卧位8 ~ 12 h。患者进食、洗漱时,帮助其直立上身并将头部略向前倾,避免活动速度过快;②针对性活动指导: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缩短下床活动时间,提升患者康复;若恢复良好,可缩短侧卧位时间;叮嘱患者1个月内避免头部剧烈运动以及头部后仰动作,并保证夜间睡眠充足。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VSI(前庭症状指数)、BBS(Berg平衡量表)、计时平衡试验评分、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治愈:位置性眩晕消失;改善:位置性眩晕和(或)眼震症状减轻;无效:位置性眩晕和(或)眼震症状未减轻或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改善。
生活质量:治疗后1个月患者回院复查是了解其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表以SF-36为蓝本进行改编,包括情绪状态、睡眠质量、角色功能、生理功能4项内容,每项10分,分数高表示生活质量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计算,VSI评分、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用(±s)表示,t检验,护理效果用(%)表示,x2检验;当P<0.05时,则组间比较具鲜明差异。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
针对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7.3%,与常规组83.3%相比,差异具鲜明性(P<0.05),见表2。
表2 护理效果[n(%)]
2.2 VSI评分、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
针对性组患者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较常规组高,VSI评分较常规组低(P<0.05),见表3。
表3 VSI评分、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s,分)
表3 VSI评分、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s,分)
组别 n VSI评分 BBS评分 计时平衡试验评分常规组 36 31.36±9.68 43.68±4.28 98.96±2.36针对性组 37 26.39±10.69 51.35±3.64 129.15±3.48 t 2.080 8.2560 43.261 P 0.041 0.000 0.000
2.3 生活质量
针对性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具鲜明性(P<0.05),见表4。
表4 生活质量(±s,分)
表4 生活质量(±s,分)
组别 n 情绪状态 睡眠质量 角色功能 生理功能常规组 36 5.64±2.13 6.28±1.06 6.54±1.32 4.58±1.29针对性组 37 7.25±1.26 7.94±0.69 8.20±1.34 6.25±1.31 t 3.943 7.951 5.331 5.487 P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 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目前仍未得到准确证实,但普遍认为与耳石脱落有关,即脊顶受耳石脱落后受重力影响引发短暂位置性眩晕感受。患者因位置性眩晕可对睡眠翻身、运动等发生严重焦虑、恐惧感受[3]。部分患者症状可自行消退,但易复发,使接受有效诊治时间延长,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应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并辅以科学的护理方式,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对于常规护护理而言,针对性护理可针对患者心理状态水平、年龄、病症程度等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针对性护理,以提升患者对护理治疗依从性,提升护理效果。通过本次研究可见,经针对性护理的针对性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可证针对性护理在缓解患者情绪状态后,可稳定患者整体分泌水平,稳定生命体征,保证护理治疗的有效性,提升护理效果。前庭功能恢复程度可通过对 VSI评分、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评分表示,而针对性护理组患者以上指标均较常规组具鲜明差异;可证通过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提升患者前庭功能,以达到护理效果,并且在临床症状、前庭功能改善基础上,患者不再惧怕日常活动水平,可提升整体状态,并提升睡眠质量。金晋宇[4]在相关研究中通过对7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开展不同护理方式后正式,经有效护理不仅可提升康复效果,同时经有效护理干预患者复发率2.86%与常规护理复发率22.86%相比,具鲜明差异。
综上,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可显著改善短暂眩晕、眼震等临床症状,并恢复前庭功能,同时可提升治疗后生活质量,临床具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