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在玩耍的美术活动中轻松创作

2020-06-09钱菊梅

天津教育·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造学前教育

钱菊梅

【摘  要】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应该遵循幼儿的天性,重视幼儿特有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让孩子在玩耍中动手动脑,在玩中学习、表现、获得知识。玩耍的美术,需开放时空,让孩子自主创作,在必要时教师有效介入,科学指导,让孩子尽情玩耍。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尽显童真,积极投入,思维激荡,灵动智慧,生命勃发,轻松创作,创造无限可能。

【关键词】玩耍;学前教育;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确实,幼儿美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特有的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让孩子在对事物自主感知的情况下,理解作品内涵,产生心灵对话,进而自由自主地表现、表达。这样更顺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归纳起来,即让孩子无拘无束地游戏,自由徜徉在美术课堂中,在学中玩,玩中学,在玩中创作。

一、开放时空,轻松玩耍

儿童好奇好动,一件新的事物出现在眼前时,总能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总是按捺不住想去摸一摸、玩一玩、试一试,也许孩子就在这一刻的尝试中灵光闪现,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情感顺畅地表现出来。幼儿的美术创作应是随时随地的,教师可以做一个有心人,去捕捉这一个个有利时机。让孩子兴之所至的同时,能够痛快呈现,感受创作的美好。

(一)宽松的时间

不管做什么事,都是需要时间的,要想把一件事做好,更需要时间,教师要舍得给幼儿腾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玩耍,充分地思考。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虽短,但当他专心地做一件事时,会带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当前的活动,他们的美术创作更是如此。孩子边创作边思考,也许开始画的还不算什么,甚至再添上几笔仍然让人看不懂,但是孩子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当他完成最后的点睛之笔,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看似杂乱无章的画面竟变成了一只正躲在草丛里朝你汪汪叫的小狗。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应给幼儿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地创造。此时,他们才会呈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孩子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开放的空间

一般而言,孩子的美术创作更多是在专属的美术区或美术室进行的,同时提供开放式的橱柜,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孩子们创作时,需要的纸张、画笔随手可取,颜料瓶子有序摆放、便于打开,陶泥软硬适合、揉搓拍打皆可……开放的区域让孩子活动更方便,不受拘束,创作时可以大显身手,他们灵活使用各种材料,头脑中的所思所想随即通过创作反映出来。宽松的氛围让孩子不受限制,轻松玩耍,他们在玩中创作,在玩中获得乐趣。

二、自主创作,恣意玩耍

在推进课程游戏化进展的过程中,让孩子自由自主活动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幼儿的美术活动也应这样。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教师需放手,不要做过多干预,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应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展开想象,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一)创作题材自选

孩子自发的美术活动,往往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表现。很多创作题材,根本不需要教师去布置任务,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四季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电视中看过的画面,小伙伴新穿的衣服等,这些现象或事物都是孩子们喜欢谈论的话题,美术创作时,他们就付诸行动了。正是因为幼儿感兴趣、有经验、有感受,所以幼儿会自然而然去表现,他们根据内容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不再等待教师的安排。在整个创作中,他们能大胆尝试,主动操作,随着心境做自己喜欢的事。

(二)表现形式灵活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喜好不一样,能力也有高有低。同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幼儿心中感受是不一样的。幼儿绘画时,同样是画可爱的小动物,有的画轻轻走的小猫,有的画啃萝卜的小兔,有的画唱歌的小青蛙等,孩子诠释了自己心中可爱的小动物的形象。表现同样一个主题时,幼儿往往还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去表现,自己构思、自己设计,努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孩子边操作边思考,甚至在灵感闪现之际,有了大胆的创意,多种材料并举,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添加或修改。孩子活动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此时他们陶醉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挥洒自己的才思,玩出了新意。

三、适时介入,尽情玩耍

幼儿在自主创作时,可能会产生困惑、遇到问题,有时他们会手足无措、信心不足,无法自己解决时,会产生挫败感。此时需要教师的准确介入,恰当指导,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关键,树立信心,培养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启迪的孩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作,他们再一次大胆尝试,尽情尽兴地玩耍着。

(一)精巧点拨

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经验不足、能力有限等原因进入误区,无法继续下去。这时,教师要给予精巧的点拨,并在他们思维受阻、停滞不前、手忙脚乱之时有效介入,给予必要的帮助。“漂亮的纸杯娃娃”区域手工活动时,几个孩子参照示范图自主制作,也正是因为有示范图,最后孩子的作品和图中的娃娃大致相同。孩子在互相欣赏时发现了问题,似有不妥,但又不知如何改正,孩子迷茫了。教師请一幼儿将下边一个纸杯剪开,胖胖的娃娃就变成了分腿站立的娃娃。其余的孩子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原来纸杯娃娃不止这一种造型,更多孩子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同时,他们相信自己也能做出比原来的那个更精彩的作品。此时,孩子在教师的支持下打开了思路,大胆想象、设计着自己更有特色的纸杯娃娃。教师在孩子眉头紧蹙、遇到问题时适时地解惑、精巧地点拨,让孩子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主动寻找需要的材料对自己已经成功的作品进行适当的改造、添加,全身心投入新一轮的创作,尽情玩耍。

(二)准确引领

幼儿自主活动,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善,心智还没成熟。有些时候在操作时,孩子明明知道该怎么样,可就是做不到。孩子的思维卡壳,不能领悟其中的原因,这时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出问题所在,引领幼儿继续往下操作。小班进行美术活动“美丽的鱼儿”,孩子用海绵刷给鱼儿穿花衣时,几个孩子想在鱼儿的身体上画上点状花纹,但常用的滚画技法不行、压画也不行,几次下来,原来的花纹糊在一起,小点点却还没有出来。教师提醒幼儿试试将海绵刷竖起来,用圆形的一端轻触卡纸,点点跃然纸上。之后,孩子们还尝试通过用不同的力量碰触卡纸,点出大小不一的点点。一次次的思维引领让幼儿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束缚,变通思维后的创作内容丰富多彩。孩子们玩性也很浓,体验到了创作活动的无限乐趣。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开展幼儿美术活动,用玩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自由自主地表现内心的感受,从而体验到创作的乐趣。玩耍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创作,尽兴活动,尽情表达。孩子思维激荡,灵感迸发,思维碰撞,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作品,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幼儿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丽洁.游戏中的学习:玩转记忆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2).

[2]季卫.“玩美”课程的架构与实践[J].江苏幼儿教育,2016(4).

[3]张秀芹.为孩子创设自由玩耍的环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7).`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创造学前教育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网络话语在当代语境下的思考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