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策略
2020-06-09周建兰
周建兰
【摘 要】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模型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文章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物;模型建构
核心素养集中体现出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又依赖于教学。这就需要我们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优化,确立核心素养视角,并基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深入推进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模型,从而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受到思维触动、体悟生物学习的科学方法、自主建构并内化生物概念、解构生物结构、洞悉生物原理、发现生物学规律等。可见,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这就需要我们对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策略进行合理的选择,使模型建构教学更加贴近生物教学程序,对接学生学情實际,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一、示范教学,搭建模型建构教学支架
目前,不少高中生物教师在实施模型建构教学时,站位较高,往往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忽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设计之间的能力差异。高中模型建构教学属于一种教学技术,不仅需要教师掌握模型建构的教学相关理论,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而且需要学生具备模型建构的基本理论,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结构和学生接受结构的均衡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模型建构教学的初期,重视示范教学,从而搭建模型建构教学支架,为模型建构教学进行必要的理论和能力铺垫。
例如,在教学“真核生物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时,我借助动物细胞,先进行示范教学,结合“真核生物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引入模型概念,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模型相关知识教学,包括模型的基本类型、模型建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等。在示范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学生“按图索骥”,尝试建构“真核生物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学生在模型建构前,对需要的材料、程序和基本要求进行讨论,确定材料和需要的工具,明确细胞器的连接方式、不同细胞器的颜色设定、细胞器基本结构及其特点等。在做好上述准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建构真核细胞结构模型。最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模型展示,并基于展示的模型进行评价,包括建构特色和不足,从而提出完善模型的建议,进行二次乃至多次建构。
这个环节,充分解读学情特点,从而根据学情和模型建构教学存在的知识和能力差异,借助教师提供的模型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模型,完成对模型建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了解,模型的运用大大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也使理论教学由抽象走向直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模型进行解构,以模型为抓手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式建模,使学生建模获得支架,从而引领学生在借鉴、模仿中,对模型建构获得系统性的认识。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发挥学生协作学习优势,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并降低科学探究的难度。通过示范教学,学生对模型建构教学基本理论、概念,以及模型建构的基本流程等,取得了较好的认识,为学生自主建构搭建了较好的平台。
二、模型类比,实现模型建构教学迁移
高中生物教学中,涉及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学习生物的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建模的必要条件。鉴于高中生物理论教学的抽象性,我们可以运用模型导学,通过模型建构,或者借助模型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理论到建模,再从建模到理论的完整教学程序,实现模型建构教学迁移,使生物知识和建模互为支持。
例如,在教学“大肠杆菌数量变化”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程序,直接实施教学,不仅教学难度很大,而且学生难以实现及时地内化。在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澳洲野兔倍增”曲线图,引导学生探究其增长的原因,推测增长的大致曲线图,从而探寻其中隐藏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假设此种情形和“大肠杆菌增长”存在相似性,从而根据“澳洲野兔倍增”曲线图推导出数学模型。这个环节的教学,先借助学生容易接受的“澳洲野兔倍增”曲线图,并借助学生既有的数学知识,推理出数学公式,从而为本课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借助类比的方式,在“大肠杆菌数量变化”和“澳洲野兔倍增”之间建立起关联性,从而使模型建构教学实现迁移,从而得出公式。这一过程,借助模型之间的相通性,引导学生探索数字背后的规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发展,并激发学生对生命规律和活动的探究愿望,强化学生生命观念,指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用类别,提高模型建构教学活性
高中生物模型建构在时,不少教师对模型建构教学存在思维定式现象,往往拘泥于某一种模型,不能灵活地凌驾于多种模型间,从而导致模型建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要重视模型的不同类型,从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课型特点,灵活地运用模型。
例如,在教学“走进细胞”复习课时,细胞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复杂,如果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架构,学生难以对本课内容进行系统的建构。鉴于复习课课型特点,我拟采用概念图,它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在表达信息时能够做到简明。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细胞”核心词汇,作为概念图的中心,再从细胞类型、结构基础性原因、生命系统结构等方面,进行知识关联。借助概念图,原本散乱、零碎的知识得以有机地关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建构,从而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无形中完成对本课相关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样形成的知识更加灵活。同样是复习课“人类遗传病”的教学,由于本课知识与“走进细胞”知识分布特点和结构特点不同,虽然它也是聚焦核心词汇,即“遗传病”,但是呈现出并列式结构关系。因此,我在进行模型建构教学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根据遗传病类型特征,形成“次生主题”,包括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等,再以次生主题为中心,建构起相关的知识体系。
可见,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要打破单一化思维模式,将模型建构教学推向深入,做到课型不同、知识点不同,采用的类型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课型,也要根据知识结构特点,灵活地选择、扩展模型建构教学领域,提高模型建构教学活性。
四、调动想象,直指模型建构教学内核
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在抽象和形象之间建立起联系的通道,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学生想象力,使想象力成为抽象和形象之间的桥梁,直指模型建构教学内核,引领学生借助想象力自主完成模型建构,并使之成为学生生物探究、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有丝分裂”时,我先借助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重点交流变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根据视频和想象,绘制出图式模型,再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在展示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有没有突出关键词,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模型建构思维和基本能力,并强化学生生物模型建构的严谨思想。
五、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模型建构教学具有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强化学生建模意识,并遵循模型建构教学由易到难的原则,主动对接学生认知结构,寻求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教学内容结构的平衡点,提高学生模型理论素养,并发挥模型在生物教学中直观、形象性的优势,实现生物理论教学和模型建构教学协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模型建构教学必须保持理性的定位,突出学生主体性,将模型建构教学直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注:本文为江苏省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的校本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L-14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郝琦蕾,姚灿.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12).
[2]朱颖慧.生物学建模教学对高中生建模能力影响之行动研究——以“细胞的结构”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2019.
(责任编辑 范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