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问题“导航”,随文练笔“浸入”

2020-06-09申颖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导航主问题随文练笔

摘 要:随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零碎随意的追问和应答大幅减少,学习主体本身的读、说、写、思等行为律动课堂。只有敢于打破被动阅读形成的思维束缚,才能学有所本,教有所依。本文以初中统编教材中《老山界》的教学为例,通过分析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导航设计,并结合随文练笔的浸入式写作训练这一教学模式,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问题 随文练笔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设疑”无疑是唤醒学生、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的飞跃。然而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课堂的呈现大多是教师不断提出“碎问”,学生被动地“碎答”。整堂课的话语权几乎全在教师一人的嘴中,教师问到哪里,学生就答到哪里,课堂生硬呆板,学生被动茫然。如此简单低效的“碎问题”模式教学,师生都难以寻找阅读的乐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阅读过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经过审慎反思,我终于明悟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秉承“教师简简单单教,学生轻轻松松学”的理念,以精当巧妙的主问题作为阅读教学的支点,摒弃以往繁杂琐碎的分析,向纵深钻探,学生的思维角度才能被充分呈现,课堂才能沿着主线前进,达到删繁就简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打通“文脉”显得尤为重要。“文脉”不仅是使文章骨肉相连的经络,亦是作者选材的准绳,并对所选材料进行描写、记叙的脉络。下面我就以自己在教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老山界》一文为例,谈谈如何借助主问题的“导航”,通过随文练笔的浸入式训练,在“简约”的课堂中实现“深度”的漫溯。

曾被刘白羽赞为“天籁之音”的《老山界》一文,由于作者创作年代的久远,如今已经很难轻易唤起当代初中生的阅读兴趣,想要触发其情感共鸣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能让学生冲破与文本的时代隔膜,感受作者陆定一在宏大叙事表象下红军战士的内心悸动,我决定先让学生从找出文脉着手。在导入的情感渲染之后,我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一句话。学生按照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即“人+事+结果”的格式,很快能找到在第30段的这句话:“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接着我根据主问题应具备探究性、整体性、梯度性、精炼性和生成性的特质,围绕这句话设置了三个主问题,分别是“为什么说‘老山界难翻?”“哪些原因让队伍变得笨重?”“这支笨重的队伍最终凭借什么翻越了老山界?”引导学生分别走进三个板块的学习。

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设计,学生便能带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文中寻找体现老山界难以翻越的地方,第一个主问题不仅仅是考量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因为有学生还当堂提出质疑:“既然老山界难以翻越,红军为什么不选择绕道而行呢?”于是我顺水推舟地引出本文的创作背景,也就是长征的历史背景,学生在恍然大悟间梳理出了红军当年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其一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其二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其三因为国民党万万没料到红军会选择翻越老山界的路线。这样的课堂生成相比上课伊始,教师强行植入《老山界》的写作背景,更能体现“让学生在场”“让思维在线”的主问题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在这样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课堂由“被动传输”变为“应用创造”,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主动进行探究后,会应用所学解决遇到的问题,在阅读意识和语文学科能力上呈现出极大的转折。

当学生顺利完成文本认知构建后,我更期待学生能在课堂上生成见解独到的表达和写作。于是我依托主问题,设计了四处随文练笔,为学生提高写作素养“搭桥”。

1.搭建框架练笔,在文本品味中写作

在探究第二个主问题“哪些原因让我们的队伍变得笨重?”时,我让学生按照以下句式,结合原文,发挥想象,即兴说一段话。“让队伍变得笨重,我从课文中看到队伍的笨重,我仿佛看到。”

例:伤员众多让队伍变得笨重,我从课文“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中看到队伍的笨重,我仿佛看到残弱的火光映照着伤员们咬紧的牙关,紧绷的肌肉,后仰的身体,以及坚毅的面庞。狭窄的山路几乎让战士们无处落脚,他们小心翼翼地踏上岩石,脚一步步往上挪。一名伤员踩在另一名战友的肩膀上,用手紧紧地攥着巨石,用脚吃力地蹬了一下,翻上那块巨石后,用手撑着地,反身帮助后面的战友。长征路上的不离不弃,相互扶持,让每一个红军战士都自带光芒。

学生在搭建的框架中想象写话,不仅文思如泉涌,还在合作探究中用关键词高效总结出红军队伍变得笨重的原因: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寒气逼人、伤员众多、辎重过多、腹背受敌。

2.绘景仿写练笔,在感同身受中写作

要深入探究第三个主问题“这支笨重的队伍最终凭借什么翻越了老山界?”絕非易事,需要由浅入深,不断揣摩文本的词句,如《老山界》的第22段,“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段话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多种修辞手法描摹声音,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响交织在一起,烘托了深沉的夜色,静谧的夜景,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我希望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文笔的模仿,也能用心去描摹另一种声音。

例1:是夜,炸雷一声如裂帛,玻璃窗也被吓得打颤。暴雨滂沱,时而像千军万马怒吼着奔赴战场,时而如受伤的姑娘在呜咽,时而似那人声鼎沸的市场。最终,雨淅淅沥沥地,仿佛连带时光一同静默了……

例2:远处,隐约传来一阵悦耳的琴声。像清脆的鸟鸣滑过林梢,像涓涓细流在青石上流淌,像深海蓝鲸的低吟浅唱,像午后风铃清亮地欢笑,像黄昏时分晚风轻拂灌木丛,像牛毛细雨摇曳着飘洒人间……时间,仿佛在这一刹静止了。

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随文练笔,是学生感同身受的有感而发,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也提高了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

3.课本插图练笔,在比较揣摩中写作

红军在黑夜中点燃火把攀爬陡峭老山界的场景,惊心动魄,蔚为壮观。课本中有一幅黑白插图正是描摹夜里翻越老山界的一处细节,在让学生细致观察、合理想象、生动写作之前,我先让学生将《老山界》的课本插图与《木兰诗》的课本插图做细致对比,同样是战士,同样是战马,然而因战争背景不同,画面的渲染应该有不一样的色调和氛围。

例:焦墨色的夜空犹如一头沉默的野兽,张着血盆大口,把天地间的一切都吞噬其中。那暗夜仿佛是无尽的深渊,只有几颗寒星如风中残烛一般,闪烁着微乎其微的光晕。战士们尽管衣衫褴褛、疲惫不堪,脸上却依然写满坚忍与倔强。“吁—”只听一声瘦马啼鸣,似悲号,似怒吼,又像是对这漫漫长夜的倾诉。一名年轻的小战士一脚踏上岩石,一手扶住马背上的行囊,使出浑身解数,才使马匹前进了一小步。他再次弓腿弯腰,竭尽全力倾斜着身子,一股汹涌澎湃的力量,在他英气的眉宇间刻下一道深邃的

痕迹。

火把点起来了。仰头看,那漫天星光璀璨是夜空中令人欣慰的留白。蜿蜒山路上,一簇簇跳跃着的,炽焰色的花朵绚烂绽放,那是红军战士内心点燃的生命之光!哪怕长夜漫漫,只要心中有光明,就一定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在对比读图的语境下进行随文练笔,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能在与课文的对话中提高写作能力。

4.拓展练笔,在迁移共情中写作

在课堂的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一致的结论:这样一支拥有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充满必胜信念和昂扬乐观精神,具备高度纪律性和自觉性的红军队伍,又怎么可能不能翻越老山界呢?

于是,我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看着画面中长眠于老山界的红军战士的墓碑,为最后的抒情练笔蓄势,“同学们,长征路上战斗无数,牺牲无数。在长征路上,每一场战役中都有红军战士献出生命,平均每前进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八十六年来,他们与老山界一起见证了风雨如磐的长征路,见证了自强不息的民族魂。今年的清明节,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無法到老山界给先烈们亲手敬献花圈,请大家通过‘清明网上祭先烈,世代传承民族魂的活动,以网上留言的方式表达对老山界红军战士的缅怀

之情。”

至此,学生心底深沉的家国情怀被完全点燃,在笔尖下流淌出这样的佳作:

例1:“这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你们在负重前行。”

漫漫长征路,你们踏破一双双简陋的草鞋,留下一串串坚毅的足迹。熊熊火把,照亮了险峻的山路,也照亮了你们的一颗颗红心;点点繁星,见证了你们的忠诚与勇敢,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万丈深渊旁,在凛冽寒风中,疲倦不堪的你们酣然入睡,许是梦到赤旗插遍整个中华大地了吧。

又是清明时,忆往昔,凝思静听。越城岭的山谷里依然回荡着英雄们铿锵的誓言,雷公岩的峭壁依然镌刻着那份乐观与豪迈。英雄,不朽!

例2:八十六年前,血战湘江的硝烟还未散去,你们就走进了老山界,陡峭的山崖、险峻的山路、环伺的强敌,都无法阻止你们前进的脚步。星星般的火把在黑夜的幕布中显得格外闪亮,革命英雄主义的火种必将在整个大地上熊熊燃烧,代代传承。

中华儿女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抵御了各种困难和风险,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

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医者无私,警者无畏,百姓齐心,我们高举着你们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一定能早日迎来“抗疫”胜利的那一天,中国这个大家也一定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雨考验,大放

光芒。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不知长眠于地下的你们是否听见了呢?英雄们,请

安息!

语言文化的浸润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厚积薄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唯有投诸耐心与恒心,内化“简约”与“深度”,用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方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如果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创设了有助于学生建构思维的课堂情境,如果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当师生相融,文本共生,何愁无高效课堂呢?

参考文献:

[1] 陈洁《让主问题成为撬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杠杆》,《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年第59期。

[2] 王志芬《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四个基点》,《中华活页文选》2019年第5期。

[3] 易徐炎《优化教学设计,开展随文练笔》,《山西教育》2019年第8期。

(申颖,1980年生,女,壮族,湖南人,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2017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导航主问题随文练笔
基于快速检索功能于GPS地图导航的运用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基于激光导航路径识别的电力巡检智能机器人设计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提纲挈领,有效设计阅读“主问题”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