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诊断性教研,促青年教师集体教学能力提升
2020-06-09欧阳君珊
欧阳君珊
摘 要: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组织形式之一,是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师幼比例较低等国情,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文章结合课例,针对青年教师集体教学在活动目标制定、活动环节设计及师幼互动三个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诊断性教研;集体教学;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109-02
集体教学指的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一种教育活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常听到一些幼教同仁质疑:现在还需要集体教学活动吗?在当前课程游戏化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时常出现“教学不像教学,游戏不像游戏”的现象,导致集体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幼儿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诊断性教研,是指借鉴医学诊断学、教育病理学及心理咨询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针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采取诊断与集体研讨的方式,對症下药,即时解答教师的困惑,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一种教学实践研究。下面以大班艺术活动《丝巾畅想》为例,分析青年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中常见的问题,开展诊断性教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活动目标定位不准确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都要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它起着评价、导向的重要作用。因此,幼教工作者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斟酌目标的设定。可是,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忽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有的是照搬照用现有教材,有的是先组织活动,再设计目标,并且设计的目标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本次活动的目标:①感受动物身上的美;②尝试借助丝巾表现动物造型;③体验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通过探讨,教师一致认为以上的目标过于笼统和抽象,如“感受动物身上的美”“体验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这两个活动目标都属于中、长期目标,绝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另外,“尝试借助丝巾表现动物造型”,这个活动目标不具体,过于宽泛,到底如何借助丝巾的特点来造型动物,目标没有具体指出来,导致教师在活动中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既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更是活动评价的标准。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准确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认真思考教材的重难点。同时,目标制定要细、明确、具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满足个别幼儿需要。大家经过研讨,修改如下:①进一步感受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花纹的美;②尝试借助丝巾的不同图案、颜色等表现动物的造型;③体验用丝巾等材料表现和创造不同动物形象美的乐趣。
修改后的目标清晰反映了幼儿关于动物的经验,即“幼儿已认识了一些动物,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也体现出在本活动中幼儿需要着重提升和丰富的是新的美术经验,即“借助丝巾的不同图案、颜色等表现动物的造型”。这样的目标重点突出,指向性更强,更具操作性。同时修改后的目标也体现了开放性,能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能力差的幼儿可以借助丝巾的特性之一来进行创作,能力中等的幼儿可以同时借助丝巾的两个特性来进行创作,而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借助其他辅助材料来进行创作。这样,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创作中体验到乐趣。
二、活动环节主次不清
教学活动环节,即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达成教学活动目标而对教学活动内容呈现、教学方法运用所设定的步骤和顺序,是对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的具体安排。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然而,多数青年教师由于职前缺乏规范性的训练,导致对教学环节的基本要素不熟悉,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往往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以致活动重点不突出,活动过程拖沓无效。如本次活动的环节如下:
①导入:幼儿围上丝巾变成小魔仙随音乐入场,初步欣赏丝巾的美;②教师播放不同的动物音效,让幼儿猜出动物名称,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动物形象;③幼儿欣赏周围的动物图片、视频等,感知动物的美(外形、纹路、动作美等);④教师示范丝巾变动物的玩法,丝巾飘落地上让幼儿猜变出了什么动物,然后再让幼儿尝试用丝巾表现动物造型;⑤教师利用课件带领幼儿认识辅助材料,接着幼儿利用辅助材料对丝巾表现动物造型进行再创造,最后分享创作的结果。
可以看出,该活动的环节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活动的导入部分先让幼儿感受丝巾的美,接着又让幼儿感受动物的美,为了追求手法的多样,不仅让幼儿听动物音效,还让幼儿看动物图片、视频,整个导入环节冗长,详略失衡。活动的基本部分先是让幼儿观看教师的示范,并进行第一次操作,接着教师介绍辅助材料,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这个环节同样也是重点不突出,到底重点是单纯的丝巾操作还是加上辅助物的操作,教师没有厘清。活动的结束部分也不清晰。
解决策略:
教学活动环节展现的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如何有序开展的思考。它主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儿童如何“学”的问题,意味着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何时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何时引发幼儿的原有经验,何时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等。所以,教学活动环节安排的合理性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也主导着教学活动的整体走向。该活动环节设计修改如下:
①视频导入,欣赏动物的美。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它有什么明显的特征? ”②呈现丝巾,引导幼儿借形想象。师:“丝巾的颜色真多,花纹也都不一样,所以用丝巾造型动物的时候,就要尽量挑选和这个动物的花纹或颜色相似的丝巾。”③幼儿利用丝巾和辅助物造型动物。先请个别幼儿尝试造型,接着教师介绍辅助物品,“用上这些神奇宝贝可以让动物特征更明显”。④分享交流作品。师:“你创作的是什么动物?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除了丝巾,你还用了什么材料?你用这个材料做什么?”
修改后的活动环节既紧凑又清晰,导入部分是唤起幼儿对动物主要特征的回忆,直接切入主题,即创作时要将动物的主要特征展示出来。基本部分是以丝巾为重点来做文章,观察丝巾的环节辅助和服务于整个活动,目的是让幼儿发现丝巾与动物的联系,即有些丝巾和动物在图案、花纹上很相似,这为幼儿后面的创作做了铺垫。而在示范环节,教师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个别幼儿来示范,全体幼儿通过点评与交流,得出丝巾造型动物的关键经验,同时在集体创作之前就进行辅助物的介绍,可以让幼儿紧紧围绕动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创作。结束部分的分享交流也是紧扣目标来开展。整个活动环节架构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为其设计逐步递进的学习过程。每个环节既梳理旧经验,也提升新经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
三、师幼互动质量低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程度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相互影响的过程。提问是教师开启师幼互动的有效手段,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教师的提问是关键。可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因教师提问不当导致教学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屡见不鲜,就如本次活动,教师在提问方面就存在问题:
①所提问题笼统,缺乏层次性。例如,幼儿披着纱巾入场,教师提问幼儿:“说说谁的翅膀美,它美在哪?”这个问题较难,幼儿不知道是要从颜色还是花纹方面进行回答,问题笼统、缺乏层次。②开放性问题使用不当。例如,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个神秘的动物朋友,你们猜猜是谁?”对这个问题,教师没有给予幼儿一定的线索,幼儿不着边际地乱猜,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意义。③幼儿提问的回应质量低。例如,在活动的分享环节,有小朋友提出“鸭子的脚和小鸡的脚怎么都一样”,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充分思索,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无法正确地回应,只是简单地回答“鸭子2条腿,小鸡2条腿”,使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
解决策略: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以说,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师幼互动的效果。因此,在活动中,建议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①提问层次化,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问的问题比较难,应该进行简单的铺垫,如在问幼儿“谁的翅膀美”之前,可以先问:“瞧瞧你们的纱巾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花纹?”这个问题可以请能力中等或者偏弱的幼儿来回答,然后再让能力稍微强一点的幼儿回答“你觉得谁的翅膀美?它美在哪?”。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②增加提问方式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可以分为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然而并不是开放式提问越多,提问质量就越高。像上面提到的关于动物的猜想,可以改成让幼儿先观看《动物世界》的短片,然后进行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它有什么明显的特征?”这样的问题看似不难,却给了大部分幼儿充分表述的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而联系视频进行回答。③鼓励提问,双向互动。在活动中,应该鼓励幼儿学会质疑,学会提问题,学会对同一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提问,久而久之,幼儿提问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例如,活动的分享环节,除了请作品的主人介绍以外,教师可以让其他幼儿对作品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問题,如“你们觉得他的梅花鹿像吗?可以怎么修改?”,从而引发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促进师幼关系和谐发展。
集体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组织有质量的集体教学活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新的课改理念,珍惜每一次观摩研讨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改进不足之处,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从而促进集体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9号,2015.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