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不同切口手术方法运用到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中的功效比较
2020-06-09王静
王静
(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0 引言
乳腺纤维瘤又称为腺纤维瘤或腺瘤,是由于构成肿瘤的纤维成分和腺上皮增生程度的不同所致[1]。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呈圆形或卵圆形,临床多见1~3 cm,生长缓慢,妊娠或哺乳期时可急骤增长[2]。一般是临床经体检或无意间发现,多为单发肿块,也可在两侧乳房同时或先后触及肿块[3]。本文将结合不同切口手术方法运用到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中的功效进行研究与分析,详情见于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我院就诊的治疗乳腺纤维瘤患者218 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09 例,均为女性,年龄为23~45 岁,平均(32.39±5.48)岁,采用开放式切除术;观察组109 例,均为女性,年龄为24~68 岁,平均(54.37±5.56)岁,采用经乳晕弧形切口切除术。两组患者经临床确诊为乳腺纤维瘤患者,且满足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切除术,在对肿瘤定位之后,对肿瘤进行切除。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乳晕区切口术治疗,采用静脉麻醉方式,对肿瘤进行定位标记之后,沿乳晕周围圆形描记线切开皮肤,并沿着皮下剥离范围至离乳头最远纤维瘤处,沿着术前标记将肿瘤逐一切除,切除之后止血缝合包扎。
1.3 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显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甚微。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两组患者关于术后满意程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对比,分值为100 分,非常满意为80~100 分,满意为60~79 分,不满意为60 分以下。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4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1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5.41%,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0.64%,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效果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乳腺纤维瘤约占占乳腺肿瘤的30%左右,好发于青年女性,一般为单发,约有20%的患者会出现多发,基于目前临床研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乳腺纤维瘤的原因主要有高糖、高脂饮食,乳腺局部组织雌激素敏感性提高,雌孕激素水平失衡以及遗传因素等[4]。
乳腺纤维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可见患者乳房有无痛性肿块,很少伴有乳房疼痛以及乳头溢液,肿块多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一般是由患者的卵巢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过高等引起[5]。临床检查一般以彩超、乳腺病灶活检、乳腺X 线摄影检查方式为主,彩超可显示肿瘤位置、大小以及血流信号等;乳腺病灶活检一般用于对依据病史、体检以及影像学检查等难以鉴别诊断的患者,采用穿刺或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乳腺X 线片检查方式一般不用于对青春期女孩的检查,在对中年及以上患者进行检查时,一般可见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的肿块,还有的呈分叶状,边缘光滑清楚,肿块呈等或稍高密度,周围可由低密度晕环,部分病灶还可见位于肿块中心或是边缘的钙化[6]。
结合本次实验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切口方式进行治疗,即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切口术,观察组采用改良乳晕区切口术进行治疗,一般开放式切口术属于传统手术方式,能够快速定位肿瘤并予以切除,但容易在皮肤上留有瘢痕影响患者乳腺的外形,且当患者为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切口进行治疗,而改良乳晕区切口术,由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进入,并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或静脉麻醉,并结合超声检查方式对术区肿块位置进行定位,按照术前设计对肿块进行逐个切除,切口小瘢痕少,更能达到患者满意度[7]。
综上所述,在对乳腺纤维瘤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同切口手术方法具有不同的应用效果,但采用改良乳晕区切口术较传统开放式切除术治疗效果更好,且患者对于术后切口的满意度更高,建议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8]。